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篇1: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1、下半年,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根本趋势是( )

A.中共的革命重心开始转移

B.中共建立了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

C.工人发动了一系列罢工

D.中共党内出现了机会主义错误

误解 考生只是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认识水平,误选B、C、D的都有。

诊断 错因: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本质的能力欠缺,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思路:该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下半年,中国革命形势出现的最大变化就是中共对新的革命道路的探索,正是由于这种探索,中国革命的重心才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经分析可知,正确答案为A项。考生易错在对历史现象抽象不出本质特点上。

2、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 )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广州起义 ④百色起义 ⑤平江起义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此题为组合式选择题,题干界定的时间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即北伐战争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需要自己的武装,此时进行的武装起义,题干所列内容均属这一类,于是正确答案应选D。

评注:该题考意是合并同类项和归类辨析。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这五次武装起义的时间,就可得出正确答案;反之,选ABC任一项都是错误的。

典型例题分析

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多种政策来巩固其统治。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政府建立后,采取稳定财政的措施是( )

A.整顿税务

B.控制金融

C.改革币制

D.增加收入

(2)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是( )

A.他们控制了全国的金融

B.他们通过币制改革攫取暴利

C.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工商业(考试大)

D.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农业

(3)******政府建立后,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①受帝国主义的侵略

②封建主义势力阻挠

③受官僚资本控制

④农业生产时有起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政府建立后,是怎样在政治上加强反动统治的( )

A.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B.垄断全国农业和工商业

C.成立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D.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受到排挤

四个选择题,分别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第(1)题是******政权建立后,加强对财政金融的控制;第(2)题是四大家族的形成;第(3)题是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第(4)题是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解题思路

第(1)题学生易错的原因是不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不属于,但是,选项中易出现属于的内容。这一题型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审题形成逆向思维方式,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第(2)题是问标志,不是问四大家族形成的过程。第(4)题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同第(1)题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它不仅要求认真审题,还要注意限制词是在政治上,才能避免出现错误。所以在回答选择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所问概念,再分析判断,才能避免出现错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作霖召集其左右亲信开会研究战局形势,决定下总退却令。6月3日张作霖乘回奉天的专车由北京出发,4日清晨五时许,张的专车到达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当穿过京奉路与南满路交叉处的铁路桥洞时,一声巨响,铁桥被日本领先埋好的炸药炸塌,张所坐的几节车厢也被炸碎,同车的吴俊陞登时丧命,张作霖受重伤,被救回沈阳后,当时死去。

材料二 日本政府要求张作霖趁掌握北京政权之后,履行前在消灭郭松龄时曾允许日本实现其在满蒙权利的诺言。张慑于人民的反帝浪潮,不敢实行前言。东北人民纷纷举行反日示威大会。张作霖虽竭力制止反日运动,但日本仍疑心是张作霖暗中放火。

(以上材料均引自《民国人物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历史事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谋杀张作霖的原因。

解题思路

本题是材料分析题。此题引用了两个材料:第一个是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皇姑屯事件的补充,使该事件的内容更加详细。第二个材料是介绍张作霖与日本人之间的关系和当时的时局。试题第一问的要求很简单:指出历史事件的名称。这就是要通过材料一的阅读,考查是否掌握了皇姑屯事件的基本史实。通过材料所提供的情况皇姑屯车站,日本谋杀张作霖来判断回答就是皇姑屯事件,因此,此问的难度不大。第二问,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日本谋杀张作霖的原因。实际上是考查对问题的认识方法。通过阅读可以看出张作霖早已同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在一起,并且许诺过日本,获取侵略中国的一些特权。但是在人民的抗日运动面前,他又不敢完全答应日本侵略者的要求,害怕他的统治出现危机,不敢实现许诺,日本同张作霖的矛盾加深。日本认为张作霖不是日本的驯服工具,而是暗中放火,所以,必然要除掉他。此题第二问有一定难度,因为不能认为日本谋杀张作霖是因为张作霖反对日本,而应该看到是由于人民的反日斗争,迫使张作霖态度变化,从而遭到日本杀害,绝不能美化张作霖。

答案要点

(1)日本制造的是姑屯事件。

(2)张作霖慑于人民的反帝浪潮,不敢完全答应日本侵略中国的全部条件。日本认为张作霖不是日本的驯服工具,因此决定除掉他。

篇2: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的首领是:

A.皮罗阁

B.颉利可汗

C.大祚荣

D.骨力裴罗

2.骨力裴罗被唐玄宗册封为:

A.怀仁可汗

B.成吉思汗

C.单于

D.大汗

3.原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的民族是:

