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篇1: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例题一、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场主积薪其中(麦场)B、一狼洞其中(柴堆)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D、屠自后断其股(狼)
解析:文言文中常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上述加点的其字虽均为代词,但它所指代的对象却并非完全相同,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其中,A、B、D都是正确的,而C句若补完整应为:(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根据具体语境来看,这里的其应指代屠户。
参考答案:C
例题二、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
解析:要判断主人公是谁,必须先把握文章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即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将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可见作者写本文正是为了讽刺狼。在叙事过程中,文章也是以狼为主导来进行,并以狼最终自取灭亡来结束的。由此可见,在本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参考答案: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窘()苫蔽()()奔倚()数刀毙之()()隧()入尻()尾ch()担持刀dāndān()()相向目似mng()意xi()甚狼亦xi()矣假mi()
二、填空。
1、《狼》的作者(),()朝著名文学家,初一年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名,志异的意思是()。
3、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4、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惧狼()()
三、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④又数刀毙之()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3)止:①一狼得骨止()
②盖以诱敌()②止增笑耳()
(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
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②狼不敢前()
四、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训练二
一、阅读课文1、2、3段,完成文后问题。
1、联系全文,段⑴是故事的(),主要写();段⑵⑶是故事的(),主要写()。
2、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翻译下列句子。
⑴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⑶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4、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
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篇2: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
望高大雄伟
2.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_____的特点;
高大雄伟
3.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的特点。(2分)
神奇秀丽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参天耸立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2分)
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6.请从割字入手,对阴阳割昏晓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意的人生哲理是什么?(2分)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分)
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10.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示例: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示例: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1.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2分)
(1)我选:
(2)赏析:
12.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1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案:
11.示例:
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接近即可)(2分)
12.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13.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14.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5.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6.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BDDB
18.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9.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钟、割
2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2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2.会当凌绝,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3.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4.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25.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26.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28.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9.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2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2.会当凌绝,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3.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4.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25.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26.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28.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9.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篇3: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答: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4.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7.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9.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0.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11.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1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庸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名篇。
13.理解性默写。
(1)《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青山郭外斜,白水绕东城。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D选项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改成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C.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B选项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改成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之情。)
10.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11.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1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庸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名篇。
13.理解性默写。
(1)《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青山郭外斜,白水绕东城。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D选项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改成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C.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B选项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改成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之情。)
篇4: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4分)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二)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参考答案:
1.示例: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甘情愿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2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表达作者爱国激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直接表达词人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词句是 , 。
6、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7、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的表达效果。
8、赏析可怜白发生一句。
9、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10、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着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
11、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描绘了什么样的场面?
12、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格调形成巨大反差,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醉里挑灯看剑你好!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乐杀敌的宝剑。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C 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D 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14、能点明是在夜间的词是 ,能点明作战季节的一词是 字。
15、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两联是 。
16、这首词塑造了一个 的人物形象。
17、本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结合作品内容、风格,说说豪放词的特点。
18、这词表达了作者 (用原文填空)的雄心壮志,根据你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这种雄心壮志指的是 。
19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
20、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吹角、分炙、 、 、 等。
21、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 。
22、这首词的上片描述了看宝剑、 、 、等军营生活;下片描写了 场面。
【参考答案】
1.示例: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甘情愿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2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3、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4、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6、(1)从内容(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4)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7、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8、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词意急转直下,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尾,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其中可怜两字极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现出极大的惆怅和愤慨。9、收复中原,统一国家。10、(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11、军队驻扎的壮阔场面和激烈的战斗场面。12、作者有心为国家出力,希望收复祖国山河,但却不被朝廷重用,心中非常痛苦(报国无门的失望之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13、D 14、挑灯 秋15、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16、忠勇(爱国)失意的将军(壮士)17、豪放词:本词写的是军中的生活情景,骑马狂奔,沙场点兵都是豪壮之举,风格雄浑、豪放;婉约词:生活范围狭窄,情感抑郁低沉,风格委婉、秀丽。18、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并使自己名垂青史。19理想中(或梦境中):雄姿英发,驰骋沙场,忠恿无比,气概豪迈的将军形象。 现实中:隐居乡间,忧虑国事,为报国无门而苦闷,为壮志难酬而悲愤的诗人形象。20、奏乐 点兵 杀敌21、可怜白发生22、听号角 分麾下炙 战斗
(三)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1分)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2分)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2分)
参考答案:
⑴收复中原,统一国家。(1分,意思正确即可) 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个得1分)(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2分,每点1分)
(四)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分)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2分)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分)。
(五)
(1)这词首融 与 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2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 梦幻(梦境、理想)(1分)现实(1分)
(2)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分)。
(六)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草:幽深地方的草丛。
B.野渡:野外的渡口。
C.沙场:平旷的沙丘。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破阵子》中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滁州西涧》是一首一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
B.《滁州西涧》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
C.《破阵子》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杀敌的壮志。( )
D.《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对自己的爱恋,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沉痛。( )
【答案】
①C 3分
②琴瑟中弹奏着塞外的曲调。2分
③A.B. C. D。4分一项1分.
