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核心要点

篇1:中考历史复习核心要点
中考历史三轮复习要点
一、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历史后期复习时间比较短,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在三轮复习中,我一般把重点放在第一轮,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就为后两轮的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考历史命题的范围有六本书,如果学生没有系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要想在短时间内答好全部试题,难度很大。狠抓基础知识,也是为下一轮的专题复习提供一个有利的支撑。这一轮主要强化基础知识识记,方法是老师适当点拨,辅之以学生的记忆。由于历史知识内容多,涉及时间、事件、人物、意义、作用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交往等,每一课都有很多知识点,在复习的时候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第一轮复习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熟悉每一课的知识点,这一轮复习完成了,才能去进行下一轮的复习。
二、第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构建知识网络。
经过系统、全面的第一轮复习,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了比较完整的掌握,但这时候他们掌握的知识往往是孤立的、缺乏纵横之间的联系。为了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一个更大的提升,就有必要进行专题复习。在这一轮复习中,要在学生全面掌握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教材的知识点,进行知识的二次归纳整理。
第二轮历史复习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知识综合、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换句话说,第二轮复习是立足于第一轮复习的更高层次的复习。在这一轮的复习中我们要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整理、归纳,使各部分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部分相关的知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通过一根线索,将以往孤立的各个知识点被串联起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以往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掌握。
三、第三轮复习:模拟测试,提升中考实战能力。
第三轮复习一般是从五月中旬到六月初,这一阶段的复习至关重要,这段时间的复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考的成败。学生经过两轮复习之后,都感觉自己学有所得,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候中考复习就进入了所谓最后的冲刺阶段,进行第三轮模拟测试,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习题来检验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在这一轮复习中,我们不能简单选一些题目让学生去做,我们要紧扣中考有针对性地选一些有代表性的 让学生去做,从而既熟悉中考题型,又增强决胜中考的信心。当然,除了精选历年中考试题外,老师还要精编一定量的中考模拟题,针对考试重点和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进行训练,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答题速度及答题技巧,试题的题型与提问方式应与中考零距离接触,练习应着眼于对解题思路的剖析及解题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心理上适应中考,对中考不再有距离感与陌生感,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最佳状态迎接中考。
篇2:中考历史复习核心要点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①重视理解,融会贯通。只有理解了的记忆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时明晰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②重视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指对历史进程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等。③重视原因、影响。原因和影响往往比较抽象,许多人觉得难记,也不太重视,但它们却是命题的 “亮点”。④重视查缺补漏。
二、点、线、面结合,构筑知识网络。
“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放得开、收得拢。
三、学会“弹钢琴”,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对教学中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知识、重点内容,多花时间复习,把精力放在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上,特别是在一些有跨度的问题上。
四、重视审题能力的锻炼,加强题目的变异训练。
五、注重知识的整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四月调考试卷表明,今年的 不会孤立考查某个知识点,而是一个题中系统考查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问题。建议同学们适当进行一些小专题训练。 复习方法参考
六、要注意知识间的迁移、联系。
今年 很有可能联系当今热点问题,考查一些中外历史知识。
七、学会三点考试技巧。
(1)审好题是做题的前提和关键。对于选择题,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采用排除错误选项等方法。非选择题是往年材料题和简答题的组合,细心审题是答好问题的关键,尤其是找准题目中心词。
(2)答题要规范明确。作为主观题的简答题,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准确、全面理解材料讲了些什么,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随后,要弄清楚题目的设问有几项,都问了些什么具体问题;最后,再理清设问,联系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或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答案。
(3)规范答题,落实“四化”。“四化”即段落化、要点化、提示化、序号化。
篇3:中考历史复习核心要点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中考古代历史复习要点汇总,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4:中考历史复习核心要点
步入近代
【时代特征】
14—16世纪,在经济、思想、市场方面,欧洲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近代。
1.经济方面:13、14世纪,租地农场、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发展。
2.思想方面: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强调人性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这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3.市场方面: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殖民者早期的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核心考点】
1.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体现了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逐渐形成。
2.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3.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其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大解放。
4.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5.达·伽马绕非洲南端到达印度。哥伦布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6.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亚、非、美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7.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8.“三角贸易”的路线是欧洲——非洲——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欧洲。其中从非洲到美洲一段贩运的是黑奴,充满了血腥性。
9.早期的殖民掠夺对殖民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上有助于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同时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篇5:中考历史复习核心要点
中考历史要点汇总
人类的形成
1.人类的出现:
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进步而来,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2.人类的进化:
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3.人种及分布: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澳洲;
黄色人种——亚洲;
黑色人种——非洲、南美洲
4.氏族社会:刚开始是母系氏族社会,伴随生产的进步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财产公有,以采集和鱼猎为生。家务劳动为主,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相对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从事犁耕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出现产品交换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领是男性。
5.原始人群居生活是什么原因: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物质相当匮乏,只有依赖集体才能存活。
