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情绪管理技巧
篇1:培养孩子情绪管理技巧
6个简单实用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认识、管理自己的情绪。
1.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从2岁左右,就可以对孩子进行情绪认知的教育了。此时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常通过打人来表达情绪。就像小杰的做法一样,高兴或者不高兴都通过打人来表现。
此时,你不应对孩子的打人行为有过激反应,否则他会认为自己的这种情绪表达方式很有效,成功地引起了你的注意,以后还会继续使用这种表达方式。你应该趁机对他进行情绪认知教育,帮他认识到他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比如你可以在他高兴或者不高兴的时候,问他:宝宝你现在是不是很高兴?或,你现在是在不高兴吗?
这种提问式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让他关注到自己的情绪。通过你的提问,他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
2.用不断重复的方式巩固情绪认知
学习的秘诀在于不断复习,对于孩子的情绪教育来说,更应该如此。孩子就是孩子,所有的情绪都是即时反应,瞬间雨落,瞬间天晴,如果家长不及时反应,孩子的很多情绪就溜走了。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的情绪体验会越来越丰富,会有伤心、愤怒、害羞、嫉妒等情绪的出现。家长应该及时跟进,给他指明情绪,并一起讨论这种情绪的利弊。如果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跟进巩固,那么一次两次的情绪认知教育,不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任何痕迹。
3.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沟通
家长对孩子进行情绪认知教育,要基于理解孩子的这个基础。只有你理解了自己的孩子,你才能知道孩子的每一个表情,是高兴还是不高兴,甚至不用他的语言表达,你就能知道孩子的情绪来源。这对于自己带孩子的父母来说,并不困难。从他出生的那一刻,你都在关注他的一举一动,所有他的一个皱眉,你都能知道原因。
但有相当多的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甚至拒绝了解。像小杰的父母,忙于生意,把育儿的责任推给孩子的奶奶,等孩子大了,出现问题,甚至懒得和孩子沟通,直接用拳头解决,将孩子情绪表达的出口,封地严严实实。小杰很自然地只学会了“用拳头说话”这一种表达方式。在与世界的接触中,他不知如何表达自己,四处碰壁,只能用他的拳头,来向世界宣示自己的情绪。
4.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要多包容
即便是成人,还要不断地学习,如何跟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呢?
即使父母经常地提醒他,他现在是不高兴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仍然有可能乱发脾气。这时,家长要做的就是,对孩子有耐心,容许他宣泄自己的情绪,安慰他。等他的坏情绪过去后,告诉他,有坏脾气正常,相信下一次他能更好地控制坏情绪。
5.“利用自然合理的后果”进行教育
“利用自然合理的后果”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从自己行为的后果中学习。比如说,孩子还是爱乱发脾气,甚至打人。等到他因为这种行为,跟别的小朋友起冲突了,你就应该趁机让他意识到“你看,乱发脾气多不好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这样你就会失去朋友了。”
这种后果教育,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坏情绪会引起坏的结果。慢慢地,他就会对自己的坏情绪有所收敛。
6.正向强化
当孩子能够对情绪有所控制时,家长要及时肯定,大大的表扬。正向强化的做法,能够让孩子及时得到肯定,让他的心里尝到甜头。他会意识到,将情绪稍微控制一下,就能得到父母的表扬。
得到表扬的渴望,会让孩子对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出更多的努力。而他越努力,越会得到父母的表扬。这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循环。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会逐步得到增强。
温馨提示:
儿童时期就应该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否则将会对其一生的成长造成诸多难题。家长们应该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慢慢掌握这种能力,这将会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篇2:培养孩子情绪管理技巧
9岁的国翔是个活泼的小男孩,在某小学读三年级,学习各方面都非常的认真,唯一不好的就是小小年纪的他脾气非常不好。上周发生的一件事情,使得他的父母不得不求助于教育专家。因为父母不同意他在星期天到游乐园游玩,他感到非常愤怒,就冲向自己的房间,握紧拳头往墙上猛击,一面哭一面打,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有感觉到。他爸爸气得揍了他一顿。他妈妈要给他上药,他也反抗,之后倒在床上大哭。弄得他的父母亲一点办法都没有。
专家支招:据教育专家介绍,在遇到不如意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孩子一般都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在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就应该教会孩子应该怎么样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浩翔的父母不应在孩子情绪很糟糕的时候还打骂,而应该在孩子平静之后,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情绪的确是人的心情的一种表达,但是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怒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伤害,而且对事情的解决是于事无补的,即使他发怒伤害自己,还是去不了游乐园啊。在孩子平静之后对孩子进行教育,才能使他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以后才会懂得该如何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
当然,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如鼓励孩子把不高兴、不愉快的事件告诉父母或其他人,以缓解心中的不快;鼓励孩子用自我隔离来达到冷静;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和幽默感等等。
