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名师点睛:旋转解题策略大揭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其基本理念对近几年数学命题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材,增添了图形变化的问题,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几何变换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近几年的中考、竞赛试题中经常出现,这使得数学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更加灵活多变。
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其形状大小,使几何图形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图形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进行几何变换的目的,其中旋转变换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
旋转是几何变换中的基本变换,它一般先对给定的图形(或其中一部分图形),通过旋转,改变位置后重新组合,然后在新的图形中分析有关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证题途径。
旋转变换是一种重要的几何变换,进行几何变换的目的有两个:
①揭示几何图形的性质或几何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使分散的元素集中,从而使表面互不相干的条件变得密切相关。
什么时候考虑用旋转变换?怎样运用旋转变换呢?下面结合例题谈谈旋转变换在平面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例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将正方形OMNP的一顶点O放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的交点处,你能求出两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吗?
这道题是课本上的一道课后练习题,当时我们解这道题时是从全等的角度来考虑的。现在我们可以尝试着用新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将正方形OMNP绕点O旋转,使其与正方形ABCD重叠。由于点O位于对角线AC、BD的交点处,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其实就是点O到正方形ABCD各个顶点的距离的平方和。
设点O到正方形ABCD的顶点A、B、C、D的距离分别为x、y、z、w,那么重叠部分的面积S=x^2+y^2+z^2+w^2。
接下来,我们需要求出x、y、z、w的值。由于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我们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计算这些距离。设正方形ABCD的中心为O\',则O\'A=O\'B=O\'C=O\'D=a/2。由于点O位于对角线AC、BD的交点,所以O\'O=a/√2(这是由对角线长计算得到)。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正方形的对称性来分析点O到各个顶点的距离。例如,由于正方形的对称性,我们可以得到x=y=z=w,因此重叠部分的面积S=4x^2。
我们需要计算x的值。由于O\'O=a/√2,我们可以得到x=O\'O+a/2=a/√2+a/2=a(√2+1)/2。因此,重叠部分的面积S=4x^2=4a^2(√2+1)^2/4=a^2(√2+1)^2。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旋转变换,我们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来求解。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解题的途径,还能够加深我们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当然,旋转变换并不是唯一的几何变换手段。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有时候,我们需要进行翻转变换、平移变换或者缩放变换等。每种变换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技巧,我们需要灵活掌握。
几何变换是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通过学习和掌握各种几何变换的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旋转变换这一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