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

学习与动机的关系如同船与帆,帆的大小与方向决定了船的前进速度与方向,而动机则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学习可以独立于动机而存在,但动机的加入无疑为学习增添了无限动力。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尤其能体现出动机的重要性。
学习动机的作用首先在于为学习者设定明确的目标,使之明白学习的意义和方向。比如,一个学生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医生,那么这个职业目标就会激励他在学习医学知识上不断努力。动机使学习者不仅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还能够明确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向。
其次,动机促使学习者积极地获取信息,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很多研究表明,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在长期学习中能够保持专注和毅力,而动机不足的学生则往往在学习中遇到障碍时就轻易放弃。正如古人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然而,尽管动机对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动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并非总是直接相关。有些学生虽然有很高的学习动机,但成绩并不理想。这并不意味着动机对学习没有作用,而是说明动机并非学习的全部,它不能直接介入认知过程,而是通过增强和促进学习效果间接地发挥作用。
学习成果的实现需要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多方面的中介因素。因此,我们不能仅凭成绩来断定动机的强弱。
动机水平与作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时,对学习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过低或过高时,作业水平都不高,学习效率也随之降低。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在最佳水平时,作业水平最高。当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着强度的增加,作业水平提高;
当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着强度的增加,作业水平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一项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当剥夺黑猩猩食物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黑猩猩解决问题的错误增多,速度也减慢。这些研究都说明了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会降低学习效率。
因为动机过强,会导致紧张和焦虑,缩小注意与知觉的范围,抑制思维,这些都会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重要的考试中,不少学生发挥失常往往与动机过强有关。
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比较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比较复杂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动机强度。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解释:如果学习是一次攀登,那么动机就是攀登者的体力。体力适中时,攀登者既能保持速度,又不至于过度疲劳;
体力过强可能导致过度消耗,体力过弱则无法应对困难。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为学习提供了方向和动力,还影响着学习的态度和效率。然而,动机并非万能,它需要与学习者的智力、知识、技能和其他心理因素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和增强学习动机,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管理和调节自己的动机水平,以实现更高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