深度解析:人类都有七情六欲,情绪的控制对成人来说尚且不易,对孩子来说就更难了。事实上,人的情绪变化正如天气的变化一样自然和正常,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调节和控制就很重要。除了在每一件事后的调节,平时的“修身养性”也很重要。多读有益的书,进行良好的兴趣培养和体育锻炼,甚至可以学习静坐,对于情绪调节都有帮助。
专家见解:
学会自我管理大有裨益
据专家介绍,孩子们在假期里拥有了很多无人监管的空余时间,这最考验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假期不仅是孩子放松的时候,更是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的好时机。古人云“君子慎独”,自我管理对于成人尚且是个考验,对孩子来说就更不容易,不过一旦学会了自我管理的方法,对于孩子的学习以及未来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很多的家长传统的“你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这样做不对,会吃亏的……”教育方式,让许多孩子只懂得被动地接受管束,却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一旦脱离了家长的管理,就会出现种种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自我管理越来越重要。据广州中大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刘中良主任介绍,自我管理包括情绪的自制力、计划的执行力和学习的控制力等。那么如何着手呢?看看专家的建议吧。
他山之石:
国外父母如何教孩子自立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
犹太人的家庭更是孩子从小就开始自己做生意挣钱,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了。
篇3:培养孩子情绪管理技巧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描述中国父母在对待孩子情绪问题时候的惯常做法,文中列出了五种典型的方式。
第一种—转移型,“宝宝,不生气了,妈妈陪你玩别的好吗?”
第二种—否定型,“这有什么好气的,你真的是太胆小了!”
第三种—打压型,“你明明做错了事情,居然还敢发脾气!”
第四种—说教型,“别闹,你要乐于和别人分享,如何不分享就没有朋友了,blabla......”
第五种—冷漠型,“男子汉大丈夫,摔倒了还好意思哭,自己去冷静一下!”
以上的五种类型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我们发现,其实不管是上面的哪种方式,都没有办法得到好的结果,也无法教会孩子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它只是暴露了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两个问题。
一方面,爸妈本身的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弱,他们在应对矛盾冲突的时候,一般采用回避压抑或者粗暴打压的应对策略,给孩子以错误的示范。另一方面,爸妈们对于孩子幼儿时期的成长规律缺乏系统的认知,没有办法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
事实上,我们在上一篇情绪系列文章中讲过,情绪是一种需要,并没有单纯的好坏之分。幼儿时期是孩子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如果父母想要一个知礼懂礼高情商的孩子,就必须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今天是情绪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小编就借机和宝爸宝妈们聊聊情绪管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培养情绪管理能力。
A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成长发育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宝爸宝妈们要读懂孩子的情绪,就需要明白孩子在此阶段的发展规律。
一岁半的孩子,一般已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这个时候孩子渴望探索周围的世界,但自身的能力尚未足够,所以时常会因为挫败感发怒发脾气。父母在此时,如果不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并且采取说教或者制止的方式,孩子很容易会因此缺乏掌控感,从而不敢再轻易尝试,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会频繁地和父母说“不”,当这种自我意志受到限制的时候就会发怒发脾气。因为孩子此时非常渴望从妈妈的怀抱中脱离开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这种需求,采用训斥或者否认的方式,简单粗暴地给孩子贴上“不听话、不懂事”的标签,孩子慢慢地会产生深深的无助感,从而缺乏自我认同,成为一个缺乏自我,习惯顺从别人的人。
三到六岁的孩子,开始进入社会化的过程,他的自我意识会与集体规则发生冲突,当冲突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以发脾气的方式处理。其实,此时是孩子学习情绪管理和解决冲突问题的一个好时机,如果家长和老师采用打压或者冷漠的方式处理,那么可能导致更加糟糕的结果。
我在幼儿园就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霖霖抢了球球的玩具飞机,球球生气地推了霖霖一把,霖霖摔在地上哭了,他委屈地找老师告状,老师训斥了球球打人的行为,结果球球委屈地撇着嘴,当着老师的面又打了霖霖一下。
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看到,比起关注孩子的情绪,老师更重视“打人”这一个偏差行为,但是从最后的结果上看,情况反而更糟糕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师没有明白孩子情绪的起因,处理冲突的方式并没有满足孩子的真正需求,所以从老师的处理方式中孩子既没有办法平复情绪,也没有办法学会解决冲突。
情商高的孩子往往是情绪管理能力高的孩子。而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学会情绪管理的能力,不能在矛盾中很好地解决冲突,他的合群性就会比较低,人际关系相对也会比较差。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一定不能害怕孩子的负性情绪,也不要害怕孩子之间的冲突问题。因为无论恐惧、愤怒或者悲伤都是帮助孩子觉察和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一个绝佳的机会。
B
情绪本身是没有错的,也没有好坏之分,但如果任由情绪发泄而不加以管理或者调控的话,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既伤害到自己,也伤害到别人,因此合理的情绪管理是必要的。那么,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呢?在这篇文章当中,小编将会给到大家三步具体的做法。
1)引导孩子学会辨认自己的情绪
辨认和表达情绪是一个从情绪化转向理性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对情绪辨认能力越高的人,情绪调控能力相对也会更高。我们可以通过教会孩子辨认及表达情绪提高他的情绪管理能力.