A.靺鞨

B.突厥

C.回纥

D.吐蕃

4.崇圣寺千寻塔是古代汉族与哪一个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A.吐蕃

B.靺鞨

C.回纥

D.南诏

5.为进一步发展与吐蕃的关系,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6.回纥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A.彝族

B.白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二、问答题

7、举出西汉、东汉、蜀、唐等四个朝代封建统治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各一个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C 6.C

7.典型事例:①西汉政府派张骞出使西域;②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③蜀丞相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④唐政府实行和亲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积极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减少战乱,加速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这篇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篇3: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中考历史备考练习。

一、选择题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

A 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2、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

A 辽和西夏

B 北宋和辽

C 北宋和西夏

D 北宋和吐蕃

二、填空题

1.9,_称皇帝,建立契丹国。他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_。

2.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宰相 坚决主张抵抗。 御驾亲征,来到 城,打退了辽军。

三、连线题

契丹 元昊 西夏 兴庆

党项 阿保机 辽 上京

答案:

一、1.A 2.B

二、1.阿保机 文字 2.寇准 宋真宗 澶州

三、契丹-阿保机-辽-上京

党项-元昊-西夏-兴庆

落实知识点的例题

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答案:A

分析:澶渊之盟时宋辽关系中的大事,北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答应给辽岁币。辽同意撤兵,之后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并开展边境贸易。盟约是在北宋战胜辽的情况下,由于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而签订的。所以选A。

创新思维训练例题:

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

答案:B

分析:本体主要考擦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分析能力。宋辽、宋夏议和后这些政权是并立的状态,并没有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A、C两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宋辽、宋夏议和中北宋统治者都接受了屈辱的条件,这正是北宋统治****的表现之一。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历史备考练习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篇4: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历史模拟试题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文的两段材料反映了隋朝开凿大运河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两位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两段材料后,概括出两位作者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看法,并就其中自己所同意的观点阐述理由。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别弄清材料中所反映的客观史实(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和作者的主观见解(对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的态度)。其次,从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人力、物力的关系;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等角度,思考胡曾或皮日休为什么对隋朝开凿大运河持否定或肯定态度的理由。

(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

(3)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除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主要是为了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供条件。大运河开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多次乘龙舟游江都,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至在大运河建成的次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波浪中,隋亡了。因此,人们说隋亡于此河是有道理的。第三,以隋朝当时的经济

实力是不宜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出于隋炀帝个人的目的,采取量力分段开凿运河,并结合各州县的转运,南北交通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隋炀帝逆势而动,偏为不可为之事,正是导致隋亡的原因所在。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以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历史上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上项大的工程都难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为过。第三,如果大运河凿通后,隋炀帝立即与民休息,或许隋亡的事就不会发生。第四,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历史模拟试题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篇5: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中考历史辅导:抗日救亡运动典型例题 关于“一二·九”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由北家开始扩展到全国合他

B.都是由民族危机引起的

C.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都是单纯的学生爱国运动

分析 此题主要是考查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一二·九”运动和“五四”运动都是由北京学生发起的著名爱国运动,然后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因而A项表述正确。五四运动是因为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主权,从而引起了这场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是由《何梅协定》签订,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华北局势危急引起的。那么B项说两个运动都是由民族危机引起的也是正确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所以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C项也是正确的表述。只有D项表述不正确,两次运动虽然都是由爱国学生带头发起,但是很快都发展为全国各阶层共同参加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运动。

答案:D

篇6: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1、八路军在敌后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 )

A.晋冀豫

B.冀鲁豫

C.晋绥

D.晋察冀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洛川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地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立了一个又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其中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因此答案为D。

2、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正确揭示是( )

A.军民团结是胜利的根本保障

B.武装民众是胜利的根本保障

C.民兵是夺取胜利的基本力量

D.军队和老百姓是夺取胜利的根本保障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材料式选择题概念的理解能力。几项内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关键是如何理解兵的含义。这里的兵是作动词用,是武装的意思。应此,答案应是B。

3、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最大区别是( )

A.要抗日还是要投降

B.依靠哪些力量进行抗日

C.采取何种战略抗日

D.在正面战场抗日还是在敌后战场抗日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想理解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必须知道什么是片面抗战路线和什么是全面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是指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是指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即人民战争路线。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依靠哪些力量进行抗日,因此答案为B。

篇7: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1、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 )

A.八一三事变

B.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一二八事变

解析:此题考查重大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八一三事变是淞沪会战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不战而退入关内,东北失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因此答案为 B.

2、抗战开始后,******正面战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军队武器精良,蓄谋已久

B.国民政府兵力不足,装备较差

C.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的要求,对选项进行分析,思考,理解,排除。题干的信息,一是时间界定:抗战开始后;二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在选项中A、B都有合理之处,但不是根本原因 ;D选项发生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不符合时间要求。因此答案为D.

