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篇1: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电压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篇2: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电功率
1.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
2.计算电功率公式:P=UI=I2R=U2/R(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3.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4.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5.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6.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7.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当U
当U=U0时,则P=P0;正常发光。
8.“220V100W”求该灯泡的R和I0?
9.功率比:串正、并反、同阻平方。
(同一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的灯泡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25瓦。)
篇3: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机械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探究动能与速度关系,要控制质量不变。通过改变同一
小球A由斜面下落的高度来改变速度,高度越高,速度越大;
(2)探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要控制速度不变。让不同质量小球由同一高度下落。
(3)通过观察木块B移动的距离来观察动能的大小。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篇4: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G,上浮(3)F浮=G,悬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ρ液<ρ物,下沉;(2)ρ液>ρ物,上浮(静止时漂浮)(3)ρ液=ρ物,悬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篇5: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三种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没距离、(2)有距离没力、(3)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
3.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
5.功率(P):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FS/t=Fv。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
机械效率
6.滑轮组里
有用功:W有用=G·h
额外功:W额外=G额·h
总功:W总=F·S(F:人作用在绳端的力;S=n·h)
7.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η=W有/W总
8.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有用功一定,减小额外功;减轻机械自重,减小摩擦。
(2)额外功一定,增大有用功;增加所提物重。
机械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探究动能与速度关系,要控制质量不变。通过改变同一
小球A由斜面下落的高度来改变速度,高度越高,速度越大;
(2)探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要控制速度不变。让不同质量小球由同一高度下落。
(3)通过观察木块B移动的距离来观察动能的大小。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篇6: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一、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简析】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
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1.下沉。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物体下沉,
此时,该物体是实心的。例如:铁块放在水中下沉。
2.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
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在挖空的过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3.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
(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钢铁制成的轮船。
二、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得到声音
【简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
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
而频率高于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三、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简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
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
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
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四、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容器内液体所受的重力
【简析】
公式P=F/S,是计算压强的普遍适用的公式,而P=ρgh是专门用来求液体产生压强的公式,由P=ρgh
我们可以看出,在液体的密度一定时,液体产生的压强仅与液体的深度h有关,
再根据F=PS不难看出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是由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和容器的底面积决定的。
即: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F=ρghs。然而只有柱形容器G液=mg=ρvg=ρghs=F。
而容器的形状有很多种,只要不是柱形容器其内部液体的体积v≠hs,所以F≠G液。容器内盛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和液重G液的关系是:
1.柱形容器:F=G液
2.非柱形容器:F≠G液(广口式容器:F〈G液缩口式容器:F〉G液)
五、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简析】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因为下表面浸入液体较深,
受到的压力始终大于上表面,所以浮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
当物体的底部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无缝隙时(即相当于粘在了一起),物体不受向上的液体的压力,所以不受浮力的作用。
例如: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大石头,三分之一的露出泥外即浸在水中,但石头不受浮力作用。
六、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简析】
物体温度升高了,只能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加快了,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方法有两个。
1.让物体吸热(热传递);
2.外界对物体做功(做功)。
例如:一根锯条温度温度升高了,它可能用炉子烤了烤即吸收了热量;它也可能是刚刚锯过木头即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自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七、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力“不一定”对物体做功
【简析】
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两者缺一不可。
根据公式W=F·S得:有力无距离,不做功,所谓的劳而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推而未动”;
有距离无力,不做功,所谓的不劳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物体因惯性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时。
八、“PZ220V40W”的电灯,实际功率“不一定”是40W
【简析】
1.当U实=U额=220V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40W,此时灯泡正常发光;
2.而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光较暗,不能正常工作;
3.当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出强光,寿命缩短易烧毁。
九、小磁针靠近钢棒相互吸引,钢棒“不一定”有磁性
【简析】
磁现象中的吸引有两种情况:
1.磁极相互吸引;
2.和磁体靠近相互吸引的可能是铁、钴、镍等物质,也可能是磁体。