(七)
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7题。(共5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6. C(2分) 7. A(3分)
②《破阵子》中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滁州西涧》是一首一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
B.《滁州西涧》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
C.《破阵子》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杀敌的壮志。( )
D.《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对自己的爱恋,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沉痛。( )
【答案】
①C 3分
②琴瑟中弹奏着塞外的曲调。2分
③A.B. C. D。4分一项1分.
(七)
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7题。(共5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6. C(2分) 7. A(3分)
篇5: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选自《稼轩长短句》。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答案:1.无愁而勉强说愁2.D分析: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题目;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第二组】
1.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答案:1.想说而最终没有说2.D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第三组】
1.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C分析: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无病呻吟http://baike.baidu.com/view/65871.htm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第二组】
1.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答案:1.想说而最终没有说2.D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第三组】
1.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C分析: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无病呻吟http://baike.baidu.com/view/65871.htm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篇6: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写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之情。
(3)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4)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酣睡。
2.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答:写出了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3.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答: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作者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写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之情。
5.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6.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无忧无虑的情怀。
7.绿肥红瘦妙语天成,为文坛之绝唱。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肥瘦:用拟人描绘雨后海棠的花叶形态。有创意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
8.在细雨潇潇,风湿猛烈的暮春季节,词人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词人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答:苦闷伤感;以花自喻,由花的凋零联想到自己的青春易逝。
9.这首词通过对爱花惜花行为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词人的怎样情怀?
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既有爱花惜花的情感,又有对春光流逝的眷恋和红颜易老的感伤。
10.诗人爱花惜花的行为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试问卷帘人。
11.理解性背诵。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运用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句子是:
12.选择题。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7.绿肥红瘦妙语天成,为文坛之绝唱。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肥瘦:用拟人描绘雨后海棠的花叶形态。有创意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
8.在细雨潇潇,风湿猛烈的暮春季节,词人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词人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答:苦闷伤感;以花自喻,由花的凋零联想到自己的青春易逝。
9.这首词通过对爱花惜花行为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词人的怎样情怀?
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既有爱花惜花的情感,又有对春光流逝的眷恋和红颜易老的感伤。
10.诗人爱花惜花的行为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试问卷帘人。
11.理解性背诵。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运用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句子是:
12.选择题。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篇7: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
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
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主题思想】
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
乐观的精神。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本文的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4.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曹操的诗都是以慷慨悲壮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
《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
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
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主题思想】
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
乐观的精神。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本文的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4.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曹操的诗都是以慷慨悲壮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
《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篇8: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一、内容梳理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贵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异。
2、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句式特点:骈散相间,音韵私韵,顿挫有致。
二、重点字词
蕃:多独:仅,只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鲜:少宜:当然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益:更加
三、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中考试题
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
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5、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6、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
7、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是贪慕富贵,随波逐流。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8、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
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9、《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作君子。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玉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写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交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5、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6、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
7、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是贪慕富贵,随波逐流。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8、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
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9、《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作君子。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玉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写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交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篇9: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
2.本文选自《全唐文》,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陋室室名,意思为简陋。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特征:一般都用韵。
二、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之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老形。
6.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
8.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
9.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0.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行文思路
1.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不陋在于室主人品德高尚。
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了作者高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2.本文是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3.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五、内容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对偶、比喻、起兴、类比。(2)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
品德高尚的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写居室环境:清交往人物:儒日常生活:闲、雅的特点。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
(1)对偶、拟人(2)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
(1)实:谈笑有鸿儒虚:往来无白丁
(2)实:可以调琴素,阅金经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可以调琴素照应了哪句?阅金经照应了哪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有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沉,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8.以孔子的话作结尾用意何在?
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9.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是类比的方法。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
10.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安贫乐道赞赏
11.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孔子云:何陋之有?
