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三峡

在中国的语文教育体系中,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峡这一篇目因其生动描绘和深刻寓意,成为了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篇目。本文将对该篇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试题进行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对三峡这一篇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的一篇,详细描述了三峡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文章通过对三峡的描述,展现了其险峻的山势、湍急的水流以及四季不同的风光。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文章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详细分析。
1. 断句练习
第一部分要求我们对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进行断句练习。这个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确的断句应该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可以理解文言文中的时间表达方式。
2. 词语解释
第二部分要求我们解释文章中的几个关键词语。例如,“略无阙处”中的“略无”意味着“完全没有”,“自非亭午夜分”中的“自非”意味着“如果不是”,“不见曦月”中的“曦”意味着“日光,这里指太阳”等等。通过这些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含义。
3. 句子翻译
第三部分要求我们将文章中的几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例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为“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通过这样的翻译练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4. 山的特点与作者用意
第四部分要求我们分析文章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所写出的三峡山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用意。这句话描绘了三峡山的险峻和陡峭,为下文描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布局和构思。
5. 渔歌的引用
第五部分要求我们分析文章结尾引用渔歌的好处。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渔歌,不仅渲染了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还与文章的第一段相呼应,进一步展现了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
同时,这句渔歌也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与前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这一篇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进行分析。因此,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