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篇1: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文综:开卷考也要多记忆

文综考试在有限的答题时间内,通过翻阅书本来获得全部答案并不轻松。对于平时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同学来说,文综在短时期内还是有突破可能的,那就是要提高单位时间的答题量。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的重点,考生应强化记忆,保证在考场上能直接写出答案,从而把时间留给后面的大题。

语文:基础知识少丢分

语文三轮复习过程中,应适时按照标准考试做几套样题,从而为自己规划好考试中各大题的答题时间。文学常识和文言文的考点很多都是源于课本,这些在二轮复习中就应当熟记了,这段时期还要深化一下,保证少丢甚至不丢分;至于难度较大的现代文阅读,考生应按照老师课上要求的文章分析方法,试着在诸多样题的文章中从框架到细节进行归类总结。

历史:检查自己的错题库

考生最后时期不用强迫自己做太多题,而应该找出以前的试卷,把做错的题再顺一遍,保证同类型题不要再错。同时基础公式也不要忽视,它们往往是大题引申的基础,而解题思路就在考生平时的随堂笔记上。

英语:按能力分册复习

复习课本也要讲求技巧,如果考生感觉单词是弱项,应该拿课本最后按照词类分组的单词表顺一顺,毕竟考点也以词类辨析为主。而每个单元后面的重点提要也要熟记,词组重点看动词和介词,而语言点也应分清层次,考卷基础点往往从一二册出,难点则多出自第三册。对于英语作文,考生应多总结归纳经典句子,记住了行文结构,到时候修改关键词套用上就可以了。

理综:加强审题训练

近来考生做题量增大,抱怨也跟着多起来,有些难题老师不点不通,一点就通。考生还应加强举一反三的变通思想。最后一段时期,题海战术不见得有多大作用,而应该多跟着老师做分类训练,特别是审题能力的锻炼。学生们所反映的一点就通,其实还说明他们没有抓住题干全部要素,也没有理顺解题顺序,有些考生为了追求速度审题一目十行,忽略了重要信息,半路卡了壳,反而拖延了解题时间。

总结:最新中考历史总复习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备战中考有所帮助,祝同学们考入自己理想的高中院校!

阅读本文的还阅读了:

历史中考复习方法范文指导

中考历史复习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提纲

篇2: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历史备考复习七大要点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①重视理解,融会贯通。只有理解了的记忆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时明晰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②重视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指对历史进程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等。③重视原因、影响。原因和影响往往比较抽象,许多人觉得难记,也不太重视,但它们却是命题的 “亮点”。④重视查缺补漏。

二、点、线、面结合,构筑知识网络。

“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放得开、收得拢。

三、学会“弹钢琴”,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对教学中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知识、重点内容,多花时间复习,把精力放在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上,特别是在一些有跨度的问题上。

四、重视审题能力的锻炼,加强题目的变异训练。

五、注重知识的整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四月调考试卷表明,今年的中考不会孤立考查某个知识点,而是一个题中系统考查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问题。建议同学们适当进行一些小专题训练。中考历史复习方法参考

六、要注意知识间的迁移、联系。今年中考试题很有可能联系当今热点问题,考查一些中外历史知识。

七、学会三点考试技巧。

(1)审好题是做题的前提和关键。对于选择题,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采用排除错误选项等方法。非选择题是往年材料题和简答题的组合,细心审题是答好问题的关键,尤其是找准题目中心词。

(2)答题要规范明确。作为主观题的简答题,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准确、全面理解材料讲了些什么,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随后,要弄清楚题目的设问有几项,都问了些什么具体问题;最后,再理清设问,联系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或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答案。

(3)规范答题,落实“四化”。“四化”即段落化、要点化、提示化、序号化。

篇3: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导致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军队战斗力削弱;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二、《南京条约》: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2、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增加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6月8月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任务: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1、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在新疆设立行省。

五、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 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