十、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简析】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
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
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
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
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篇7: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一、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得到声音
【简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二、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简析】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1、下沉。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物体下沉,此时,该物体是实心的。例如:铁块放在水中下沉。
2、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在挖空的过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3、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钢铁制成的轮船。
三、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简析】
物体温度升高了,只能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加快了,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方法有两个。
1、让物体吸热(热传递);
2、外界对物体做功(做功)。
例如:一根锯条温度温度升高了,它可能用炉子烤了烤即吸收了热量;它也可能是刚刚锯过木头即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自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四、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简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五、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简析】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六、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力“不一定”对物体做功
【简析】
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两者缺一不可。
根据公式W=F.S得:有力无距离,不做功,所谓的劳而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推而未动”;有距离无力,不做功,所谓的不劳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物体因惯性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时。
七、小磁针靠近钢棒相互吸引,钢棒“不一定”有磁性
【简析】
磁现象中的吸引有两种情况:1、异名磁极相互吸引;2、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所以和磁体靠近相互吸引的可能是铁、钴、镍等物质,也可能是磁体。
八、“PZ220V40W”的电灯,实际功率“不一定”是40W
【简析】
1、当U实=U额=220V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40W,此时灯泡正常发光;
2、而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光较暗,不能正常工作;
3、当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出强光,寿命缩短易烧毁。
九、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简析】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因为下表面浸入液体较深,受到的压力始终大于上表面,所以浮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
当物体的底部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无缝隙时(即相当于粘在了一起),物体不受向上的液体的压力,所以不受浮力的作用。
例如: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大石头,三分之一的露出泥外即浸在水中,但石头不受浮力作用。
十、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容器内液体所受的重力
【简析】
公式P=F/S,是计算压强的普遍适用的公式,而P=ρgh是专门用来求液体产生压强的公式,由P=ρgh我们可以看出,在液体的密度一定时,液体产生的压强仅与液体的深度h有关,再根据F=PS不难看出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是由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和容器的底面积决定的。
即: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F=ρghs。然而只有柱形容器G液=mg=ρvg=ρghs=F。而容器的形状有很多种,只要不是柱形容器其内部液体的体积v≠hs,所以F≠G液。
容器内盛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和液重G液的关系是:1、柱形容器:F=G液2、非柱形容器:F≠G液(广口式容器:F〈G液缩口式容器:F〉G液)
篇8: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17:光学作图
母题探究
类型一画光路图
典例69
如图所示,学校楼梯拐角的墙上装有平面镜,既方便同学们整理仪容,晚上又能利用光的反射对楼道进行照明.请在图中准确画出灯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A点的光路图.
解析:先根据平面镜成像作出灯S的像S'(过S作平面镜的垂线并延长到S',使S'和
S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然后连接S'A,则这条线在平面镜正面(右边)的部分就是反射光线,它和平面镜的交点就是入射点,连接S和入射
点作出入射光线就可以完成作图,
【答案】如图所示.
典例70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半球面上的A.点沿半径方向射人半球形玻璃砖,已知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为O,且光线到达半球形玻璃砖下表面处时可以发生折射和反射.请画出这束光线从射人玻璃砖到射出玻璃砖的完整光路图,
解析:
光线AO沿半径方向射向圆心O,由于AO垂直于圆弧,所以不改变传播方向,所以直接射向圆心D,在O点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OC也垂直于圆弧,故也不改变传播方向射出;光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OB偏离法线).
【答案】如图所示.
篇9: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3:声速相关计算
母题探究
典例10
夏日里,晓明同学在距离高墙140 m处敲锣,0.8 s后听到回声.那么当时的声速是
A.175 m/s B.340 m/s
C.344 m7s D.350 m/s
解析:声音所走的路程是人与墙距离的两倍.t7= s/t=140 m×270.8 s=350 m/s.【答案】 D
题型攻略
(1)声波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入耳要想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O.1 s以上.如果不到O.l s,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只能使原声加强.
(2)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如测海有多深,测障碍物有多远.
由公式v=s/t可计算出声速,由S=vt可算出距离,由t=s/v可算出时间.注意:在利用回声 测距离时,声音从发出到接收所走的路程为2s(s为声源与反射体之间的距离).
篇10: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2:判断发声物体
典例7
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 )的振动而产生的。
【答案】 空气柱
典例8
小何自制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关于哨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哨声是由于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B.在月球上也能听到该哨声
C.吹口肖时,上下推拉活塞的目的是改变哨声的响度
D.活塞不动,用更大的力吹哨子,哨声的音调会更高
解析:用嘴吹哨能够发声,是吹气时引起哨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由于缺少传声介质,因而在月球上不能听到哨声;吹哨时,上下槲孟活塞会改变哨内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哨声的音调;若活塞不动,用更大的力吹哨,会使哨声的响度变大,本题只有A项中的说法正确.
【答案】 A
典例9
你知道下列各种声音分别是由什么振动发出的吗?请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1)人说话、唱歌声 ;(2)雷声 ;(3)优美的箜篌声 ;(4)圆号声
解析:
这是几种我们经常遇到的声音:(1)人说话、唱歌声是靠声带的振动产生的;(2)雷声是发生闪电的地方温度过高,空气急速膨胀而振动发声的;(3)优美的箜篌声是靠弦的振动而产生的,箜篌属于弦乐器;(4)圆号声是靠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控制不同的按钮可以调节空气柱的长度.
