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初中历史单选题的解题技巧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情景和思路,一般有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几部分。
例: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这部文学名作是
A.《荷马史诗》 B.《俄底浦斯王》
C.《天方夜谭》 D.《马可波罗行纪》
7大类型及解题方法
1.表述型选择题
也称肯定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
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例1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法西斯党建立
B.纳粹党建立
C.希特勒掌握德国政权
D.德国开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例2 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这部文学名作是
A.《荷马史诗》 B.《俄底浦斯王》
C.《天方夜谭》 D.《马可波罗行纪》
▲破解法:这类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测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小,但需要具备较扎实的基本功。可以把考点和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梳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命中率。
2.否定型选择题
亦称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
例1 下列宗教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犹太教
例2 下列有关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C.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破解法:除了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之外,这类题有时还需要如下功夫:
①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②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③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3.因果型选择题
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
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处死了专制国王
B.创立了议会民主制度
C.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16建立共和国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破解法: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4.比较型选择题
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例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其相同之处是
A. 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B.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C.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D. 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
▲破解法: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区分需要比较的各个事件的共性和个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5.组合型选择题
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例 下列哪些节日的产生与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 ①端午节 ②劳动节 ③青年节 ④建军节 ⑤国庆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破解法:
①肯定筛选法(选基法)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②否定筛选法(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6.排序型选择题
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最常见的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例: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该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安顺场
B.瑞金——安顺场——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安顺场——吴起镇
D.瑞金——吴起镇——安顺场——遵义
▲破解法:
①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看选项中以这一史实序号为首的选项,就可以迅速地选出答案。
②首尾结合法,按时空延展顺序找出最早发生的一件史实和最晚发生的一件史实,根据其序号即可选定正确答案。
③中间判断法:如果首尾相同按中间的先后顺序去判断,也能很快确定正确选项。
7.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材料可能是文字、图片、表格),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例:有一天,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去澡堂洗澡,当他慢慢地坐进澡盆的时候,水从盆边溢了出来。他望着溢出来的水发呆,忽然高兴地叫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请问他找到了哪一科学定律?
A.万有引力定律
B.杠杆定律
C.浮力定律
D.力学三定律
▲破解法: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注意认真阅读材料,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历史选择中如何运用排除法
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
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1.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也可以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
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例: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2.排“正”法
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
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例 关于《人权宣言》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的重要文件
B. 它颁布的机构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 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可以侵犯
D. 它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3.排“它”法
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
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
以上三种排除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哪一类选择题的,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4.排除不符史实的答案
这类题列举的选项中,一般含有“全部、都、各、一直”等字样的绝对表述,像这样的答案一般是错误,在做此类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这既反映对课本知识的纵览分析能力,又考查对课本一些知识点的系统掌握情况。
不仅知识在课本,能力在课本,答案也在课本。
只要知识点掌握得牢固,卡准题干时间段,凡不符合史实肯定是不对的。如,“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起积极作用”这样的表述都是错误的。
选择题要避免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8.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