2、结果:①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八上P17)。(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增开重庆等为 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开设工厂(标志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的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六、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

2、《辛丑条约》()(八上P21)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洋务运动:19世纪代――代。

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口号: 前期(代)以自强为口号,

后期(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商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建海军;(北洋,南海,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八、公车上书

,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九、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时间:6月9月(共103天)

2、人物:光绪帝、戊戌六君子(八上P31)

3、失败原因: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十、中国同盟会:()

1、地点:日本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5、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6、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一、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失败了。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力量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十二、新文化运动

1、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八上P39)

①开始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③代表人物:陈独秀《敬告青年》、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蔡元培、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人日记》。

前期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

后期主要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十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结果:初步胜利,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前期运动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 后期运动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

5、历史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准备条件。

十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时间:7月23日

2、成立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3、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大会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十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十六、北伐战争()

1、北伐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3、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其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十七、南昌起义:

1、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十八、秋收起义(9月9日):

毛泽东领导

十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建立者:毛泽东

二十、遵义会议:(在遵义召开)1、内容: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2、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③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④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十一、红军的长征(10月--10月)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泛滥。

2、开始: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经过:中央根据地------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三军大会师

4、胜利的标志: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胜利的历史意义: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6、长征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实事求是,独立自主;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革命艰苦奋斗主义精神。

二十二、九一八事变:

1、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接着进攻沈阳。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2、这是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始。

二十三、西安事变:

1、时间:12月12日,

2、领导者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

3、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作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二十四、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二十六、南京大屠杀:

12月,南京被占,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二十七、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十八、台儿庄战役:

在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二十九、敌后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开展,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三十、百团大战:

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它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

三十一、中共七大:

1、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4、内容: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5、作用:形成了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十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1、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八路军,新四军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三十三、重庆谈判:

1、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时间:8月-10月

3、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4、结果:签定了《双十协定》(1945、10、10)

三十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揭开反攻序幕。(八上P90-91)

三十五、三大战役(八上P93-96):

1、9月-1月

2、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P93)

3、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P95)

4、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P95)

5、三大战役的作用: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十六、渡江战役(八上P96):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

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三十七、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八上P114):

1、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2、《海国图志》:

(1)作者: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

(2)写书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制外国侵略。

(3)内容: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3、《天演论》:

相关链接

中考历史复习重点汇编

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4: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改造

(1)时间:—

(2)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时间:—

(2)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篇5: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篇5: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中华文化的勃兴

1.商朝人刻写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

2.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3.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离骚》。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4.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5.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7.战国时期:

(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2)孟子:儒家。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

(3)道家: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是世界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篇6: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中考复习要点(2)

1、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9,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3、宋与辽――澶渊之盟:

()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评价: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4、与夏和战

()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5、1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6、1,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7、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8、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9、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10、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1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1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4、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15.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

1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趁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7、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也逐渐传开。

18、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时,一般人吃不起羊肉,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19、宋代缺马,多用牛车出行。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20、“瓦子”: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它是宋朝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结果。

21、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1,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22、1,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定都大都。1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抗元英雄:文天祥。

23、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24、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行省制度: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的内容:①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②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个行省(可指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的范围);③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④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25、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6、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27、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第1、1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发明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二、史学、文学方面:

28、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注与《史记》作对比)

史学上的“两司马”

29、文学:

30、书法:

篇7: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中考复习要点(3)

1、1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加强君权措施: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②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③设立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④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考试命题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考生不许有自己的见解,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4、明成祖加强统治:①1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强化君权,进行削藩;③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强化的一种表现。

5、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6、时间:140――1,郑和七下西洋。

7、到达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8、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盛况

9、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10、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1,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直到11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怀抱。

1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12、164,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3、为了加强君主****,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化。

14、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5、明朝后期(1),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16、1,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7、1,清军进入台湾。1,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18、1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被迫投降。

