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来源:www.examda.com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皇帝亲自慰问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和送别。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皇帝派人告知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他吗?
参考答案:
一.
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
1.①已经 ②刚才
2.①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
②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①群臣对周亚夫接待文帝的方式和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赏的态度感到吃惊。
②表现了群臣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周亚夫行为的不理解。
4.①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对周亚夫和霸上、棘门军作了评价,一褒一贬的对比出自皇上之口,不仅有着鲜明的艺术效果,也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周亚夫真将军风采的认识。
5.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自护其短(《雪涛小说知无涯》)
[选文]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来源:www.examda.com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啖()去()欲()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仕于南方。不得已而从仕。
B.或曰:啖菱须去壳。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仕于南方。尝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译文
有个人是从出生以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都有!
参考答案
1、从以来;吃;去掉;想。
2、D
3、第一个括号填我,第二个括号填其,它(代词,代菱)
4、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
5、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选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
(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大姓()偿()怪()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以书映光而读之。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D、以此戒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参考答案
1.但是大户人家报酬对感到奇怪
2.D(表承接,译为并且,而且;其他三项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
3.C(来,其他三项可译为用、拿)
4.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5.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邹与鲁哄
[阅读提示]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反之,推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其统治地位一定不会牢固。这就是选文中的百姓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的原因。
邹与鲁哄1,穆公2问曰:吾有司3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4也。诛之,则不可用诛;不诛,则疾视5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6则可也?孟子对7曰:凶8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9乎沟壑,壮者散而之10四方者,几11千人矣;而君之仓廪12实13,府库充,有司莫以告14,是上慢15而残下16也。曾子1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18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19也。君无万焉20.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21矣。
注释:1哄:斗,交战。2穆公:邹国国君。3有司:官吏。4莫之死:即莫死之。5疾视:恶狠狠地看着。6如之何;怎么办。7对:回答。8凶:荒。9转:抛弃。10之:往。11几:几乎。12仓廪lǖ:粮仓。13实:充实。14莫以告: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15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16下:下面的百姓。17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18尔:你。19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20不尤焉:不要怪罪百姓。21死其长: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训练]
一、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孟子是怎样解答的?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
二、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
三、解释下列词组。
1.莫之死()
2.如之何()
3.凶年饥岁()
4.莫以告()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参考答案
一,回答:
穆公提的问题是: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的解答: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施行仁政的主张
二:回答
翻译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作用:强调,增强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三: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
3.艰难困苦的岁月。。。
4.没有(把这件事)如实向上禀告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锡饧不辨
[阅读提示]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其实历史上这种人已不足为奇,由于他们的浅薄无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明1名医戴原礼尝2至京,闻一医家术3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4求5溢6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7去,追而告之曰:临8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9其故。曰:此古方尔10.殊不知古方乃11饧12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13!今之庸14医妄谓15熟谙16古方,大抵17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1明:明朝。2尝:曾。3术:技术。4迎:迎接他出诊的人。5求:上门求诊的人。6溢:满。7既:已。8临:等到。9叩:问。10尔:同耳。11乃:是。12饧:tng同糖。13嗟jiē乎:唉,叹词。14庸:平庸,此指无技术。15妄谓:胡说。16熟谙ān:熟悉。17大抵:大都。
[训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见其迎求溢户
2.原礼心异之
二、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叩其故()叩石垦壤()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殊不沾污()
临煎加锡一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三、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译文
明代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总是非常见效,(于是)亲自前往观看。偶然间看到一个求得药的人已经离开了,那个医生追出来告诉他说:临煎药时(要往里面)加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恭敬的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饧,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平庸的医生每每妄称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参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迎求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2.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诧异。
二、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叩其故(问)叩石垦壤(敲打)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竟)殊不沾污(很;甚)
临煎加锡一块(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三、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篇末点明中心:批评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之人。
篇6: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墨池之上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3分)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4分)
(1)a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b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2)a或问三余之意意: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译文
[甲]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十分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不显著,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况且那些贤人有德才的人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乙]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参考答案:
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②董遇诲人不倦)
评分说明: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篇7: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4)[蒇(chǎn)]完成。
[练习]
1、蒲留仙是谁?请写出我们学过他写的两篇文章。
2、用四到六字为每个段落拟个小标题。
3、用原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译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参考答案
1、蒲松龄;《狼》《山市》
2、第一段:高度评价。第二段:生活状况。第三段:积累素材。第四段:成书时间。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①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篇8: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挂牛头卖马肉
[阅读提示]
挂羊头卖狗肉,常被用来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然而文中的挂牛头卖马肉,却被晏子用来比喻灵公表里不一,内外有别的做法,从而告诫灵公宫内宫外要一视同仁,统一执法。
灵公1好妇人而丈夫饰2者。国人尽服之3.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4而不止。晏子见5,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6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7月,而国人莫之服8.