小编在这里推荐两种教会孩子辨认情绪的方式,其一是通过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动画片里有五个将情绪拟人化的小人,“乐乐、怒怒、厌厌、怕怕和忧忧”,这五个小人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表情。宝爸宝妈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可以问他“宝贝,你的脑袋里现在是《头脑特工队》里的哪一个小人?”
当孩子在思考,辨认情绪的时候,其实就是情绪开始冷静的时候。如果宝爸宝妈实在不想让孩子看电视看动画片,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玩“表情变变变”的游戏。父母可以制作表情面具,让孩子学会辨认每一种表情以及每一种表情的特征。
2)引导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
学会辨认每一种情绪以后之后,就要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宣泄的过程。如果孩子暂时还不具备表达的能力,宝爸宝妈可以帮助孩子把他的情绪描述出来。这里小编也给大家提供一些常用的句式:
“宝宝摔倒了,一定很痛吧!”
“妈妈能够看得出来,你现在觉得很难过。”
“妈妈能够理解你,你叫了几次我都没有答应,你感觉有些烦躁是吗?”
当我们帮助孩子把他的情绪表达出来以后,孩子的情绪会更加快速地平和下来,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能够被理解,自己的负性情绪能够被接纳。
《头脑特工队》里就有这样一个情节,作为莱利童年时期的假想朋友,冰棒在莱利长大以后开始被遗忘了。冰棒很难过,乐乐怎么哄它都没有用,这个时候,忧忧过来了,它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然后安安静静地陪着冰棒哭了一会儿,结果冰棒的情绪慢慢地平复了。
3)引导孩子合理发泄并反思情绪
引导孩子合理发泄并反思情绪是情绪管理三步曲的最后一步。因为情绪的平复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个恰当的输出口,所以我们不妨先给孩子的坏情绪设置一个“抛弃空间”。
“情绪发泄室”就是发泄情绪时候很好的选择。我们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情绪发泄室,在里面放上毛绒公仔,绒布沙包等,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就进入到这个空间尽情发泄。
绘本《杰瑞的冷静太空》里面提到的“积极暂停角”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杰瑞生气了,妈妈让他想象一个能够冷静下来的空间,杰瑞想到了冷静太空,在冷静太空里他可以将自己的怒气用火箭发射出去。于是妈妈就让杰瑞在自己的房间设置冷静太空,每当他心情烦闷的时候就躲进去,让自己冷静下来。
小编还曾经读过一本绘本《生气汤》,在这本绘本里面,妈妈和生气的霍斯一起煮了一锅汤—生气汤,在煮的过程中,霍斯不停地回想自己不高兴的事情,然后全倒在这锅汤里使劲儿搅拌,对着生气汤大喊大叫。
孩子通过这些方式把负性情绪发泄出来以后,他才能平复下来进行理性思考。这个时候,宝爸宝妈就可以进行最后的步骤了,就是让孩子反思情绪,比如“你刚刚生气是因为莉莉抢了你的玩具对吗?宝贝,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可以和莉莉沟通,对她说......”
当我们这样引导孩子的时候,他就会明白发脾气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沟通才行,那么下一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他就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了。聪明的宝爸宝妈总能让孩子在负性情绪中学会情绪管理的同时,也学会解决矛盾冲突。
就情绪本身而言,它是一种自然的真情流露,但是情绪的辨认表达和调节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以上就是小编在这周给大家提供的情绪管理三步曲,祝愿大家都能学以致用,培养出一个知礼懂礼高情商的宝宝哦!