19、1,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0、册封: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21、1,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影响: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帝时下令调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的叛乱;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清朝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3、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1初,蒙古土尔扈特部众,在其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摆脱了俄国的控制和压迫,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

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24、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5、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26、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27、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8、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9、表现:①清初的,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30、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①正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反面: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三、古典小说:

四、戏剧的繁荣:

31、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32、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五、书法的成就:

33、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34、明末画家徐渭擅长泼墨,其作品《墨葡萄图》;清朝画派“扬州八怪”,最著名者郑板桥,其作品有《兰竹图》。

篇8: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文艺复兴

1 、核心思潮:人文主义

2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 、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 1 )但丁:文艺复兴先驱;《神曲》;旧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和新世纪最出一位诗人

( 2 )达芬奇:意大利最著名画家、历史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 3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4 、意义: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文化和教会统治对人性的钳制和禁锢;为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理论上、价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

1 、背景:( 1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 )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和黄金的追求强烈;( 3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2 、经过:( 1 ) ,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南段好望角;( 2 ) ,葡萄牙人达 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3 ) ,热那亚人哥伦布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 4 ) ~ ,葡萄牙热病麦哲伦作环球航行

3 、影响:( 1 )各大州的联系加强,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 )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 )欧洲国家相继走上殖民扩展的道路,造成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相关链接

中考历史复习技巧:审题技巧

中考历史复习题复习指导

篇9: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篇9: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初中复习要点(2)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70-代的危机与调整:20世纪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20世纪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

3、新经济的出现:①原因:20世纪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②、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欧洲的联合:

①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建立了欧共体。

②欧共体建立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格局上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另一方面,促进了各成员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欧盟的成立:,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成立后,老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20世纪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4、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①相同原因:美国的扶持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②对中国的借鉴: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1、赫鲁晓夫的改革: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在经济改革受挫后,他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引起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②、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③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历史启示:要始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要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会战胜落后制度,我们要充满信心。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积极妥善地解决了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实现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而苏联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加重了经济困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二、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从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3、东欧剧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②要成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

2、非洲独立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3、纳米比亚独立及其意义:,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中东问题

1、中东战争的爆发: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之后,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

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了一个整体。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3、影响: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2、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3、特点:①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4、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5、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我国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现代文学和美术

1、文学名著:

(1)《美国的悲剧》──美国作家德莱塞著,揭露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腐蚀毒害作用。

(2)《约翰?克里斯朵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著,描写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个人奋斗的经历。

(3)《等待戈多》──法国作家贝克特著,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2、现代美术:

(1)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大胆推陈出新,代表作《格尔尼卡》。

(2)超现实主义画派:达利。

三、现代音乐和电影

1、爵士乐:

①产生:起源于非洲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

②影响;风靡全球,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

2、电影:

①电影的诞生:19世纪末诞生,逐渐发展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②好莱坞──美国电影的代名词。20世纪代,垄断了世界电影业。20世纪代末代初,一度跌人低谷。20世纪代起,重新崛起。好莱坞电影以大众娱乐为目的,类型众多。

篇10: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初中复习要点(1)

本册知识概览和学习要求

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人类社会在取得空前进步和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人类在克服战争与贫困,推进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经受严峻的挑战。

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代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即爆发了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家力图以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对外扩张寻求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摧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称霸世界,疯狂扩军备战,不断侵略扩张,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二次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人类文化空前繁荣,世界性、民族性与多样性交相辉映。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了解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2、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至,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5、关于十月革命的几个特点:

①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

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二、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危机的爆发:,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4、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①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原因: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他们在德国陷于绝望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最终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

②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内政:在政治上,打击共产党和其它政党,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统治,还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外交: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5、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1、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20世纪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阴谋: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美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4、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②建立: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

③影响: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6、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

①雅尔塔会议: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②影响: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7、二战的转折点:-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8、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6月6日,盟军组织了诺曼底登陆战,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两面被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

9、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0、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②直接原因是-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1、二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