注释:1灵公:指卫灵公。2丈夫饰:穿男子服装。3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饰。4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5见:求见。6为:做,这里指穿。7逾:超过。8莫之服:没有人穿。
[训练]
一、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翻译晏子的两句话,分析悬牛首于门和卖马肉于内各喻指什么。
三、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C.臣本布衣。
D.刘备,天下枭雄。
四、解释下列画线词的含义。
1.公使吏禁之曰()
2.使内勿服()
3.女子而男子饰者()
4.相望而水止者,何也()
译文
齐灵公喜欢内宫的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国都的女人都效仿穿男人服装。齐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晏子觐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这是为什么啊?晏子回答说:大王让宫内女子这样穿,但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齐灵公说:你说的好。令宫内女人不能穿扮男人服饰,没过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人穿扮男人服饰了。
参考答案
一.原因是:向外宣布禁止,而自己不止,庶民当然继续效仿,渐成风气耳!启示:(1)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2)任何事情都应当以身作则
二.翻译(略)前者喻指在宫外不许女人穿男人的衣服,后者喻指齐灵公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齐灵公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人们把悬牛首于门而求卖马肉转化为挂羊头卖狗肉,用来比喻表里不一致的虚假作风,以好的名义做招牌)
三.B
四、1.禁止2.王宫内3.的人4.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篇9: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卖柴翁殴宦者
[阅读提示]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著名的《卖炭翁》,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寻宫使的掠夺,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选文中的卖柴翁却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者。
尝有农夫以驴负1柴。宦者称宫市2取之,与3绢数尺,又就索4门户5,仍邀6驴送柴至内7.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8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此柴与汝,不取直9而归,汝尚10不肯,我有11死而已!遂殴宦者。
注释:1负:驮。2宫市;王宫中所设的市肆。3与:给。4就索:向他索取。5门户:指门户税。6邀:强要。7内:宫内。8尔:你。9直:同值。10尚:还。11有:只有。
[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3.今以柴与汝()()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5.我有父母妻子()()
6.我有死而已()()
二、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三、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译文
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驮了木柴到城里去卖,遇到太监,称是宫中所设的市肆要拿。只给他几尺绢,又要索取门户税,仍然强要用驴送到宫内。农民哭泣起来,把所有得到的绢给了太监,不肯接受。(太监)说:我必须要用你的驴把柴送进去。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到钱后才有饭吃。现在我把我的木柴给你,不拿钱币回去,你还不愿意,我只有去死罢了!于是殴打太监。
参考答案
1.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之,代词,指柴)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之,代词,指农夫)
(3)今以柴与汝(以,介词,把)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以,介词,用)
(5)我有父母妻子(有,动词,表存在)
(6)我有死而已(有,副词,只有)
2.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宦者和宫使对百姓都是残忍的掠夺,手法都是一样的,用没有什么用处的绢代替货币。对这两个人物,作者都是用行动描写的方法来加以刻画。
3.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汝,尔。
篇10: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不食嗟来之食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i)辑屦(j)(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檀弓》(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2分)(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篇11: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按下边提示,用‖线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⑴桓公不听扁鹊忠告
⑵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⑶桓公病死
2、选出对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
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医生的爱好,是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的爱好,是为无病呻吟的人治病,不用看自己就好了,也就有了功劳了。
D、医生喜欢给无病呻吟的人治病,反正不用看自己也会好的,功劳就大了。
⑵桓侯故使人问之答()
A、桓侯特意派人去问扁鹊。
B、桓侯故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C、桓侯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桓侯特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⑶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答()
A、(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B、(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C、(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那该怎么办呢?
