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历史辅导: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典型例题详解

中考历史辅导: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典型例题详解

一、1938年底,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题目:

1938年底,日本侵华方针有了变化,集中主要兵力进攻( )

A. 中国的大城市

B. 中国的主要铁路线

C. 国民党统治区

D. 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D

解析:

在解答这道选择题时,我们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宏观上整体理解是回答此类历史选择题的基础。日本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侵华方针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只有从整体上宏观把握,真正理解其背景和原因,才能在微观上掌握具体的变化及状况等细节,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抗战初期的战略布局

抗战初期,日军的策略是以速战速决为目标,企图通过迅速占领中国的战略要地,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因此,日军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兵力集中在进攻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尤其是国民党的军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

随后,日军相继攻占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并沿京沪、津浦、平汉等铁路线推进,试图切断中国南北交通,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然而,随着战线的拉长,日军的兵力逐渐分散,补给线也变得越来越脆弱。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抗日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广泛开展游击战,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特别是在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战线进一步延长,日军的军事优势逐渐减弱。

战略调整与敌后战场

面对这种局面,日军不得不调整其侵华方针。1938年底,日军开始将主要兵力转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一转变的背后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日军在占领广州、武汉后,战线已经延伸到中国南部,补给线过长,导致后勤保障困难。继续大规模进攻大城市的成本过高,且难以维持长期占领。

2. 敌后抗日力量的崛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抗日力量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灵活的游击战,严重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敌后战场的壮大使得日军无法安心巩固已占领的地区,必须投入更多兵力进行清剿。

3. 政治诱降政策的实施:日军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手段难以彻底征服中国,于是开始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策略。通过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上的分化和拉拢,试图瓦解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

4. 资源争夺与经济控制:日军占领的中国领土虽然广阔,但资源匮乏,尤其是在粮食、煤炭、钢铁等关键物资方面依赖进口。为了确保战争的持续进行,日军急需控制中国的资源产区,而这些地区大多位于敌后抗日根据地附近。

因此,1938年底,日军的战略重心从正面战场转移到敌后战场,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一方针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成为日军在华作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以华制华”侵略政策

题目:

日本帝国主义的“以华制华”侵略政策是指( )

A. 制造无人区

B. 把沦陷区人民编成保甲

C. 利用汉奸建立傀儡政权

D. 颁发良民证

答案:C

解析:

这道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能力、综合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题干中的“以华制华”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课本中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出题的角度非常灵活,打破了课本的思路,要求学生从更深刻的角度分析日军的侵华政策。因此,这类问题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历史知识储备。

什么是“以华制华”?

“以华制华”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其核心思想是利用中国人来管理中国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具体来说,日军希望通过扶持亲日势力,建立傀儡政权,利用这些政权来维持沦陷区的秩序,减轻自身的统治压力。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减少日军的直接干预,还能通过中国人之间的矛盾来转移民众的反抗情绪,达到“分而治之”的效果。

选项分析

- A. 制造无人区:这是日军在敌后战场实施的一种残酷的“三光政策”(即杀光、烧光、抢光),目的是消灭敌后抗日力量,摧毁其生存基础。虽然这一政策确实是为了打击敌后抗日力量,但它并不是“以华制华”政策的核心内容,而是日军直接实施的军事行动。

- B. 把沦陷区人民编成保甲:保甲制度是日军在沦陷区推行的一种基层社会管理制度,目的是加强对民众的控制。通过将居民编入保甲,日军可以更好地监视和管理普通百姓,防止他们参与抗日活动。虽然这一措施确实有助于日军的统治,但它仍然是日军直接实施的管理手段,不符合“以华制华”的定义。

- C. 利用汉奸建立傀儡政权:这是“以华制华”政策的最典型表现。日军通过扶持亲日的汉奸,建立了一系列傀儡政权,如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溥仪的伪满洲国等。这些傀儡政权名义上是中国人的政府,但实际上完全听命于日军,帮助日军维持沦陷区的秩序,镇压抗日力量。

通过这种方式,日军达到了“以华制华”的目的,减少了自身的直接干预。

- D. 颁发良民证:这是日军在沦陷区实施的一种身份管理制度,目的是区分“良民”和“劣民”,便于管理和控制。持有良民证的居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相对宽松的待遇,而没有良民证的人则会被视为可疑分子,受到严苛的盘查和惩罚。

虽然这一措施有助于日军的统治,但它仍然是日军直接实施的管理手段,不符合“以华制华”的定义。

选项C“利用汉奸建立傀儡政权”最符合“以华制华”政策的定义,因此是正确答案。

“以华制华”政策的影响

“以华制华”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加剧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分裂,许多汉奸为了个人利益背叛国家,投靠日军,成为了民族的叛徒。这些汉奸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还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傀儡政权的存在也使得日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身的统治压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抗敌后抗日力量的斗争中。

然而,尽管日军通过“以华制华”政策暂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终未能改变其失败的命运。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坚不可摧,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涌现出无数英勇无畏的战士和群众,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正是在这种全民抗战的精神下,中国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通过对这两道典型例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侵华过程中不断调整其战略方针,从最初的速战速决到后来的重点打击敌后抗日力量,再到实施“以华制华”的政策,反映了其在不同阶段的侵略意图和手段。

作为历史学习者,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还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美国与日本的中学如何淡化学生的贫富意识

美国和日本中学如何通过规定校服、禁止名牌服装和提供免费午餐等措施,来淡化学生的贫富意识,以保护所有学生的自尊心和促进平等。

2024-09-17

大家都在看

热门文章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文章提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却因人而异。一些同学可能学习效率不高,而另一些同学则能在保持良好学习成绩的同时,享受充分的娱乐时间。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文章介绍了几

2025-03-19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