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课后练习题:原始的农耕社会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原始农耕社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人们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向定居农耕,开始了对土地和农作物的依赖。通过对古代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结构。以下是几道关于原始农耕社会的练习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1. 世界上最早种粟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解析:
粟,即谷子,是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种植粟的地区是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他们不仅掌握了粟的种植技术,还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正确答案为 B、半坡原始居民。
2. 在长江流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
解析:
长江流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农业发源地之一。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余姚市,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之一。河姆渡人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且他们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相比之下,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大汶口遗址则位于山东地区,而红山文化遗址位于东北地区。
因此,正确答案为 A、河姆渡遗址。
3. 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是我国的( )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解析:
水稻作为亚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表明,早在七千多年前,这里的居民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河姆渡人不仅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还发明了水田灌溉系统,这使得他们的农业产量大大提高。
相比之下,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山顶洞人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则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尚未发现大规模种植水稻的证据。因此,正确答案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4. 半坡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 )
A、三四千年
B、四五千年
C、五六千年
D、七八千年
解析:
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址之一。通过碳十四测定法,科学家们确定半坡遗址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4300年之间,即距今约五六千年。因此,正确答案为 C、五六千年。
5. 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
C、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种植粟和蔬菜
解析: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虽然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化,但它们分别位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两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首先,两者确实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能制造陶器,并且饲养家畜,如猪、狗等;此外,两者也都建造了房屋,过上了定居生活。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而半坡人则以种植粟为主。因此,正确答案为 D、种植粟和蔬菜。
6. 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骨针缝衣
②采用天然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解析: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首先,人类学会使用天然火,这是早期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接着,随着工具的进步,人类开始使用骨针缝衣,这表明他们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手工艺能力。
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兴起,人们开始种植水稻,这标志着农耕文化的形成。最后,随着陶器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这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因此,正确答案为 A、②①③④。
---
拓展阅读:原始农耕社会的文化与生活
农业革命的意义
原始农耕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农业革命。在此之前,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必须不断迁徙,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这种生活方式逐渐难以维持。于是,人们开始尝试驯化植物和动物,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定居生活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从而促进了手工业、艺术和宗教的发展。例如,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精美陶器和玉器,这些工艺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的产生。
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和技术
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是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相比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更加精细、锋利,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生产活动。例如,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刀、石铲等农具,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为其他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石器,新石器时代的人们还掌握了制陶技术。陶器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储存食物的问题,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有用于日常生活的炊具、容器,也有用于祭祀的礼器。其中,彩陶尤为引人注目,这些陶器表面绘有精美的图案,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
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
原始农耕社会的居民通常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氏族内部实行公有制,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收获。氏族首领负责组织生产、分配资源,并在重大事务上做出决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氏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逐渐增多,形成了更大的部落联盟。
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公共建筑和墓葬群,这些遗迹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例如,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式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建筑智慧,也反映了他们对居住环境的精心规划。而半坡遗址中的圆形房屋则展示了黄河流域居民的独特生活方式。
宗教与信仰
原始农耕社会的人们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拜自然现象,如太阳、月亮、风雨等,认为这些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此外,祖先崇拜也是当时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于世间,能够保佑后代的繁荣昌盛。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许多与宗教相关的物品,如玉琮、玉璧等。这些玉器不仅是祭祀用品,也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半坡遗址中则发现了大量的陶塑人像,这些雕像可能是用来供奉神灵或祖先的。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
原始农耕社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后世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重要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些练习题和拓展阅读,能够加深对原始农耕社会的认识,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