篇8: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落实知识点的例题

选一选:

1.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方针是( )

A.封建****

B.和平建国

C.先和平,后内战

D.独裁和内战

答案:D (******六大表明******妄想维护一党专政的法西斯统治,****独裁,拒绝实行民主政治。)

2.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中间力量

B.成立联合政府

C.讨论停战问题

D.争取国内和平

答案:D (文中用两句话表明毛泽东赴渝的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进攻( )

A.陕甘宁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

C.中原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

答案:C (中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也不例外。一旦占据中原,对西北华北东北的解放区将同时造成威胁。)

创新思维训练例题

1.说一说

有人认为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依然未阻止内战爆发,所以毫无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对。毛泽东明知蒋介石迟早都要发动内战,但还是亲赴重庆谈判。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教育了广大被蒋介石假象所蒙蔽的群众,孤立了蒋介石,赢得了中间势力的同情;并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2.议一议

蒋介石为什么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又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挑起内战?

答案: ①为发动内战赢得时间,调兵遣将,因为他的兵力大部分在西南;如果毛泽东不来,可以将内战责任推给共产党;来了可以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②有美国的支持;蒋介石依赖军事经济上的优势;为了夺取抗战胜利果实;低估了共产党的力量。

篇9: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

1.日本关东军挑起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 )

A.柳条湖事件

B.皇姑屯事件

C.东北易帜

D.马神甫事件

2.在上海率军抗战,多次打败日军进攻,迫使其三易主帅的爱国将领是( )

A.张学良、马占山

B.杨靖宇、赵一曼

C.冯玉祥、吉鸿昌

D.蔡廷锴、蒋光鼐

3.伪满洲国的首都是( )

A.沈阳

B.长春

C.哈尔滨

D.上海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为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1)上文是蒋介石给谁发的密电?

(2)这一政策造成什么恶果?

参考答案

(一)1.A 2.D 3.B

(二)(1)给张学良的密电。

(2)东北军撤入关内,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

篇10: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中考历史复习题:民国时期的文化---典型例题

一、毛泽东赞誉“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毛泽东这样赞誉鲁迅是因为( )

①敢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本质

②强烈反对国民党的恐怖政策

③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④同国民党的御用文人进行斗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难的选择题,(*考试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鲁迅的杂文”这一目知识的阅读和理解程度,同时还要理解题干中“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是指鲁迅不畏惧敌人的残暴和恐吓,勇敢的去揭露敌人反动和罪恶的统治,对红军的“围剿”和对国统区革命文化的“围剿”,学生应该在充分阅读了课文的内容和理解了题干的基础上才能分析出毛泽东赞誉鲁迅的真正原因。答案A

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 )

A、冼星海

B、聂耳

C、田汉

D、巴金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歌曲作者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此题可以采取排除法,选项D巴金是文学家,首先排除,其次C田汉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只剩下A、B,然后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上《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是国歌的熟悉,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答案B。

篇11: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中考历史辅导: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典型例题 落实知识点的例题

选择:

1.,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山东解放区和( )

A.陕甘宁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东北解放区

D.晋冀鲁豫解放区

答案:A (此题易与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进攻中原解放区相混淆。)

2.,陈毅等指挥华东解放军全歼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整编七十四师。这是在( )

A 青化砭战役

B 孟良崮战役

C 羊马河战役

D 沙家店战役

答案:B (同时期战役名称多,应结合地图记忆。)

创新思维训练

比较:国统区法币100元购买力的变化

可买两头牛

可买两个鸡蛋

可买六分之一肥皂

可买一只煤球

可买五百分之一两大米

法币是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规定发行的法定货币,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法币购买力的变化反映了国统区怎样的社会现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答案:

①购买力下降反映了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极度混乱的现象。

②四大家族肆意掠夺人民财富,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难以控制。

篇12: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中考历史辅导: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典型例题 1、底,日本侵华方针有了变化,集中主要兵力进攻( )

A.中国的大城市

B.中国的主要铁路线

C.国民党统治区

D.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D”

解析:宏观上整体理解,微观上具体把握是回答此类历史选择题的基础。日本在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方针的变化,是教材的重点,只有从整体上宏观把握,真正理解,微观上掌握变化及状况等具体细节,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抗战初期,日军企图速战速决,比国民党投降,因此,以主要兵力进攻国民党军队。10月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太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日军被迫改变侵华方针,即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一方针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有了上述的理解和掌握,此题迎刃而解。

2、日本帝国主义的“以华制华”侵略政策是指( )