篇4:培养孩子情绪管理技巧
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在大量观察中发现,父母亲对于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识的学习一般都很有耐心,比如孩子学走路,可以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反复练习,父母给了他很多时间和耐心,但对于情绪的学习,父母亲却没有那么多耐心让孩子跌倒、受伤、感觉疼痛,然后再学习。
这可能是基于我们的一个错误认识:孩子有负面情绪是不好的。
因此我们认为,让孩子没有负面情绪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如果孩子表现出胆小、生气、嫉妒,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这个妈妈当得不够好,所以总是企图避免和掩盖这些情绪。
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对错,我们常常把情绪划分成“正面”或者“负面”,只是代表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是舒服或者不舒服。
不舒服的负面情绪,会提醒孩子什么事情需要改变,这样他才有机会去学习应对、处理的方式,学着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目前的状态。
负面情绪太多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有情绪后,通常有两种表现:
1、随意发泄出来,伤害别人,最后导致别人排斥他,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2、用生命力来压抑情绪,导致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受到干扰。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一定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
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特别的是,0~6岁是孩子自然而然社会化的阶段,是五官最敏感的时候。单从别人的声音里,他就能够分辨出这个人的情绪,以及自己的一些话语是否恰当,他会思考如何表达怎样才恰当。
情绪好的孩子有能力调动五感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然后知道怎样的言行举止在和别人的互动中是有分寸的,是被接纳的。
相反,孩子的情绪太多,内在很乱,他就没办法在最好的年龄里锻炼这些分辨能力。
这些能力当然还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头脑去学习,可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教,或者自己怎么学知识,那个尺度的把握依旧很困难,从长期来看会大大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化能力。
养育情绪稳定孩子的原则
想要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父母尽可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此时我最重要”,肯定、认同、赞美,以及做好榜样。
切忌三个“不要”:
1、不要伤孩子自尊,讲“你很懒”“你很笨”这类贬低人格的话。
2、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孩子觉得羞耻。
3、爸妈自己不要太焦虑。
3岁前孩子的情绪问题一定源自他和父母的关系。被父母亲责骂最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孩子已经开始的与外人的互动也会对他的情绪有影响。任何人际互动都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脾气也会越来越大,动不动就爱发脾气,还爱唱反调,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
还喜欢生闷气,刚刚还和小朋友玩得好好的呢,就因为没有拿到喜欢的玩具,就眼泪汪汪的躲在一个角落大哭起来。
还有的有的孩子总是要全家人围着他转,如果稍微一点让他不满意的地方就开始在家里大哭大闹,仍玩具,撕故事书,各种无理取闹等等。
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你都处理正确了吗?
15个培养孩子情绪管理技巧案例
01
果果2岁8个月,刚上幼儿园。她非常喜欢幼儿园, 老师也挺不错。但是最近老师反应说:“ 果果什么都好,就是一句都说不得,刚说一句,还没批评呢,她立刻就哇哇大哭!”自尊心这么强,以后怎么办呢?
2岁多的孩子都是这样:不希望别人说她不好,听到不好,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把难受的感觉表达出来。
其实任何人被批评时,都会难受,只不过成人有更多表达方式,比较容易恢复而已。而2岁多的孩子拥有的表达方式很少,哭,通常就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重要的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被批评当然会难过。”然后告诉孩子:“老师这样说你的时候,她说的是一件事,而不是针对你这个人。”常常这样对孩子讲,她就能明白。
另外,妈妈平常在对孩子说话时也要注意,不能说:“你这个人真笨、真懒惰、真差劲。”措辞要针对事情,而不是人,这样你才能真正告诉孩子:“我没说你这个人,而是事情,这个事情要改过。”
02
女儿一遇到任何挫折都会哭鼻子。比如和小朋友合奏曲子时,她没有跟上节奏就会有特别强烈的挫败感。我该怎么帮助她才好?
把这当成一个机会教导她:当她遇到挫败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我不赞成没完没了地安慰孩子,跟她说“没关系”。因为,有时候安慰会减轻孩子的挫折感,而当挫折感不是来自于道德上的对错时,就应该让孩子学会面对和接受生命里的不如意,比如别人不喜欢他,或者他做得不如别人好。
简单的安慰之后,直接告诉孩子失败后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因为她总要学习如何面对挫折。
比如当某个小朋友做得比她好时,让她观察这个小朋友好在哪里?她是怎样做到的?父母千万不要指望让孩子回避竞争,也不要教导孩子别去和别人竞争,最重要的是,我们和孩子都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竞争。
当然,如果爸爸妈妈在自己面对挫败和竞争时,示范好的处理方式,那么这对孩子会是最好的教导。
03
悠悠平时难免会因为调皮受到我的批评。以前批评他,他会生气地扔东西以发泄他的不舒服,但是扔东西的结果就是导致我更多的批评,所以现在他改成在自己手背上狠狠咬一口,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孩子这种发泄情绪的方式让我觉得很心疼,也很苦恼。可是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受一点批评是不可能的。我应该如何帮助悠悠排解受批评以后难过的情绪?
如果孩子的表现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说明妈妈的批评过头了。
妈妈可能觉得自己没问题,或者为自己辩护说“我在教他”“我的批评很合理”,但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反应里找答案、做检讨。
孩子伤害自己已经是一种偏差行为,而这种行为表明孩子内部的情绪过满,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这十之八九不是因为孩子过度脆弱,而是妈妈的态度过了头,自己却毫无察觉。
所以,现在妈妈要做的不是想办法让孩子学习承受情绪,而是反省自己在批评孩子时,声音和语气里有没有过大的力量?声音能量过大,语气过于强硬都会引起孩子的过度反应。试试改变自己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看能不能好一点!