6.比较: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是什么原因及后果。
相同点:
⑴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⑵都实行财产、分配公有制。
不同的地方:
⑴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⑵母系氏族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解体。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权力与尊严的象征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古印度——印度河、恒河——种姓规范
古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分封制
2.古文明与大河的关系
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日光充足,合适生活存;大河按期泛滥——提供水源和肥土,利于农业生产。
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时候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种姓规范: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过程中形成。
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下一等级不能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一样的等级不能通婚。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进步带来不好的的影响。
西方文明之源
1.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悉尼文明
2.古希腊兴盛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雅典城邦的自然条件: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
气候湿润,适合种经济作物。
4.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
缘由:伯利克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扩大公民权利,成年男士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进步文静,看重教育。
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兴盛的表现
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政治进步到顶峰;
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兴盛;
文化上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实行严格的军事练习规范。
7.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罗马历史进步线索
罗马城——罗马共和国——称霸地中海——罗马帝国——帝国分裂——西罗马灭亡
主要战争及战役
布匿战争坎尼战役以少胜多
公元前,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打造罗马帝国。
8.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沿革:刚开始举行赛会祭神,前7—3共举办290多届。
现代奥运会开始于,每四年举行一届。在希腊雅典举行,在中国北京举行。
亚洲封建国家的打造
1.一世纪前后,出现奴隶制国家;
5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
2.七世纪中期,日本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颁布新诏书,参照中国的隋唐规范,进行大化改新。
要紧人物:中臣廉足
3.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上打造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上收回贵族土地为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按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按期收税。
大化改新有哪些用途: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伊斯兰教的产生:公元6,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6在麦地那打造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6是伊斯兰教历元年。
5.伊斯兰教打造有哪些用途:尊重一神“真主”安拉,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需要;
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政治、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
中古欧洲社会
1.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日尔曼人打造了法兰克王国。
2.8世纪,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规定得到土地的人需要为封建主服兵役。
3.改革后果:形成严格的等级规范,即: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
4.公元1世纪,耶稣创立了_。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_会成为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欧封建规范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范围,神权凌驾所有。
主要事件:7宫相“丕平献土”,使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13世纪,教会建起“宗教裁判所”。
5.10世纪,欧洲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如:威尼斯、牛津、曼彻斯特。
6.因为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封建主对城市市民加大剥削,使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12世纪,法国琅城的城市市民与封建主展开了的斗争——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
7.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西欧城市的进步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市民阶级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进步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装备了条件。
8.15世纪中期,定都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著名建筑有圣索非亚大教堂。
古时候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1.希波战争:公元前6世纪,古时候伊朗区域打造了波斯帝国。
前5世纪,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最后希腊战胜波斯,史称希波战争。
为纪念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中的长跑英雄菲迪皮茨设立了马拉松赛跑。
2.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进步起来,并控制了希腊。
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大帝。他出兵东征,打造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4.公元前,屋大维建罗马帝国,多次发动战争。
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5.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一方面充满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透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区域。
6.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交往:丝绸的道路
中国丝绸;甘英出使大秦。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阿拉伯数字:前身是印度梵文的字头文字。
阿拉伯人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欧洲。16世纪,与目前的写法基本一样。
2.亚欧商业往来的渠道:丝绸的道路
3.阿拉伯的辉煌文化:创立完整的代数学;
巴格达医院院长阿齐斯写成外科医学著作《医学集成》;大夫依本·西拿著有《医典》。
4.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到中国元朝大都任官,游历中国大江南北,返回后完成《马可·波罗行纪》。
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1.文字的出现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对将来字母文字产生要紧影响;
楔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被西亚古时候各民族所使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字母文字——腓尼基人,为将来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2.世界三大宗教
1.古时候科学家
①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浮力定律、创造螺旋式水车
②亚里斯多德:创立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逻辑学,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古时候文学家
①荷马:《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②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③《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阿里巴巴》、《阿拉丁和神灯》。
④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
⑤阿里斯托芬:古希腊喜剧之父
3.建筑特点
罗马式建筑
特征:拱顶、多梁柱、平面呈十字架形
如:麦加强清真寺
哥特式建筑
特征:高、直、尖和强烈的向上感
如:巴黎圣母院
中国古典建筑
特征:中轴对称、层次分明、主体突出
如: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