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深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要点

篇1:中考历史复习:深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要点
一、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及阶段特征
.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
()起步阶段(1840——1):1世纪代外国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在中国被迫开放的港
口城市出现,这些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1世纪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领导的,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到了中国;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1):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曲折前进阶段(1927——1):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缓慢
地、艰难地向现代化中国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代) 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表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
篇2:中考历史复习:深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要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8)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一、西汉
1、汉武帝:三次击败匈奴,说服“西南夷”臣服中央,迁东胡族。遣张骞通西域,开“丝绸之路”。
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管辖西域。这是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二、南北朝
民族交往,民族斗争相互交织,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北魏孝帝改革则起了总结经验和加速“胡汉融合”的历史作用。
三、唐朝
1、民族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2、羁縻州制: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3、6,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今藏族祖先)松赞干布。
4、6,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以管辖西域地区的军政事务。
四、两宋时期
辽、西夏、金等民族在宋政权的和战中,实现民族交流与融合,主动吸纳汉族先进文化。辽国的南北面官制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五、元朝
1、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2、西藏作为元朝的特别地方行政区,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六、明朝
设立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七、清朝
1、清初,****赴京朝见顺治皇帝,受清朝册封。
2、雍正时,设立驻藏大臣,代表清朝政府管理西藏。
3、雍正时,为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防止土司叛乱,实行“改土归流”。
4、乾隆平定西北天山大小和卓木叛乱。此后,天山南北合称“新疆”,以清朝派驻的伊犁将军为最高长官。
八、新中国时期
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主要措施:①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②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篇3:中考历史复习:深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要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部分(2)
(一)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等,均需要掌握,重点是对这场运动的评价。
情感态度: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所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戊戌变法
背景国内: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主要活动:序幕:公车上书--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团体(严复)??高潮;百日维新――结束;“百日维新”的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地位: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情感态度: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爱国救国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品德。通过变法失败,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2.俄国1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内容:①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经济:赎买份地;③“村社”管理。实质:俄国沙皇政府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双重压榨与掠夺。意义: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统治没有改变,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二是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总之,俄国近代化缓慢而沉重。
3.日本明治维新
①政治方面: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②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积极准备对外扩张④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强制实行义务性教育(最深远影响)历史影响:①积极成果:实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由封建社会迈入资本主义社会;摆脱民族危机;启示亚洲国家。②消极影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传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给亚洲国家人民带来灾难。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正是学习日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情感态度: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罗斯福新政192-1经济大危机打击下出现政治统治危机。目的:度过经济危机,挽救政治危机,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特点: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实质:在保持资本主义不变的前提下,政府干预经济,维护资本主义统治,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核心和基础:《全国工业复兴法》。影响:度过了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提高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程度。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篇4:中考历史复习:深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要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部分(9)
一、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1)1949―。
1.表现:国家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2.原因:a、新中国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
(2)1953―(一五计划期间)。
1.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成就表现:a、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b、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③成就主要原因: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实施。
(3)1956―(探索社会主义时期)。成就表示:a、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b、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
(4)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成就表现:a、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大幅度增大,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现代化开辟了新路。b、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c、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三级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2.成就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5)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a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b领导下符合国情的正确策略;c广大劳动者不懈的努力。
二、新中国政治建设成就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1949―1953)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a、时间9月;b、地点:北平;c、内容;d、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多方面准备。
2、开国大典:a、时间:1949.10.1 b、意义。
3、政权的巩固:
西藏和平解放a、时间:;b、主要人物:阿沛?阿旺晋美;c、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4、土地改革:a、时间:1950―;b、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c、主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意义。
5、抗美援朝:a、背景:P7;b、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c、持续时间:10月―7月;d、结果: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e、人物: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黄继光、邱少云;f、影响:
篇5:中考历史复习:深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要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1)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采用平均地权
(二)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解放战争时期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3、建国初期
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
6、文化大革命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7、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世界各国农业
1、英国
圈地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法国
法国大革命时,没收逃亡贵族的土地,卖给农民,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3、俄国
1861废除了农奴制,农奴高价赎买土地。
4、美国
颁布《宅地法》,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
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调整,
5、日本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6、苏联
十月革命苏俄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社会主义建设时开展农业集体化,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赫鲁晓夫时改革,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
篇6:中考历史复习:深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要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0)
一、西部大开发
(1)中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十个省(市、区)。
(2)近代列强侵略我国西部的历史:
1.沙俄通过《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割占我国西北地区领土50多万平方公里。
2.俄国派兵侵占伊犁地区
3.中法新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4.,英国派兵进攻西藏南部边境;
5.的《马关条约》日本开放重庆为商埠
6.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英国和法国把云南划为势力范围;
7.,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制造了一条非法的中印东段边界线;
(3)在西部施行的民族政策:
1.三大改造开始后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后西部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支援西藏的好干部孔繁森);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西藏自治区);
4.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中部崛起战略
(1)中部地区是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山西六省。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基础较为完备,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加入WTO后需要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中部地区发展的优势表现在: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市场潜力巨大。
(2)中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在:国有资本比重偏高,资本积累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加工型产业比重大,技术水平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活力不足;资金、技术和人才缺乏且外流严重;“三农”问题比较突出;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少。
(3)近代的中部 ―― 中国近代化的发祥地之一
篇7:中考历史复习:深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要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部分(6)
(1)产生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方式: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
有影响的企业: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影响: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及两面性。
(2)初步发展 时间:甲午战争以后。
原因: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分解;清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概况:商办企业数量增加;私人投资总额增加。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短暂发展 时间:1912~(一战期间)。.
原因:1.客观: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2.主观:民族资产阶级受辛亥革命鼓舞以实业救国。,
特点:短暂,主要发展的是轻纺工业。
影响:资产阶级掀起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条件,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重要的条件。
(4)断续发展及日渐萎缩 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原因:1.外因:帝国主义的侵略。2.内因: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特点:断续发展,日渐萎缩。
(5)奄奄待毙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原因:1.外因:日本帝国主义对沦陷区进行资源的掠夺。2.内因;官僚资本的排挤和剥夺。 概况:民营工业纷纷倒闭。
(6)纷纷破产 时间:解放战争时期
原因:1.外因:美国加紧对中国经济的侵略。2.内因:******发动内战,肆意掠夺,苛捐杂税层出不穷。 概况: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工厂、商店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
影响:工人参加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成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7)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时间:。
原因:严峻的经济形势需要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很大。 结果: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代。
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打好基础。
(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1953~
方式:采取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
结果:,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篇8:中考历史复习:深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太平天国运动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60-代洋务运动
1894-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签订
中国同盟会成立
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开始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合作实现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全国
九一八事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伪满洲国成立
1934—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平型关大捷
南京大屠杀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百团大战
皖南事变
底至初第三次长沙会战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日本宣布投降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9月至1月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4月渡江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共同纲领》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西藏和平解放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文化大革命”开始
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四五运动
毛泽东逝世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20世纪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逝世
香港回归祖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澳门回归祖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