如果温和客气的教导对孩子不管用,我们也可以尝试其他办法,比如,孩子不肯收拾东西,我们就不同意他出门玩,直到他完成分内的事情。温和的说教没效果,不代表我们只能用激烈的批评。
即使当孩子犯了很大的错,我们需要用认真、严肃的态度讲尖锐的话时,我们也要用身体和孩子做连接,比如靠近他,用手握着他的手或肩膀,告诉他:“你刚才那样做,妈妈觉得错得太离谱。”
这样,孩子比较容易听进去教导,因为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自己只是被批评,而不是被拒绝。“妈妈的批评不代表妈妈不爱我、不要我”,恐惧也会因此减少。
另外,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当我们想让孩子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时,那就在孩子收拾好东西的时候表扬他:“你自己收拾了,真好。”或者“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放回了原位,我很高兴。”
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教导,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如果正面鼓励比批评更有效,为什么我们不用这个方法呢?
04
宝宝快4个月了,最近情绪变得很不好,精神也不是很好,爱哭,白天爱睡觉,晚上又睡得晚,原先还喜欢和我们咿咿呀呀的,最近都不愿意说了。他是怎么了?
可能是身体不舒服,这么小的孩子如果不是身体不舒服,一般不会有情绪问题。生病了,孩子的身体会做一些抗争,导致精神不好。这时候,我们多抱抱孩子就行了,孩子情绪不好时,拥抱能给他最多安抚。
另外,这么小的孩子,情绪很容易受妈妈影响,妈妈情绪好他就好,妈妈不好他也可能会不好。
05
有一天我出门上班,走得比较着急,没太照顾到女儿的情绪。后来听家里的老人说,女儿在家哭了好久,一直喊“找妈妈”。等我下班回到家,她早已没事了,我还是不太放心,睡觉前问了问她:“今天不是哭了?妈妈走时没抱抱你,是不是委屈了?”我想知道,这样做过头吗?我对孩子的情绪的关注是不是有些过头?
妈妈的做法是可以的。至于有没有必要,那要看妈妈和孩子两个人的需求。比如这个过程当中,起码妈妈心里已经有了不踏实,想跟女儿聊聊,那么就可以聊。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孩子学习,他们是最自然地在做沟通。
面对情绪,当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消化或者从中学点儿什么,那么就让它自然过去,不必讲出来。当他觉得自己处理不了,则自然会表达出来。
所以,在妈妈这里,是不是每件有关孩子情绪的事情,都需要过后更好地处理一下?需要妈妈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提出,但我们总觉得心里有个事,不踏实,那么就去主动找孩子。我们和孩子一样,是自由的。
至于对孩子情绪的关注有没有过头?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只能跟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去摸索。只要跟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可以做到尽量温和,尽量不用过于激烈的情绪和言辞,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一旦有问题,其实是孩子给你信号。有时候孩子会说:“妈妈,别再说了!”或者当我们因为害怕、焦虑对孩子“过好”,做得“过多”时,孩子会觉得很辛苦,并用表情告诉我们,比如皱眉头、不耐烦、听不下去、避开话题……只是我们很多人根本没在观察孩子的反应,只是一味地跟着我们的头脑,即使孩子说“别说了”,我们还是停不下来,非说不可。
06
3岁的男孩。如果我发现他尿急的样子,提醒他,他根本不理会甚至会发脾气。更糟糕的是,如果我忍住不提醒他,他会真的尿在裤子上,并会因此发更大的脾气!这是为什么?我到底该怎么做?
不提醒。他可以发脾气,但是他冷静下来之后,妈妈还是要告诉他:“下次有感觉,要记得去厕所。”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最执拗的时候,他很想自主,讨厌别人主动来帮忙,除非他自己提出要别人帮忙。而且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控制大小便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一项成就,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搞定,所以一旦搞砸了,比如尿在裤子上,他会很挫败、很不高兴。
妈妈要允许他有这种失败,并认同和接纳随失败而来的各种负面情绪。
07
最近,3 岁半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后,总是拼命吃东西。但她吃东西明显不是因为饥饿,有时候吃太多都成积食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好。周末就不这样。这是因为她在幼儿园不开心吗?问她她又说不出来。我需要怎样帮助她?
