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初二历史同步暑假作业答案详解

一、选一选 (每小题3分,共45分)
1. B
2. C
3. D
4. A
5. B
6. A
7. D
8. C
9. D
10. A
11. D
12. B
13. A
14. C
15. D
这些选择题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多个重要事件和人物,涉及的内容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国共合作等。通过这些题目,学生可以巩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尤其是对关键时间节点、人物角色以及事件结果的掌握。
二、历史诊断 (每小题5分,共10分)
# 16. 小兰的发言共有三处错误:
- 错误一: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共代表是毛泽东而非刘少奇等人。
改正: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建国的机会,毛泽东亲自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刘少奇虽然也是中共的重要领导人,但在此次谈判中并未亲自参与。
- 错误二:谈判最后签订的是《双十协定》而非《停战协定》。
改正: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等问题的讨论,并未涉及具体的停战条款。
- 错误三:结果并没有实现国内和平。
改正:尽管《双十协定》的签署为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尤其是关于军队整编和政权分配的问题,最终未能达成一致,导致内战爆发。
# 17. 表述共有三处错误:
- 错误一:1947年,人民解放军实施的是战略决战而非战略防御。
改正:1947年,随着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的不断胜利,中共中央决定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这一年,人民解放军开始主动出击,逐步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 错误二:三大战役不包括渡江战役。
改正:三大战役指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三次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决战,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而渡江战役则是发生在1949年4月,属于解放战争后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它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彻底失败。
- 错误三: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而非抗日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改正:三大战役的胜利直接推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进军,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而抗日战争则是在1945年结束的,两者之间有着明确的时间界限和不同的历史背景。
三、释图与填图 (每小题5分,共10分)
# 18. ⑴ 略 (3分)
此题要求学生根据地图或图表,准确标注出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地理位置。通过这类题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增强对历史地理的感知能力。
⑵ 人民解放军采用磨菇战术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并伺机歼灭敌军 (2分)
“磨菇战术”是指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攻势时,采取的一种灵活机动的战术。这种战术的核心思想是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而是通过不断的迂回、骚扰和分散敌军的力量,逐渐削弱其战斗力,最终达到歼灭敌军的目的。
这种战术的成功应用,使得人民解放军能够在兵力相对劣势的情况下,逐步扭转战局,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 19. 从南往北,地点依次填:A、B;战役依次填:D、E、C (每填对一项1分,共5分)
此题要求学生根据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正确填写相关的战役名称和地理位置。通过这类题目,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解放战争期间各大战役的时间线和空间布局,加深对历史进程的理解。
四、材料解析 (共20分)
# 20. ① 指1947年 (2分)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的不断胜利,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逐渐被削弱,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加,具备了战略反击的实力和条件。
② 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的同时,开始举行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4分)
1947年,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了“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一方面,人民解放军继续在内线进行作战,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收复失地;另一方面,人民解放军开始将主力部队推向外线,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开展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人民解放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进攻,逐步压缩国民党军队的活动空间,最终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③ 经过一年的作战,国民党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歼灭,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已具备战略反击的实力和条件 (4分)
1947年的战略进攻,使得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作战行动。这一年,人民解放军不仅在内线战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战绩,还在外线战场上成功地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加,具备了战略反击的实力和条件。
这一时期的作战成果,为后续的三大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分)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行动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还成功地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 21. ① 1949年 (3分)
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的渡江战役,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彻底失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② 渡江战役 (3分)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发起了著名的渡江战役。这次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次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彻底失败,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 我们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不能给敌人以任何喘息的机会 (4分)
渡江战役的胜利,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毛泽东在渡江战役前后多次强调,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不能给敌人以任何喘息的机会。
这一指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问题探究 (共15分)
# 22. 此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任选一种意见回答,答案不应拘泥于以下表述。
## ⑴ 支持毛泽东去重庆 (3分)
理由:
- 顺应历史潮流,努力争取国内和平:抗战结束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应该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亲自前往重庆,表明了中共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共之间的矛盾,符合广大人民的期望。
- 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亲自前往重庆,表明了中共愿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不会放弃任何争取和平的机会。
- 国共有成功合作的先例: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有过成功的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毛泽东前往重庆,意味着中共愿意再次与国民党合作,共同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 蒋介石主动邀请和谈,存在和平建国的可能:虽然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仍然坚持反共立场,但他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谈判,表明他也有一定的和平意愿。毛泽东前往重庆,可以借此机会试探蒋介石的真实意图,争取和平建国的可能性。
- 全国人民都支持和谈,反对战争: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普遍希望国家能够早日实现和平,避免再次陷入战争的困境。毛泽东前往重庆,符合全国人民的心愿,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
-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亲自前往重庆,表明了中共愿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不会放弃任何争取和平的机会。
## ⑵ 反对毛泽东去重庆 (3分)
理由:
- 一山不容二虎,国民党不会容忍共产党分享统治权利:国共两党在政治理念和阶级立场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国民党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允许共产党分享权力。因此,和平建国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 国共之间积怨较深,难于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建国共识: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冲突和斗争,彼此之间的矛盾和积怨难以在短时间内化解。因此,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共识是非常困难的。
- 蒋介石邀请和谈是假,拖延时间准备内战是真: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虽然表面上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谈判,但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拖延时间,为内战做准备。因此,毛泽东前往重庆,可能会陷入蒋介石的陷阱。
- 蒋介石向来背信弃义,有可能借和谈之机扣留毛泽东,打击共产党:蒋介石在历史上多次背信弃义,尤其是在处理国共关系时,常常采取欺骗和背叛的手段。因此,毛泽东前往重庆,可能会面临被扣留的风险,甚至可能成为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的工具。
- 和平建国的可能性极低,内战不可避免:国共两党在政治理念和阶级立场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双方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因此,和平建国的可能性极低,内战不可避免。
- 毛泽东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蒋介石在历史上多次表现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尤其是在处理国共关系时,常常采取欺骗和背叛的手段。因此,毛泽东前往重庆,可能会面临安全威胁,甚至可能被扣留或暗杀。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毛泽东前往重庆,都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无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和平与发展,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