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期末考试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它的影响还在继续。初三的孩子们都在忙着查漏补缺,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以便利用寒假突击自己的弱项。

中考改革后语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都知道文言文是变化比较大的一个模块。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文言文的考题方向。

各城区在期末考试中都做了调整,通过分析试卷,文言文多以对比阅读的形式出现,而这一变化,也正与年中考说明一脉相承。也就是文言文考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侧重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

纵观各城区统测试题,归纳出以下几个命题的方向,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找到侧重点。

首先是对于词义的考查。由于文言文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都是一词多义、一词 多用的,根据这一特点,出题有两种形式 :“不同语境,词义相同”“不同语境,词义不同。”这两种题型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不难看出,这类题侧重考查 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活学活用的能力,难度比以填空的形式考字词的含义题要大得多。这就要求考生要善于理解、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不要“死记 硬背”,而应该结合“语境”去揣摩。

第二类考题就是翻译。这道题一般位于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道题。文言文句式主要有五 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句式又有几种不同形式,对于翻译除了要熟悉不同形式的句式,还要对字义进行准确解释,否则就会违背理解 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如果关键字词理解错误,考试中是很难得分的。

以上两种题型主要考查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基础牢固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而第三种题型考查的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一种能力,也就是阅读能力。考查同学们对整篇文章的把握。从今年的考题中,我们归纳出这么几种考法:

1) 删选信息的能力 比如“甲文中说到的内容乙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2) 根据要求概括文章内容 比如“某人做某事或说某话的原因、方式、背景”等。

3) 理解文章主旨题“某人做某事的目的、作者的情感、揭示了什么道理”

4) 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悟。

以海淀区文言阅读11题为例,“请从选文(二)中找出能表明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的句子,并从选文(一)(二)所叙述的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中任选一点,谈谈你所获得的感悟。(4分)

这道题有两问,第一问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要用原文回答,这道题要求考生按要求提炼信息,答案为:“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第二问“对选文(一)(二)所叙述的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中任选一点,谈谈你所获得 的感悟”这道题命题者是想要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考生在答题时应该抓住两点:一是能够结合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二要就其中某一种行为谈自己的感悟。 如果考生在答题时想到这两点,轻轻松松就能得分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一步至关重要,那就是在同学们主动起来,真正把学习落到实处。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对于比较阅读题,我们应如何下手?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点跟单篇课文的考点应该说大体是一致的,主要考查这样几项内容: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归纳内容要点和写作特点,对文中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作出自己的评判。所不同者,在于后面两点大多以比较的形式出现而已。

同学们在完成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时,可以分三步进行:一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叙事类语段,要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写景类语段,要品出景物特点、作者感情。二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三要联系全文,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

哪些课外篇目更值得我们关注?

中的课外文言文,大多跟课内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是将课内与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不妨从以下“关联点”入手:

与课文作者或文中人物相关联。如,考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能联系到跟孟子相关的故事《孟母三迁》;考查《出师表》,就可能联系到诸葛亮的《诫子书》;学了《醉翁亭记》,就可能联系到“画荻教子”的故事;学了《岳阳楼记》,就可以联系到《范仲淹少年苦学》,这是与课文作者的关联。考查《墨池记》,就会联系到《晋书?王羲之传》,这是与课文中人物的关联。

与课文内容、主题相关联。如,我们学过《送东阳马生序》《墨池记》,懂得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并非学有所成的决定因素,懂得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与此主旨相关的文言短文很多,如《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学弈》等;学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联系《史记》中“卧薪尝胆”的故事,此二者都与忧患意识有关;学了《马说》,我们可以联系《韩非子》中的《和氏》(和氏献璧),因为两文都跟人才的被埋没有关。

与课文中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相关联。如,我们学了《捕蛇者说》,就会联系到与孔子“苛政猛于虎”之观点相关的文言短文《礼记?檀弓下》;学了《鱼我所欲也》,就可联系“嗟来之食”的典故。

此外,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短文,容易为命题人所青睐,诸如孝心、节俭、苦读等。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语文文言文内容

文言文的复习应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注重积累,我们应积累一定的背诵、默写量,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当然,有些文章可全文进行背诵和默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背诵和默写均应以理解为前提,唯有理解深刻、透彻,背诵和默写方能顺畅、娴熟,尤其是同学们感到难度较大的“理解性默写”,也就能应付自如了。

除了名篇、名段、名句的积累外,还应注重词语的积累。《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文言实词的积累量在150个左右,还要求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从中考[微博]试题来看,文言实词的积累重点应放在一词多义、词性活用上,恰当兼顾古今异义、通假字。课文中有注释的实词应该掌握,没有注释的、但在句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实词也应该掌握,因为这些实词对疏通句子意思起到了重要作用,舍其则理解句意会带来偏差。另外,应掌握“之、其、以、而、何、于”等六个虚词的用法。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

  2.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

  3.饿其体肤

  饿:使 ……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使 ……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 ……颠倒错乱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

  恒:常

  9.生于忧患

  生:生存发展。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一轮复习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e?):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篇6: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考必考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必考翻译,这是考生最为头疼的一个题目。满篇的"之乎者也",实在不知道如何理解?别担心,今天给大家传授文言文翻译技巧,助你除却文言文失分之殇。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 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力求文言文阅读满分。

篇7: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篇7:中考语文文言文高效复习攻略

  中考必考23篇文言文情境默写

 

  (1)《论语》十二章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恼怒: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孔子强调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种人可以当老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陋室铭》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从正反面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陋室铭》中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3)《爱莲说》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河中石兽》

 

  1.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学问渊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纪昀在《河中石兽》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依靠主观想象而妄下定论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三峡》

 

  1.《三峡》中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三峡》中写夏天水势凶险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三峡》中写水流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10.《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呈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6)《记承天寺夜游》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答谢中书书》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与朱元思书》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富贵不能淫》

 

  1.在《富贵不能淫》中对“大丈夫”是如何要求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大丈夫应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1)《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最能表明桃花源人与外界相隔久远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成语“无人问津”的句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体现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不愿外界人来打扰的句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2)《小石潭记》

 

  1.《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3)《马说》

 

  1.《马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马说》中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马说》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虽有嘉肴》

 

  1.《虽有佳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教学相长也。

 

  2、《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虽有佳肴》中一文中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5)《北冥有鱼》

 

  1.庄子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情形的句子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用夸张的手法写鹏的脊背很宽很广: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3.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逍遥游》中描鹏鸟要飞到南海时的飞翔状态的句子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6)《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中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岳阳楼记》中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雨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岳阳楼记》中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岳阳楼记》中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9.《岳阳楼记》中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0.《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于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7)《醉翁亭记》

 

  1.《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醉翁亭记》中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醉翁亭记》中体现全文核心命意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6.《醉翁亭记》中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醉翁”的由来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8.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请写出人们归后树林中的情景的句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8)《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9)《送东阳马生序》

 

  1.《送东阳马生序》中,点明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的语句是: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人们愿意借书给自己,那时因为作者很守信,这些句子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中勤学品质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表现作者向“乡之先达”谦恭、虚心地求学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5.作者回忆“从师”经历中吃的住的不好的句子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6.表达作者发奋苦学,不羡慕同舍生的原因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2)《出师表》

 

  1.《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

 

  7.《出师表》中作者指出出师北伐战略目标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三轮复习全攻略

中考语文三轮复习全攻略。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根本,分为积累运用和课内文言文过关;第二轮复习以知识点和考点为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以综合试卷和古文背诵默写巩固为主,查漏补缺。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写作计划的重要性,包括素材储备、写作技巧的提升等。

2025-06-13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