A.制造无人区

B. 把沦陷区人民编成保甲

C.利用汉奸建立傀儡政权

D. 颁发“良民证”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能力、综合理解能力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题干来看,课本中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出题的角度很灵活,打破了课本的思路,从更深刻的角度分析日军的侵华政策,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理解,在运用所学的知识作答,因此难度较大。解决这类的问题,可以先从题干出发先弄清什么是“以华制华”,再来分析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A 、B、 D三个选项都是日本侵略者自己实施,从而达到控制中国人民的目的,不符合“以华制华”侵略政策的说法。而只有选项“C”利用汉奸建立傀儡政权,汉奸是中国人,建立傀儡政权的目的是要达到管理中国的广大人民的目的,因此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

篇13: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中考历史复习题: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典型例题

一、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解放农村生产力

D.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答案:C

分析:审题的关键词是“根本目的”。建国后,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来解放生产力。

二、阅读下列材料:

第三次战役,中朝军队突破“三八线”后,李奇微为避部队被歼的厄运,不惜放弃汉城,训令部队节节后撤,直逼到“三七线”附近组成新防线。因此,中朝军队只歼敌一万五千余人。

彭总注意到:我军进攻时,敌人虽有“三八线”防线,但没有拼死固守。有的部队一经接触即迅速后撤。而且其撤退又呈节节阻击。有计划后撤的状态。他判断,敌人是在诱我继续南下,拉长我军战线,以造成反攻的有利态势。而我军由于连续作战,部队极需休整。特别是战线由鸭绿江畔迅速推至“三七线”,后方交通线一下拉长到近700公里,供应发生困难,东西海岸防御部队木足。如果继续南进,不仅十分勉强,而且一旦敌军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向我反扑,将造成很大麻烦。

彭总权衡再三,果断下令停止战役追击,(考试大)部队转入休整,并准备打击敌人反扑。

果然,第三次战役结束刚刚一个星期,敌人即开始反扑。如果不是彭总判断准确,处置果断,真不知会发生什么情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彭总是指何人?指挥的此战役发生在何处?

(2)根据材料指出彭总依据什么下令停止战役追击。

(3)你对此命令有何看法?并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

本题是分析题。此材料是对教材中抗美援朝运动的补充。试题设计新颖,难度不大。材料涉及内容只限于对第三次战役前后的情况介绍。试题第一问很简单,就是通过材料判断“彭总”是谁,然后再通过材料判断出彭德怀所指挥的战役:在“三八”线和“三七”线附近的战役,这就表明了是在抗美援朝的朝鲜战场。此题的第二问是在新材料、新情景的情况下,提出了新问题:分析出彭总为什么要“下令停止战役追击”?首先要找到作为军事家的彭德怀,在敌人节节败退,很轻易的就丢掉了朝鲜的重要城市汉城等地的情况下,已经看到敌人是“有计划后撤的状态”,从而判断出敌人在败中实施“诱我”继续南下,这种“诱我”之计的目的是将我方的交通线拉长,使我军供给发生困难。而且敌人还会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向我反扑。由此可见,彭总下令停止战役追击是完全正确的。试题第三问是要求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此题的关键是不能以简单的感情来判断这次“停止追击”。因为感情不能代替科学的推断和分析。此命令正是彭总科学的判断,而且史实也证实了此命令是完全正确的。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刚刚一个星期,敌人果然开始了反扑,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彭总的准确判断,不仅保住了第三次战役的成果,而且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答案要点

(1)彭总是指彭德怀。此战役是抗美援朝时,发生在朝鲜战场上。

(2)依据歼敌不多,敌人没拼死固守,就连汉城都撤出了,敌人的节节败退阻击,说明了敌人是有计划的后撤。敌人企图拉长我军供给线,以有利于反扑。

(3)此命令是根据战争的具体情况做出的正确判断。事实证明,敌人果然很快反扑,正因为我军战略战术得当,才避免了重大损失。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历史中考核心要点解析

凡尔赛和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历史中考核心要点。主要解析了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以及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包括产业复兴法的影响。此外,文章还概述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关内容及其结果。

2025-04-15

大家都在看

热门文章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文章提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却因人而异。一些同学可能学习效率不高,而另一些同学则能在保持良好学习成绩的同时,享受充分的娱乐时间。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文章介绍了几

2025-03-19

最新文章

奥数:全球升学竞争的试金石与数学学习的核心

全球范围内奥数在升学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国家的学生对奥数的重视程度不同,但普遍认为通过不断做题可以提高数学水平。数学作为严谨和深邃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奥数竞赛不仅衡量学生的数学能力,更是激发他们兴趣和动力的源泉。各国教育

2025-04-23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