D、(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那该怎么办呢?
⑷臣是以无请也答()
A、我因此也就不请求了。
B、我是再也不说话了。
C、我是不必再请求了。
D、我因此也就不再说话了。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鹊看到桓侯的病已无法治愈,所以回转身就走。
B、扁鹊观察到桓侯得的是不治之症,没有治疗的意义,所以就回去了。
C、因为当初桓侯没听扁鹊的劝告,扁鹊生气了,所以走开了。
D、扁鹊认为桓侯的本质不好。
4、简答桓侯的病为什么会到不治的地步?
5、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参考答案
1、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
2、⑴B⑵A⑶A⑷D
3、A
4、桓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以致疾病发展到不可医治的地步,终于死去。
5、用这个故事,劝告人们不可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接受忠告去改正,否则就会小错成大错,以致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篇12: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王勃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注释】①宿:事先。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③勃:指王勃。④汎(fn)然:轻松、愉快之意。⑤语益奇:(勃文)语益奇。⑥矍(ju):惊惶貌。⑦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⑧寤:睡醒。
【阅读训练】
一、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寤的意思与学过的《狼》一文中(填一词)的意思相反。
二、选出对画线句子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的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
A.因此拿出纸和笔来请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当真的。
B.于是,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承当的。
C.于是,出示纸和笔邀请所有的客人,(客人)没有一个敢来的。
D.因为出示了纸和笔遍请客人来吃饭,(客人)没有一个敢答应的。
三、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
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参考译文和答案】
197、《王勃故事》
译文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时拿出来,又使人觉得是即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楞,但又莫可如何,然后满脸愠色地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
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腹稿
答案
一、寐二、B三、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气盛,不知谦让,都督因而生气。没想到后来王勃文章越写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悦诚服地改变了态度。四、开始并不怎么着意构思,而是先研磨好几升墨汁,接着痛快地喝酒,再将被子蒙在脸上睡觉,等到睡醒后提笔;一挥而就并且一字不改。
篇13: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乡里称孝(2)师事扶风班彪(3)一见辄能诵忆(4)遂博
2.翻译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2.略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篇14: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吴起守信
原文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令: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方: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信: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吴)起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译文: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42、①派使②才
③害怕担心④讲信用守信
2、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暮,傍晚,天黑;食,吃饭。
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
篇15: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傍晚)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终)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死),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母未时上山采薪()
B.幼女随之不及()
C.母薄暮负薪归()
D.或堕井()
2.翻译: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文中那只犬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125、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养了一只狗十分温顺.一天一位母亲上山打柴,小女跟不上,一下子落后了母亲几里.突然大雪,母亲在接近傍晚担柴回来的时候,女儿和狗都不见了.母亲非常惊恐,在村中来回奔走大声呼叫,始终见不到女儿.附近的村子协助找寻,还是无济于事.晚上父母伤心极了,认为女儿可能被水淹死了,可能掉进井里了,也可能被狼狗吃了,天刚刚亮,父母又请附近的村子帮助找.终于见到女孩卧在一棵树下,狗依偎在旁边,居然还没有死.这是雍正十一年十一月的事,同县的人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参考答案】
125、1.A.砍柴B.赶上C.迫近D.或者
2.邻里们帮助她找,也没有什么办法找到她女儿。
3.文中的狗忠诚,讲义气,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