情绪带来这个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否则,正常情况下,孩子吃东西是跟着自己感觉来的,饿了才吃。这样不顾身体的不舒服一直往嘴巴里塞东西,应该是情绪有问题。而暴食通常和“失落”“悲伤”的情绪有关。
我猜并不是因为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比如她被人打了),而是因为她没办法适应幼儿园。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她感觉害怕,但又一定要去,不得不和亲人分离,于是感到失落和悲伤。
我们可以陪伴孩子慢慢度过这个适应期。
孩子暴食、失落,这个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需要拿出更多时间和她在一起,听她说话,跟她聊天。不要骗自己说,孩子自己慢慢会好。她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除非她是个乐天型的小朋友,很容易被其他孩子吸引,和他们非常融洽地在一起,和他们联结。
08
我女儿看见电视里有人哭,就会假装出一个表情,说:“哈哈哈,我看到她们哭,好开心啊!”但我一看到她的样子就明显知道那不是她的真实感受。她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一种防御。至于为什么她要否认自己的真实感觉,那就要看家里人是否说话时常常带着“双重信息”。
所谓“双重信息”就是:我这样认为,但我不直接告诉你。
比如孩子问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可以吗?”妈妈说:“你喜欢啊?你喜欢就出去!”而这时孩子其实从妈妈的声音里可以感觉到,妈妈不想让她出去。然后这个孩子就会愣在那里:出去,怕妈妈不高兴;不出去,妈妈又会说:“我已经让你出去了,是你自己不要去的,那你不要说我不让你出去哦。”
当一个人在长期不安全的情况下,不敢把自己的真心话告诉别人,但又希望别人明白,就会常常这样讲相反的话。
这样,不管对方怎样做,他都不用负责任。比如有的老人接到子女的电话会说:“你不用打电话回来啊!”可是,如果真的不打,他会生气,如果打,他又继续这样说。
当家里人常常这样表达“双重信息”时,孩子就会学会这样的表达方式。比如看到别人哭她也想哭,但她却会伪装说:“我很开心啊。”但实际上是她看到别人哭是伤心的。可以看出,她的表情或声音跟内容表达的,是两样东西。
也有可能是孩子感觉自己哭了,会被大人说,于是这样来掩饰。总之,之所以防御就是因为觉得不安全,如果安全, 想哭就哭了。
妈妈也许觉得,自己没有不许孩子哭啊!不一定是不让孩子哭这一件事情本身,而可能是在其他场合常常表达“双重信息”,让孩子感觉到表达真实感受是不安全的。
09
宝宝6个半月的时候我开始上班,刚开始感觉宝宝跟着奶奶挺好,也没有什么不适应,只是每次我回去他都急着想吃奶。
这两天突然感觉宝宝看我看得很紧,我一起床她就醒来,醒来就大哭,也不让把尿,怎么也哄不下。不知道是不是宝宝这两天很清楚地知道妈妈不在,因而不适应闹情绪?看着很着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我们做妈妈的要学习一件事情:任何改变发生时,孩子一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不可能改变发生,孩子却一点反应都没有。他一定会有点情绪,哭闹一定会发生。宝宝现在这么小,情绪的表达更是直接,只要妈妈给予宝宝恰当的支持,慢慢地他就能承受和适应,而且这对他将来很有用。
孩子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碰到跟他原来的习惯或者预期不一致的地方,但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孩子会感觉到:我可以过去。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自然地帮助孩子学习。
这个过程中,妈妈要做的事情包括:
1、像平常一样,当宝宝难过、紧张的时候,我们拍拍他,安抚他,让他觉得自己背后是有支持的。将来长大后,他也同样会知道:我能过去,我不是一个人。
2、妈妈自己要放松,给孩子传递“我知道你现在很辛苦,但一定会过去”的信息。妈妈不能希望宝宝对妈妈的离开无动于衷,也不能希望自己看到宝宝难过却没有一点感觉。
大家都可以有难过,但妈妈同时也必须告诉自己:这个过程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它一定会过去。这样,宝宝才不会因为妈妈的焦虑而延长适应期。
3. 平时多花时间陪孩子玩。
10
我的女儿常常会突然生起气来,并说:“我生气了!”但又说不出为什么生气。我怎么才能找出她情绪的根源,并帮助她学会处理情绪?
孩子已经可以表达“我生气了!”
这么大的孩子,她的负面情绪来源最主要有两个:
1、夫妻关系有问题,容易导致孩子的情绪爆发。
2、在他的社交生活中,比如自己的小社区里面或是幼儿园,有人欺负他。
所以,妈妈可以去检查一下,看看潜在的可能在哪里。
第一个可能性不用说,妈妈需要想办法来改善夫妻关系,否则孩子很容易处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中。
如果是第二个原因,妈妈就要教导孩子如何应对。
其实, 每一个孩子在刚进入小社会时都会碰到类似问题,但心理营养足够的孩子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处理。他知道在小群体里该怎么讲话,怎么吓退爱欺负人的小朋友,怎么保护自己。
但心理营养不够的孩子,比如在家被过度控制,内在有很多情绪的孩子,在幼儿园就会特别容易招惹其他的孩子,但争执起来又不知道如何处理。
不一定要教孩子打回去,但底线是要教孩子懂得保护自己。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你总是被某个小朋友欺负,你可以回来告诉妈妈,妈妈会出面帮你解决。”
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主动表达,可以试着问问:“最近跟小朋友之间有什么事情发生吗?”“你有没有不愿意跟别人玩?”“别人有没有不跟你玩?”
