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现象解析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现象解析

篇1:中考物理:物态变化现象解析

\"白气\"现象种种

不少同学认为\"白气\"是水蒸气。可你一旦这样去想,水蒸气能被人看见吗?不能,所以水蒸气是人所看不到的,而现在你却看到了\"白气\",这说明\"白气\"并不是水蒸气。那它是什么呢?其实它是小液滴,是经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液滴所组成的。

现象1: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哈出\"白气\"。

解释:这是因为冬天室外的温度低,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2:早晨,有时会有大雾,这雾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早晨,空气中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3:掀开锅盖时,锅内会有大量的\"白气\"涌出,这\"白气\"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掀开锅盖时,锅内的水蒸气会遇到室外的冷空气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4:夏天吃冰棒时,常看到冰棒上在冒\"白烟\",这\"白烟\"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夏天,室外的温度高,冰棒的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会在冰棒上方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烟\"。

现象5:夏天,打开冰箱门时,会发现有\"白气\"产生,这是为什么?

解释:夏天,打开冰箱门,冰箱外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温度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气\"。

现象6:舞台上,为渲染气氛,有时常有许多的\"白气\"产生,这些\"白气\"是如何产生的?

解释:这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7:冬天,汽车排气管上常有\"白气\"产生,这是为什么?

解释:冬天,汽车排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气\"。

现象8:有时我们会看到空中\"白云朵朵\",这些白云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地表面,由于水蒸气的蒸发,大量的水蒸气被蒸发到空中,这些水蒸气遇到高空中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云\"。

以上现象表明,\"白气\"的确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在现象解释中,首先要找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水蒸气会在这个物体上放热而液化成小液滴。

篇2:中考物理:物态变化现象解析

  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

  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

  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

  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

  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

  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

  7.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

  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

  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

  10.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

  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

  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

  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蒸发)

  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

  1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

  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

  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

  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

  19.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

  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

  21、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先液化后汽化)

  22、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

  23、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

  24.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

  25.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

  26.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

  27.灯丝(钨丝)变细(升华)28.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人工降雨(升华)

  29.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上形成的冰花(或“窗花”)(凝华)

  3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31.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

  32.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33.灯泡(钨丝)发黑(凝华)

  34.雪糕纸中发现的“白粉”(凝华)

  35.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打造绝妙的舞台效果(先升华后液化)

  36.雨的形成:①汽化(或蒸发)→液化→凝固→熔化;②汽化(或蒸发)→凝华→熔化③汽化(或蒸发)→液化水的三大名称: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凇、“窗花”(凝华)、雹(凝固)、白冰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

篇3:中考物理:物态变化现象解析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发声靠声带,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 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 如空气、木、铁等。

3 声音的场速度是 340米/秒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 人要能分辨出回声,则回声要比发声晚0.1秒以上。最少也要0.1秒。

5 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6 音调:人们所感到的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7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8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9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0 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1 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噪声是物体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讲,噪声是妨碍正常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或者干扰人们听的声音。

12 减小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13 噪声等级:小于40分贝安静,超过50分贝影响睡眠休息,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会引超疾病,150分贝以上就损坏人的听觉器官。

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 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 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 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5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篇4:中考物理:物态变化现象解析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发声靠声带,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

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如空气、木、铁等。

3、声音的场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人要能分辨出回声,则回声要比发声晚0.1秒以上。最少也要0.1秒。

5、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6、音调:人们所感到的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7、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8、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9、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0、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噪声是物体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讲,噪声是妨碍正常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或者干扰人们听的声音。

12、减小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13、噪声等级:小于40分贝安静,超过50分贝影响睡眠休息,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会引超疾病,150分贝以上就损坏人的听觉器官。

[物态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5、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6、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

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

最小单位: 0.1℃

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7、温度使用应注意:

(1)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能离开被测物,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测(量)

(4)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壁

(5)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读

8、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9、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10、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1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要放热

1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等的。

13、在晶体熔化曲线中有明显的三段即:固体升温段 熔化段 液体升温段。

在熔化段中的物质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14、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蒸发和沸腾。 汽化过程要吸热 液化过程要放热。

15、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是: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温度条件不同)。2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发生部位不同)。3 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发生程度不同)。

16、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是:1 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情况。

17、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是: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8、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升华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华要放热。

19、物态变化中物质越软越吸,越硬越放。

篇5:中考物理:物态变化现象解析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5.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6.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7.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例如:樟脑丸变小,冬天结冰的衣服干了);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例如:霜、冰花、雾凇)。