12.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杜甫草堂钱钟书的书斋
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
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15.请谈谈你对本文开篇的看法?
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并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和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示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发生。
16.请就本文对陋室的描写从内容或写法上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以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描写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尾何陋之有张目。
六、对联
1.琴棋书画般般皆雅致
春夏秋冬季季有闲情
2.志雅趣雅陋室雅
才高艺高品德高
10.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安贫乐道赞赏
11.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孔子云:何陋之有?
12.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杜甫草堂钱钟书的书斋
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
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15.请谈谈你对本文开篇的看法?
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并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和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示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发生。
16.请就本文对陋室的描写从内容或写法上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以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描写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尾何陋之有张目。
六、对联
1.琴棋书画般般皆雅致
春夏秋冬季季有闲情
2.志雅趣雅陋室雅
才高艺高品德高
篇10: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诗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幽美、明净爽洁,表达了作者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志趣。
(3)这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态度。
(4)这首诗选自唐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王右丞集笺注》。
2.诗一开头说此处是空山,而后面却写了人的活动,你觉得空山一语用得是否准确,有何作用?
答:准确。说空山是因为山太大、太空旷,只有少量的一些人活动,而且空山给人世外桃源之感。
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与本诗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相比照,说说这两个空字的表达作用有何异同?
答:王诗的空,是一种空旷;常诗的空,是人的心境空灵。相同之处,都反映了诗人追求幽寂、清净、空明的境界。4.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5.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6.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7.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8.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答: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9.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10.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却说是空山呢?
答:写浣女和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空山强调此处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
11.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那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
1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答: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13.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4.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正常语序是什么?这两句诗主要写人们的活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正常语序: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表达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
15.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答: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13.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4.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正常语序是什么?这两句诗主要写人们的活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正常语序: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表达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
15.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篇11: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1、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4分)
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共4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2.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的山间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4、选文第二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写春夏秋冬及早晚景的句子是:
5、第二段写了什么景色?
写了登山所见的山景朝暮四季变化之景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6、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分)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7.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8、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滁人游②③④
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3分
9、乐亦无穷在选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
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10、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11.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2.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2分)
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
1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15、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奈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1、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4分)
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共4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2.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的山间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4、选文第二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写春夏秋冬及早晚景的句子是:
5、第二段写了什么景色?
写了登山所见的山景朝暮四季变化之景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6、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分)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7.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8、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滁人游②③④
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3分
9、乐亦无穷在选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
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10、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11.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2.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2分)
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
1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15、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奈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篇12:中考文言文核心考点精析
一、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浩浩汤汤(shāng)霏霏(fēi)樯倾楫摧(qing,j)朝晖夕阴(huī)
骚人(sāo)冥冥(mng)隐曜(yo)岸芷汀兰(zhǐ,tīng)
宠辱偕忘(xi)谪守(zh)淫雨(yn)属于作文(zhǔ)
三、解释:
1.谪守巴陵郡(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2.越明年(越:及、到)
3.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4.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就)
5.增其旧制(增:扩大;制:规模)6.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7.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8.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9.朝晖夕阴(晖:日光)10.岳阳楼之大观(观:景象)
11.前人之述备矣(备:详尽)12.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3.南极潇湘(极:尽)14.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5.若夫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16.骚人(诗人)
17.连月不开(开:放晴)18.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19.山岳潜形(形:形体)20.薄暮冥冥(薄:迫近)
2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22.春和景明(日光)
23.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24.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25.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26.沙鸥翔集(集:鸟停息在树上)
27.岸芷汀兰(芷:香草的一种)28.郁郁青青(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29.长烟一空(一:全)30.静影沉璧(璧:圆形的玉)
31.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32.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
33.尝求古仁人(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34.把酒临风(把:持、执)35.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也许)
36.不以物喜(以:因为)37.居庙堂之高(庙堂:朝廷)
3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38.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归:归依)
四、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翻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
翻译: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翻译: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翻译: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9.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用原文填空:
1.点明主旨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问答:
1、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规劝藤子京(应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表达自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如何看待作者的忧乐观?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今天,这句话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为国分忧,为民着想,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
3、从古至今,歌咏岳阳楼的诗歌数不胜数,请写出两句描写岳阳楼的名句。
①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②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③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秋。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写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写喜,这些对比描写的目的正好反衬出来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引出下文,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5.范仲淹为什么要在《岳阳楼记》结束的时候发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藤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与远大抱负;而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向往和敬意。
6.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他们能把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