但是,妈妈问问题时如果表现得太焦虑、紧张,孩子就会感觉到,她就不愿意说出来。如果孩子不讲,我们可以试着先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你知道吗,妈妈以前在幼儿园……”一般三四岁的孩子听到这些就很容易把话说出来了。
那么在孩子情绪爆发的当口,我们如何引导他?
简单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生气了!”“妈妈看到了你的情绪!”“来,妈妈抱抱!”“到妈妈怀里哭一下。”说话时,妈妈越淡定、越不焦虑,效果越好。
孩子也可以发脾气,扔一些不会弄坏的东西,或者用枕头、沙包打打沙发、墙壁,发泄一下。底线是,不可以打人,也不可以摔掉容易坏的东西。或者也可以教孩子:“你可以大声喊出来“我很生气!”
11
我儿子现在3岁1个月,喜欢玩一些情景游戏,或是跟爸爸妈妈比赛做一些事情,但他总是想赢,想当第一,如果输了,会很委屈。请问这种情况正常吗?该如何引导?
孩子输了一定会有负面情绪。不过,爸爸妈妈还是得让他有时输、有时赢,因为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孩子和同龄人玩一定会有输有赢。我们既不能因为想锻炼孩子总是让他输,也不能因为害怕他有负面情绪总是让他赢。
输了孩子当然不开心,成人都不太能正确对待输赢,何况是孩子呢!孩子不开心时,我们不需要刻意做太多,接受他的情绪就可以。
如果我们总是想方设法教育孩子,企图让他输时也很开心,或者表现得落落大方,要么我们花再大力气也说服不了孩子,要么孩子心里会很纠结,明明是不舒服的、失落的、委屈的,表面上却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很辛苦。
其实能够坦坦荡荡接受自己失败后的不良情绪,并且接受“这件事情上人家就是比我强”,已经是很好的心态了。
不过,的确有些孩子天生对输赢就没有那么在乎,这种天性是强求不来的。
而且,不在乎输赢有不在乎的好处,在乎有在乎的好处。我们都见过一些什么都不介意的人,他当然很随和,但竞争力和战斗力肯定不强。
最好的是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分辨,哪些是我不用介意的,哪些是我需要介意的,这次做得不好,我下次要更努力一些。
12
女儿25个月,遇到困难会发脾气,比如东西放不进钱包,试了几次后就会发脾气,哭哭啼啼,然后扔掉,甚至躺地打滚。
我通常的做法是,先是把她抱起来,然后猜原因,告诉她放不进去没关系,妈妈可以帮你,并对她说有困难要说出来,不要哭。可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并未改变,我的处理方法正确吗?
妈妈已经处理得比较好了。
你的孩子正处在“可怕的两岁”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都很容易发脾气,碰到挫折、碰到做不了的事情就会发脾气,这是挺自然的一件事情。
妈妈要做的是,孩子这样闹,就让他自己闹一闹,我们不受影响,只是把这看成一个特殊的过渡期就好了。
当然也可以表达关怀:“有什么事需要妈妈帮忙?”或者教她怎么做,总之让她明白妈妈知道你做不到会不高兴,你不高兴妈妈也会陪着你。但如果她还是发脾气就说:“等你脾气比较好了,妈妈再来抱你。”
唯一要注意的是,不用对孩子说:“不要哭。”孩子要哭就哭,我们无意识中说的“不要哭”,实际上是对她的情绪的不接纳和堵截。看到孩子伤心、生气,只要问一句“怎么了?需不需要帮忙?”就好。
13
儿子刚上幼儿园没多久。每次从幼儿园回来情绪都特别激烈,整个人发疯似的宣泄,别的小朋友看他一眼,他都接受不了。我也知道不应该打他,但在他发疯的时候,打一顿才能让他立刻冷静下来。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另外,我的儿子是严重敏感体质,不知道他的性格和这有没有关系?
孩子有太多愤怒,这是典型的、内在充满一大堆情绪的表现。孩子这样,我怀疑家里出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十之八九,父母对他的养育方法有问题,对孩子比较凶,比如说话的声音大、喜欢对孩子喊叫、拧孩子的耳朵之类……
简单说,父母要想想看: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多愤怒?建议父母多看一些养育类的书籍,以便对孩子的需求和心理发展有个基本了解。总之,多从自己的养育方式入手解决问题。
仅仅一个外部环境——幼儿园,是不可能单方面导致孩子有这么多情绪的,特别是在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都很好, 唯独他例外的情况下。
当然,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还不习惯离开亲人,开始集体生活,这也的确会给孩子额外的压力, 但这不是根本的,只不过是起到了激化原本已经存在的内心冲突的作用。
身体太过敏感,导致孩子容易积累情绪,是有这个可能性的。
也就是说,如果同样的养育方式不当,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没事,你家的孩子却爆发出各种问题。但如果养育方式没问题的话,即便天生敏感的孩子,也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另外,体质敏感会影响情绪,情绪反过来也一样会引发身体的敏感,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14
我的儿子遇到挫折时特别容易发脾气。比如练琴的时候,有一个地方总是出错,我会提醒他,然后他就特别生气。可是,以后怎么可能不遇上挫折呢?总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啊!