篇6:中考物理:物态变化现象解析

温度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物态变化

3.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4.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5.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6.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8.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9.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0.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1.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例如:樟脑丸变小,冬天结冰的衣服干了);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例如:霜、冰花、雾凇)。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物理考点指导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篇7:中考物理:物态变化现象解析

利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现象

1)高压锅:高压锅工作时,与外界相通的放气孔被安全阀封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仍留在锅内,使得水上方的气体压强增大。由于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升高,所以水到了100℃后仍不沸腾,温度继续升高,压强也继续增大。直到锅内气体压强能够顶起安全阀,内部气压便可以维持在一定值,水也达到沸点,水温也就维持在某一值而不再升高。一般,家用高压锅内部温度能够达到110~120℃。易熔片的安装是为了防止出现故障而起备用保险作用的,他使用熔点较低的合金材料制成。一旦安全阀失败,锅内气体压强过大,温度也随之升高,当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再继续加热易熔片开始熔化,锅内气体便从易熔片处喷出,使锅内气体压强减小,从而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2)电冰箱:家用电冰箱内的制冷系统主要由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三部分组成。电冰箱所用的制冷物质是容易液化和汽化并且在汽化时能大量吸热的物质。

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将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同时被液化了的制冷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电冰箱内的蒸发器,在蒸发器里迅速吸热汽化,使电冰箱的温度降低。蒸发器中汽化了的制冷物质又不断被压缩机抽出,重新压入冷凝器中液化,并且放出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如此往复循环,从而使电冰箱达到制冷的效果。

3)空调器: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送到冷凝器(室外机)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所以室外机吹出来的是热风,然后到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室内机),由于制冷剂从毛细管到达蒸发器后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液态的制冷剂就会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制冷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就会变冷,室内机的风扇将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所以室内机吹出来的就是冷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蒸发器后就会凝结成水滴,顺着水管流出去,这就是空调会出水的原因。然后气态的制冷剂回到压缩机继续压缩,继续循环。

降温:在空调器设计与制造中,一般允许将温度控制在16~32℃之间。除湿:人们感觉舒适的环境相对湿度应在40~60%左右,当相对湿度过大如在90%以上,即使温度在舒适范围内,人的感觉仍然不佳。升温:热泵型与电热型空调器都有升温功能。升温能力随室外环境温度下降逐步变小,若温度在-5℃时几乎不能满足供热要求。净化空气:空气中含一定量有害气体如NH3、SO2等,以及各种汗臭、体臭和浴厕臭等臭气。

空调器净化方法有:换新风、过滤、利用活性碳或光触媒吸附和吸收等。A、换新风:利用风机系统将室内潮湿空气往室外排,使室内形成一定程度负压,新鲜空气从四周门缝、窗缝进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B、光触媒:在光的照射下可以再生,将吸附(收)的氨气、尼古丁、醋酸、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释放掉,可重新使用。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中带电微粒浓度大小,会影响人体舒适感。空调上安装负离子发生器可增加空气负离子度,使环境更舒适,同时对降低血压、抑制哮喘等方面有一定医疗效果。变频空调高功率启动运转,迅速达到设定温度,低功率维持,室温平衡,因而制冷制热迅速、省电、室温波动小。定频空调以固定功率运转,通过频繁开关机维持室内温度,因而制冷制热速度缓慢,对家庭电网冲击大,室温波动大。

当频繁使用空调时,就会出现空调病,症状多为浑身无力、咳嗽、发烧等。

这篇中考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核心知识点解析

中考物理中的物态变化核心知识点。首先介绍了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详细列举了物态变化的六种形式,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并解释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液体沸腾的条件和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以及使气体液化

2024-12-31

大家都在看

热门文章

让学习压力见鬼去吧!轻松应对的妙招

帮助青少年释放学习压力的几大妙招。王女士的儿子在初三时因学习压力过大出现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和失眠等症状。老师发现儿子的压力主要源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问题。王女士采纳了老师的建议,通过心理调节和体育运动来缓解儿子的压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24-09-26

最新文章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50个错误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错误。作者指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对孩子造成终生影响。文章列举了七个常见的错误,包括把孩子当成玩具、期待孩子感谢、缺乏亲密接触、不理会孩子哭闹、责备孩子淘气、对孩子缺少耐心和喜欢比较孩子等。提醒家

2025-02-21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