1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篇11: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初中历史复习要点(2)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70-代的危机与调整:20世纪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20世纪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

3、新经济的出现:①原因:20世纪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②、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欧洲的联合:

①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建立了欧共体。

②欧共体建立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格局上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另一方面,促进了各成员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欧盟的成立:,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成立后,老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20世纪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4、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①相同原因:美国的扶持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②对中国的借鉴: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1、赫鲁晓夫的改革: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在经济改革受挫后,他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引起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②、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③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历史启示:要始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要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会战胜落后制度,我们要充满信心。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积极妥善地解决了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实现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而苏联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加重了经济困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二、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从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3、东欧剧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②要成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

2、非洲独立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3、纳米比亚独立及其意义:,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中东问题

1、中东战争的爆发: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之后,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

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

篇12: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中英《南京条约》

1. 鸦片战争

(1)爆发原因

① 清政府禁烟(虎门销烟)

② 英国要开僻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廉价工业品(根本原因)

(2)过程(1840.6至1842.8)

(3)性质: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4)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2. 《南京条约》

(1)主要内容:

①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 赔款: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 割地: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④ 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2)影响:

① 五口通商:

a.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② 赔款:

a.增加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③ 割地:

a.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b.香港岛成为英国以后侵略中国的基地;

④ 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篇13: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篇13: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的内容。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贞观之治

唐太宗励精图治,善于纳谏,唐朝国力强盛。

2、隋唐科举制

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人们主要推重进士科。

3、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

吐蕃(西藏): 文成公主(唐太宗)、尺带珠丹(上书:和同为一家)

新疆 : 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影响:大大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5、 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到达日本,目的是:弘扬佛法、讲授佛经、介绍中国技术、文化知识到日本。

3)玄奘西行:到达天竺,目的是:求取佛经精义、将天竺文化(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带回中国,写书《大唐西域记》。

篇14: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的内容。

历史:熟悉教材 关注热点

由于历史学科是开卷考试,加强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考生要弄清两份市质检试卷的考点有哪些,以及这些考点在课本的具体位置,这样可以减少考试中的查找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每个学校一般都会在最后阶段配几套模拟卷,考生要把每份模拟卷中的选择题、改错题、辨析题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训练速度。保证35分钟左右做材料题、综合题以及最后的检查,把握好时间和解题速度。在模拟考试过程中,考生要培养正确审题的习惯,尽量避免看错题目,这样才能在中考考场上不在细节上失分。

关注热点、专题复习。考生要把热点问题与历史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热点问题。同时,做一些有选择性、针对性的模拟试题,提高应试能力。

在中考前的温书假期间,考生要把两份市质检试卷再看一遍,争取做一两份模拟试卷,增加对知识的熟悉程度。

篇15: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

中考历史关键复习要点:学会联系 强化专题 历史

学会联系比较 强化专题复习

近三年,中考历史与社会的考查注重强调基础。复习备考中要精练习题,考生可将各单元每课知识点,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深远影响及其因果关系,制成表格。

做训练题时,从题中提取有效的解题信息,并将题目和相关历史史实结合起来。学会联系和比较,平时复习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留心总结。比如古今的联系、中外的联系等等。把世界史和中国史进行整理、比较复习,比如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可以把中国的辛亥革命、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和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

强化专题复习,常见的专题复习有:科技革命与整体世界、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等。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复习:历史知识巧记速记法

中考历史复习中历史知识巧记速记的几种方法,包括字头法、谐音法、奇特联想法和歌谣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记忆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活学活用,学生既能够轻松记忆,又能够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2025-01-01

大家都在看

热门文章

让学习压力见鬼去吧!轻松应对的妙招

帮助青少年释放学习压力的几大妙招。王女士的儿子在初三时因学习压力过大出现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和失眠等症状。老师发现儿子的压力主要源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问题。王女士采纳了老师的建议,通过心理调节和体育运动来缓解儿子的压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24-09-26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