当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当他认同这个错误的时候,是不会发脾气的。所以,要么孩子觉得自己没错,要么就是厌烦父母一直唠唠叨叨。
人的天性就是如此:错了我可以一声不吭,但没错我一定要说出来。孩子更是这样。
正因为这个原因,当孩子挨打时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会把这感觉放在心里的,但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没错却被打,那种愤怒会一直记在心里。
还有一个可能性是,父母让他感觉很不安全,他知道,自己一旦承认了错误,父母会把错误作为武器攻击他。这也是为什么面对孩子的同一个错误,有的人说他他不承认,而另外一些人说他他却愿意承认,因为他知道在后者面前,即使承认错误也没什么。
当孩子因为被冤枉而委屈时,重要的是告诉他该怎么办。
你要告诉他,有时候,我们需要去接受,因为没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是人就会有看错的时候。如果孩子觉得自己被冤枉了,过后可以跟对方讲明白。如果孩子太小还不会讲,那就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教孩子。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所以只能教孩子面对这种挫折感。
15
越来越多的专家强调父母要尊重并认同孩子的情绪,我也尝试着这样做。在他们伤心、生气的时候,我替他们描述不好的感觉并认可这些感受:“嗯,妈妈知道你难受了。你现在一定希望……”
可是,通常我越描述,孩子越委屈,有时简直委屈得不得了。对自己做错的地方,因为我的安慰反倒忘了,光顾着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我开始怀疑,他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安慰吗?
处理孩子的情绪并不等于一味地认可它,更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明白怎么应对。
如果只是妈妈很擅长安慰孩子,孩子自己并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负面情绪,那么最终高EQ的那个人是妈妈,而不是孩子。
所以,孩子的负面情绪到来之后,妈妈要做两件事情:
1、用简单的几句话认可他的情绪,“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是很伤心啊!”,但是不要告诉孩子或者让他感觉到他的行为都是对的。
2、等孩子安静下来之后教他处理:你要怎么办?怎样解决那些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
处理孩子的情绪,是现在父母需要特别学习的一门功课。以前我们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打了骂了,可以去劳动,漫山遍野去跑,环境帮我们发泄了很多负面情绪。但现在的孩子整天关在屋子里,没有情绪发泄的通道,父母必须更用心地教会培养孩子情绪管理技巧。
情绪是生来就有的一种能力,也是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种能力。一个正常人都会有情绪,在生活中也会伴随着各种情绪。
面对孩子的情绪,作为家长无需过分的焦虑,只需要放下惯有权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导,不断的去体会与行动。
而且,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也会让我们觉察到自己的一些情结所在,比如,在一些不可控的事情发生后,我们是否能好好地面对自己的无力与挫败?
愿我们与孩子彼此都能互相理解,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收获和谐的亲子关系与更成熟的自我。
篇5:培养孩子情绪管理技巧
在心理咨询室里,陈萱老师经常接待各种各样的家庭,其中不乏因为父母情绪问题而寻求帮助的孩子。然而,前两天,一位初中男生的到来让陈萱老师感到有些意外。这位名叫刘晓然的男生,个子不高,神情显得有些焦虑,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妈妈的问题而来咨询。
刘晓然告诉陈萱老师,他的妈妈脾气不太好,工作上的烦心事常常带回家,经常在家里发脾气。晓然说,他曾经试图和妈妈沟通,希望她能控制一下情绪,但妈妈总是觉得工作压力大,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晓然的妈妈甚至认为,自己在单位遇到的问题与孩子无关,因此不必在孩子面前隐藏自己的情绪。
陈萱老师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家庭中的情绪问题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它往往是导致孩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孩子因为害怕父母的坏情绪,不敢与他们沟通,甚至出现了逃避家庭的情况。这些家长往往抱怨孩子与自己不亲近,却忽视了自身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陈萱老师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父母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此外,家庭中的紧张氛围还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陈萱老师建议家长意识到家庭情绪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与工作上的事情没有直接关系,迁善改过,不要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家长可以在进家门前深呼吸,告诉自己现在是下班时间,应该与家人共度愉快的时光。
此外,一些简单的调节心情的方法,如看笑话或者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家长消除工作中的不良情绪,确保孩子在家中看到的是父母的笑容。
陈萱老师强调,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健康、快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