【答案】 (1)人声带的振动 (2)空气振动 (3)弦振动 (4)空气柱振动
篇11: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21:透镜及其应用
母题探究
典例89
如图所示,是几种光学器材的示意图,其中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解析;透镜有两种: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中间比边缘厚,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比边缘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A.B、C选项中的光学器材均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不合题意;只有D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 D
典例:下列关于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中,错误的是
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因此A、B、D选项的光路图均正确,C选项错误.
【答案】C
篇12: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40:电压表的使用
母题探究
典例186
如果某次电学实验不能正常进行,需要判断干电池是否报废,可取一节干电池用电压表来测量它的电压,下列步骤中正确的是
①把电压表的正接线柱与干电池的负极接触,负接线柱与干电池的正极接触;
②在刻度盘上读出电压值;
③选择电压表的量程为3V;
④把电压表的负接线柱与干电池的负极接触,正接线柱与干电池的正极接触;
⑤选择电压表的量程为15V.
A.①②③B①②⑤
C.③④②D.无法测量
答案:C
解析:
由于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所以应选择电压表3V的量程;电流应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在刻度盘上读出电压值,电压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要测哪部分电路的电压,电压表就和哪部分电路并联.
2.电压表接入电路时,应当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一"接线柱流出.
3.注意观察电压表的量程,被测电压不允许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篇13: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38:电流表的使用
母题探究
典例182
关于电流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本应使用0.6A的量程,但误用3A的量程,电流表会烧坏
B.当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时,可以测量电源的短路电流
C.在用3A量程试测时,发现指针已超过半偏,应选用0.6A量程进行测量
D.在用3A量程试测时,发现指针只偏转了很小的角度,应选用0.6A量程进行测量
解析:
小量程改用大量程不会烧坏电流表,只是测得的电流值误差较大,因此A选项错误;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否则会烧坏电流表,因此B选项错误;用3A量程试测时,指针已超过半偏,而量程为3A的电流表的中央刻度为1.5A,因此不能选择0.6A的量程进行测量,故C选项错误;用3A量程试测时,指针只偏转很小角度,说明电流很小,应该用0.6A的量程进行测量,使读数更精确,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题型攻略
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
1.正确连线:电流表应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2.量程的选择:根据被测电流的大小,合理选择电流表量程,如果选择不当,会造成很大的测量误差,被测的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3.正负接线柱的选择:电流需从正接线柱进入,负接线柱流出;
4.绝不能直接将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
篇14: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34:探究水的沸腾
母题探究
典例162
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该装置的不足之处( );改正之后仍发现加热较长时间水才能沸腾,原因可能是( )。
解析;热量的散失会使水温提高得很慢,使实验的时间变长,甚至效果不明显,因此,加盖子可弥补这一不足;改正之后仍发现加热较长时间水才能沸腾,原因可能是水过多或水温过低,
【答案】烧杯上没放中心有孔的纸板或没有加盖 水过多或水温过低
典例163
图a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
(1)小聪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水中气泡的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b、c所示.则图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小聪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选填"高"或"低")
(2)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d所示,读数为,说明此时气压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图e、图f、图g是三名同学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正确的是图
,分析该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选填"吸"或"放")
解析:
(l)水在沸腾前靠近烧杯底部的水温度高,上层水温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冷重新液化成水,因此气泡应该是越往上越小的,故图e是水沸腾前的情况;读数时如果将温度计从水中取出,会导致所测温度偏低.
(2)由题图d可知,水的沸点为98℃,因为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说明此时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3)水在沸腾时必须继续吸热,且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因此只有题图g符合实际.
【答案】(l)c低(2)98小于(3)g吸
篇15:中考物理备考核心考点指南
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29:温度计的使用
下图分别表示几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的做法,正确的是( )
解析: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注意以下几点:(1)被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2)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A中温度计碰到了容器底,故选项A错误;(3)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浸没在液体中,B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入液体中,故选项B错误;(4)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C中-读数不符合要求,故选项C错误,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
【答案】 D
典例138
如下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 ( )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 );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人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 ( )。
解析有:如下图所示,甲是体温计,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以及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题干中的温度计都是液体温度计,所以其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乙温度计,甲是体温计,它的特殊的构造使它能离开被测人体读数.
【答案】 热胀冷缩 乙 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