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历史第二课测试题详解与扩展

一、课前预习
1. 周朝创立的礼乐文明包括哪些制度,这些制度起到什么作用?
周朝创立的礼乐文明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制度主要包括礼仪制度、音乐制度和祭祀制度等。这些制度的作用在于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等级秩序,增强国家凝聚力。具体来说,礼乐制度通过严格的礼仪规定,明确了不同阶层的人在各种场合的行为规范,如婚丧嫁娶、祭祀典礼等;
音乐制度则通过特定的乐曲和乐器,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天地的敬畏;祭祀制度则是通过定期的祭祀活动,强化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信仰,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2. 周朝规范贵族身份地位的制度是什么?
周朝规范贵族身份地位的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以建立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周天子巩固了中央政权,同时也赋予了诸侯一定的自治权。分封制不仅稳定了统治秩序,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3. 我国有文字考察的历史,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有文字考察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甲骨文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涉及占卜、祭祀、战争等多方面,为研究商朝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甲骨文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4. 公元前多少年,周武王在什么地方与商军展开大战,最终消灭商朝?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哪里,史称什么?西周灭亡于哪一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新乡)与商军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史称“牧野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周武王率领联军大败商纣王,最终推翻了商朝。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西周在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所灭,标志着西周的结束。
5. 公元前多少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位。从此,什么制代替了什么制?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从而结束了禅让制,开启了世袭制。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从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6. 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遵守的是什么制度?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台,欺骗诸侯前来救援。诸侯们之所以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因为他们遵循了分封制下的义务。根据分封制,诸侯有义务在国家危难时出兵援助周天子。然而,由于幽王的反复无常,诸侯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最终导致了西周的覆灭。
---
二、重点研讨
(一) 简述夏的兴衰(时间、人物)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禹治理洪水有功,深受民众爱戴,因此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并最终建立了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结束了禅让制,开始了世袭制。夏朝历经十四代君主,共四百多年,最后一位君主桀因暴政而失民心,最终被商汤所灭。
夏朝的兴衰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 简述商朝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时间、人物、主要成就)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由成汤建立。商朝历时近六百年,经历了三十多位君主。商朝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发展。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此外,商朝还发明了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商朝的政治制度也逐步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官僚体系。然而,到了末期,商纣王的暴政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三) 简述西周的兴衰(时间、人物)及巩固统治的措施
西周由周武王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成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西周的政治基础。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以巩固中央政权。同时,西周还制定了礼乐制度,用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等级秩序。西周中期,周穆王、周恭王等几位君主继续推行改革,使西周达到了鼎盛时期。
然而,到了西周晚期,周厉王、周幽王等君主的昏庸统治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
第2课时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一、课前预习
1. 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以周平王东迁洛邑为标志,诸侯争霸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则是指七雄并立的局面,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最终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2.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位霸主通过不同的方式,在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成为一时之雄。
3. 最先称霸的是谁?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赢得了其他诸侯的支持,最终在葵丘会盟上正式确立了霸主地位。
4.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和秦。这七个国家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其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统一了六国。
5. 公元前多少年开始实行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国开始实行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通过这次变法,秦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于农业生产的是在哪个朝代?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于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农具的使用使得耕地更加容易,牛耕技术的引入则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7.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什么,并已使用什么,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牛耕技术。这两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农具的锋利和耐用性,使得耕地更加容易,牛耕技术的引入则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8. 公元前多少年,周平王建立东周,定都哪里,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了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以周平王东迁洛邑为标志,诸侯争霸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则是指七雄并立的局面,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最终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9.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设,打出什么旗号,在诸侯中树立威信?后来在哪里会盟,正式确立霸主地位?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赢得了其他诸侯的支持,最终在葵丘会盟上正式确立了霸主地位。通过这次会盟,齐桓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还加强了与其他诸侯的联系,为齐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0. 公元前多少年到前多少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七雄并立,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最终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但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技术进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二、重点研讨
(一)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谁?
1.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条件是什么?
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得益于多方面的有利条件。首先,齐国地处东方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发展农业和对外贸易。其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内政、发展经济、训练军队等,使齐国的实力迅速增强。
此外,齐桓公还善于外交,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赢得了其他诸侯的支持,从而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2. 确立了霸主地位
齐桓公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最终在葵丘会盟上正式确立了霸主地位。葵丘会盟不仅是齐桓公个人的胜利,更是齐国实力的象征。通过这次会盟,齐桓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还加强了与其他诸侯的联系,为齐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争霸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虽然带来了许多破坏,但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各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不断学习对方的优点,改进自身的不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此外,争霸战争也促使各国进行改革,提升了国家的治理水平和综合国力。
4.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影响?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争霸战争加剧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另一方面,争霸战争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技术进步。各国在争霸过程中,不断学习对方的优点,改进自身的不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争霸战争还促使各国进行改革,提升了国家的治理水平和综合国力。
(二) 商鞅变法
1. 时间:
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6年,秦国开始了这场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2. 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 经济方面:推行土地私有制,鼓励农业生产,奖励耕织。
- 军事方面: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 法律方面:制定严苛的法律,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3. 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国力,使其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通过这次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军队战斗力显著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商鞅变法还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4. 成功原因: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对商鞅变法给予了充分的支持,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 改革措施符合国情:商鞅的改革措施切合秦国的实际需要,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 严格执行:商鞅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严格执法,确保了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
第3课时 百家争鸣
一、课前预习
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孔子的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万世师表”。
2.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道家始祖”。
3. 郭沫若说:由秦朝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这个黄金时代的主要表现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百花齐放,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百花齐放,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最早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德准则的是谁?他主张实行什么?
最早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德准则的是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服人,关心百姓疾苦,实现社会和谐。
6.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什么,主张教育公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理念,主张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应因出身、贫富等因素而受到歧视。
7. 老子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也称为什么?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是谁?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也称为《道德经》。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墨家的创始人是谁?主张是什么?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反对战争,提倡节俭,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二、重点研讨
(一)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 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
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迎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历史背景)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其次,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也为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创造了条件。
(二)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1. 诸子百家简表
| 学派 | 代表人物 | 时代 | 主要主张或著作 |
|------|----------|------|----------------|
| 儒家 | 孔子 | 春秋 | “仁”、“礼”;《论语》 |
| | 孟子 | 战国 | “仁政”;《孟子》 |
| 道家 | 老子 | 春秋 | “道”;《道德经》 |
| | 庄子 | 战国 | 顺应自然;《庄子》 |
| 墨家 | 墨子 | 战国 | 兼爱、非攻;《墨子》 |
| 法家 | 韩非子 | 战国 | 依法治国;《韩非子》 |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理念,强调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应因出身、贫富等因素而受到歧视。此外,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教学,这种方法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3.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立即成为主流思想。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然而,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推行,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初二上册历史第二课测试题,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