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上册历史复习练习:国家的产生

一、选择题
1. 下列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于夏朝 (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解析: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夏朝的统治方式与之前的部落联盟时期有所不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方式,而世袭制则是君主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这种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权力的集中和家族统治的开始。因此,正确答案是 B. 世袭制。
2. 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得名,与下列古代的哪一古代制度有关 (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解析:
这些报纸的名字都与古代的地名有关,如“燕赵”、“齐鲁”、“三晋”、“楚天”等。这些地名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必须对周天子尽到一定的义务,如定期朝贡、提供军队等。
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域,这些区域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各个诸侯国。因此,正确答案是 A. 分封制。
3. 下列帝王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 ( )
① 商汤
② 周文王
③ 齐桓公
④ 晋文公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君主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关键在于他们善于任用贤能之士。商汤、周文王、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们都通过重用贤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使国家繁荣昌盛。
- 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他任用了伊尹等贤臣,最终推翻了夏桀的暴政,建立了商朝。
- 周文王:西周的奠基者,他任用了姜尚(姜子牙)等贤臣,为周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 齐桓公: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他任用了管仲等贤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 晋文公: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主,他任用了狐偃、赵衰等贤臣,帮助他恢复了晋国的强盛,并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楚国,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因此,正确答案是 C. ①②③④。
4. 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 )
A. 重视教育
B. 勤政爱民
C. 发展经济
D. 增强军事力量
解析:
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各有其原因,但共同点在于统治者的昏庸和暴政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和社会的动荡。夏桀、商纣、周幽王等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们的奢侈无度、滥用民力、残害忠良等行为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相反,那些能够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的君主往往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国家也因此更加稳定和繁荣。
因此,从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B. 勤政爱民。
5. 排列以下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 ( )
① 陶器
② 铁器
③ 石器
④ 青铜器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解析: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逐步进步的过程,工具的演变也反映了这一过程。最早的工具是石器,石器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50万年持续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使用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青铜器的出现则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它标志着人类进入了青铜时代。
铁器的出现相对较晚,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铁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因此,正确的顺序是 B. ③①④②。
6.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
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 天子依附于诸侯
D. 周王室地位衰落
解析: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威逐渐减弱,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频繁发生。虽然名义上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他已经无法有效地控制诸侯国。鲁国作为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虽然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朝贡礼仪,但次数明显减少,尤其是鲁国国君亲自前往周天子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
相比之下,鲁国与齐、晋等大国的交往更为频繁,这表明鲁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不得不依赖更强大的诸侯国。因此,这一现象反映了 D. 周王室地位衰落。
7. 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
A. 吴国
B. 晋国
C. 齐国
D. 宋国
解析: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最有影响力的诸侯国,分别是齐、晋、楚、秦、宋。战国七雄则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在这两个名单中,只有齐国既是春秋五霸之一,又是战国七雄之一。因此,正确答案是 C. 齐国。
8. 下列人物之间不可能是战场上的对手的是 ( )
A. 晋文公VS楚庄王
B. 夫差VS勾践
C. 庞涓VS孙膑
D. 白起VS赵括
解析:
这道题考查的是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 晋文公和楚庄王:两人分别是春秋时期的两位霸主,晋文公曾与楚庄王在城濮之战中交锋,最终晋国获胜。
- 夫差和勾践:两人分别是吴国和越国的君主,他们在春秋末期发生了著名的吴越争霸战,最终勾践打败了夫差,实现了越国的复兴。
- 庞涓和孙膑: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庞涓是魏国的大将,而孙膑是齐国的军师,两人曾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有过交锋。
- 白起和赵括:两人分别代表秦国和赵国,白起是秦军的名将,而赵括是赵国的将领,两人在长平之战中有过直接对抗,最终白起大胜赵括。
因此,所有选项中的人都有可能在战场上相遇,不存在不可能成为对手的情况。不过,根据题目要求,最合理的答案是 D. 白起VS赵括,因为其他选项中的人物之间的对抗更为典型和著名。
9.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不包括 ( )
A. 改革盛行
B. 战争不断
C. 王室衰微
D. 国家统一
解析: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改革盛行: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纷纷进行改革。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
- 战争不断: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非常频繁,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经常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 王室衰微:随着周王室的权威逐渐丧失,诸侯国之间的纷争日益激烈,周天子已经无法再有效地控制诸侯国,王室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 国家统一: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因此,D. 国家统一 不是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10. 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 )
A. 甲骨文
B. 小篆
C. 隶书
D. 行书
解析:
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商朝的文字主要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这种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它主要用于占卜和记录商王的活动。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学者们可以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因此,正确答案是 A. 甲骨文。
---
二、总结与思考
通过以上选择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初一年级的历史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基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背后的逻辑。例如,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出“勤政爱民”的重要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集权的逐渐形成;
从工具的演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产力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此外,历史的学习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比如,分封制的遗迹至今仍体现在地名和文化传统中,而战国时期的改革精神也在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延续。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生活和挑战。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还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愿大家都能在学期中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