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考地理名师指点试题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点评人:南京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南湖二中老师张静
今年的南京中考地理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创新,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应用能力。这份试卷不仅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认知层次要求,还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一、稳中求新,贴近课程标准
今年的地理试卷依然紧扣课程标准,从了解、理解到应用三个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考查。试卷设计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增加了对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认知层次上展示自己的地理素养。
例如,试卷中的选择题部分,既涵盖了基础的地理概念,如地形、气候等,也涉及了较为复杂的地理原理,如板块构造理论、大气环流机制等。这些题目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注重他们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试卷有效地检验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
二、图表为载体,提升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
今年的地理试卷特别强调了图表的使用,许多题目都以图表作为主要的考查载体。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从图表和文字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第27题为例,该题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从浅入深地思考问题。首先,题目要求学生识别北京哪个月份降水量最多,这是一道相对简单的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读图能力。接着,题目进一步要求学生对比北京和吐鲁番两地的降水量,并分析影响因素。
这一部分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和逻辑推理能力。最后,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图表分析北京郊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气候条件,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地理现象的实际意义。
图表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通过直观的数据和图像来表达复杂的地理现象。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还能培养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同时,图表题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使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时事热点切入,增强社会责任感
除了传统的地理知识考查外,今年的试卷还选取了一些与时事、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这种设计不仅使试卷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世界中的地理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试卷中涉及到海洋权益保护、中国能源安全等话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这些题目,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家在这些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还能从中感受到作为一名公民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时事热点题目的设置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意识到地理学科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设计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即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
四、开放性题目,鼓励个性化表达
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今年的试卷中有两道开放性题目,分别是第26(4)和第29(4)。这两道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达空间,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例如,第26(4)要求学生写出生活中与节能有关的做法。这一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理念。通过这样的题目,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学科的意义和价值。
再比如,第29(4)要求学生结合家乡的情况,列举城镇化可能带来的问题。这道题目同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家乡的观察和了解,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家乡的发展现状,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题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通过这些题目,学生可以在考试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和背诵知识点。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地理素养
今年的地理试卷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通过图表题、时事热点题和开放性题目的巧妙结合,试卷不仅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应用能力,还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试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通过具体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因此,我们期待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地理学习中找到乐趣,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共同推动地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