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石,贯穿于整个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始终。它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够使我们更清晰、更高效地理解和传达信息的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准确、简洁地概括出事物的本质,无疑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能力。
在中考语文的考场上,概括能力的体现无处不在。无论是叙事、写人、说明、写景还是抒情,考生都需要运用概括能力来提炼文章的核心内容。这种能力考核的三个方面,分别是:
首先,考生需要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中人或事物的特征。在叙事或写人文章中,这通常表现为对人物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的概括;在说明文中,则是对说明对象的性质、用途、功能、作用的总结;在写景作文中,则是对景物特点的提炼;在抒情文章中,则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概括。
其次,考生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文章整体或局部内容进行简洁完整的概括复述。这通常体现在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某段的段落大意,或者通过填空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概括出事件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考生需要用准确而又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的行为情感。这要求学生在使用概括性语言时,既要简洁又要抓住重点,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发生了什么事,讲了什么内容,事物有什么样的特点等。
然而,学生在概括时常常会犯以下三个错误:一是语言不够简洁,概括语言过于具体;二是概括后遗失了部分主要内容,不完整;三是概括时语言过于笼统,不够准确或明确。
针对这些错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用的技巧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对于事件的概括,我们可以遵循“起因、经过、结果”的框架。
如果题目中要求“简要”,那么只需答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若没有“简要”二字,则可以将“经过”部分拆分为“发展和高潮”,或者在框架概括题中,将故事的“发展”拆成“转折和递进”。
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来概括段落大意:即删除“介绍、背景、引入、铺垫、具体解释(说明)、补充(强调)”性内容,将余下的内容合并,这就是这段话的段落大意。
例如,我在群里讲课时,通常会在正式讲课前介绍一些情况,提供背景信息,引入主题,并进行一些铺垫。在讲课过程中,我会对可能不易理解的内容进行具体解释或说明,并在结束后进行补充或强调。
如果需要概括我讲课的内容,只需去除所有“介绍、背景、引入、铺垫、具体解释(说明)、补充(强调)”性内容,剩下的就是讲课的主要内容。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练习和积累。通过掌握正确的概括方法和技巧,学生不仅能够在中考语文中取得优异成绩,更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