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篇1: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22.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雾、露――――液化

  (2)雪、霜――――凝华

  23.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篇2: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4.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

  (3)寒暑表。

  5.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6.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浸没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凹面相平。

  7.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8.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9.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10.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1.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2.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5.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高低;

  (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3)液面空气流动快慢。

  16.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7.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篇3: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全国中考物理试题物态变化汇编

一、选择题

1.(浙江嘉兴)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2.(浙江金华)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铁块熔成铁水   B.湿衣服晾干  

C.河水结成冰     D.沸水上方出现“白气”

3.(浙江衢州)下图是甲同学在云南香格里拉风景区拍摄的晨雾照片。雾的形成过程属于(     )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熔化

篇4: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1.温度:是指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测量的工具是________,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2.常见的体温计:测量范围是________℃至________℃,每一小格是_______℃。

  3.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________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________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熔化。要________热。

  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凝固。要________热.

  (1)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________;。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________。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

  (2)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________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________没有熔点。

  6.汽化:物质从______变为_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都要吸热。

  (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

  慢的汽化现象。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______;(2)液体______;(3)液面上方空气_____________。

  7.液化:物质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叫凝华,要放热。

 

篇5: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物态变化的几个误区

  在学习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这部分内容的概念多、原理相似的特点,对关键的知识要及时加以区分。

  一、对几对关键字的误写

  1、"熔"和"溶"

  固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如对海波加热,海波由因态变成了液态;固体溶于另一种液态物质中的现象叫溶化,如海波放入水中变成了海波溶液。熔化是吸热过程,所以要用到"火",故用"火"旁;而溶解时不需要加热,只不过有的溶解过程是吸热过程,液体的温度会降低,有的是放热过程,液体的温度会升高,但必须有液体物质,故用"水"旁。如食盐溶于水,白糖溶于水等。

  2、"汽"和"气"

  "汽"是指由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也特指水蒸气。如汽油、汽水等,由于它身上有"水",所以常与液态有关,"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而"气"是指某种气体,如空气、水蒸气等,所以常与气态有关。

  3、"凝固"和"凝结"

  "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固在一起就成了固态;而"凝结"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将分散的水蒸气结合在一起形成水滴。如常说的凝结成小水滴,就是水蒸气变为液体的过程。

  二、对"白气"状态的误解

  能飘浮在空气中的都认为是气态,如对"白气"的误解,形成"白气"时,它在空中也能飘浮,表面上与气体的状态是一样的,但它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不能被人所看到的,我们生活的空间无处不存在水蒸气,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可"白气"却能被我们所看到,说明"白气"不是水蒸气,那么它是什么呢?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白气"都是由一些细小的小水滴组成的,它们的平均直径只有几个微米,因此它们能够在空中悬浮成为白色的气状物质。如生活中的雾、吃冰棒时冰棒上冒的白烟、做饭时锅里冒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后出现的"白气"、冬天嘴里哈出的"白气"等,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小液滴。所以学习时我们不但要善于比较,更要善于归纳、总结、善于举一反三。

  三、对吸、放热记忆的误区

  在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关于物体的吸、放热过程极易产生混淆,有时死记硬背的效果又不好,所以这部分有时被认为是学习的难点。

  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图示来描述,如图1所示,凡是向上的变化,都是吸热的,向下的变化都是放热的。这种将六个物态变化立起来的直观方式很适合我们的记忆。

  同时也可以从状态来记忆,凡是向体积变大、没有形状的方向转变的变化都是需要能量的,要吸热;凡是向体积变小,越来越稳固方向转变的都需要将能量释放出来的,应该放热。

篇6: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怎样解答简答题

  简答题,也叫说理题,是物理学中一种常见的题型。由于日常现象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叙述都离不开简答题,近几年的中考对简答题的考察越来越多,为了答好这种习题,我们有必要将简答题的叙述方式简单介绍一下。

  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般有三个环节:①用一句简要的话,先介绍一下题中的大致情况;②根据相应的物理原理对问题进行解释,这是回答问答题最主要的地方;③最后通过一句话还要回归到本题上来。

  这就像向别人说明一个道理一样,你只要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让别人看懂才行。自我修正问答题的好办法就是写完后多读几遍,看是否通顺,是否能让别人明白。

  例1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看见人们口中呼出的"白气",而在夏天却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分析]冬天与夏天,人呼出的气体是一样的,但冬天户外的温度低,温度低时可以见到"白气",而在温度高却看不见,说明"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气体液化而成的,是口中呼出的什么气体液化而成的呢?是二氧化碳、水蒸气还是其它气体,由于使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液化的温度非常低,所以只能是由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答案]冬天,户外的温度低(①介绍题中的情况),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气";夏天的温度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成小液滴(②应用物理原理进行解释),所以,在冬天可以看到呼出的"白气",而在夏天却看不到(③回归到本题上来)。

  例2、观察新买的白炽灯和日光灯与用久了的白炽灯和日光灯在颜色上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颜色上的不同?

  [分析]白炽灯和日光灯丝是金属钨,它在发光时温度会达到2500℃左右,在这么高的温度下,钨丝会升华,遇冷后,这些钨蒸汽又会在玻璃壁上凝华,而呈现黑色。

  [答案]白炽灯和日光灯用久后会发黑。因为使用较长时间的白炽灯和日光灯(①介绍题中的情况),其中部分钨丝升华后又会凝华为固体钨而附着在玻璃壁上(②应用物理原理进行解释),所以玻璃壁会发黑(③回归到本题上来)。

  下面我们练习一下

  1、为什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2、使用体温计前为什么要用力甩几下?

  参考解答:

  1、答:下雪后(①),雪要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②),所以会感到冷(③)。

  2、答:使用体温计前(①),水银柱中的水银如果没有回到玻璃泡内,再次测量时,有可能使测量结果不准确(②),所以测量前要将体温计的示数甩到35℃以下(③)。 

篇7: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资料10】奇妙的火焰

让我们点一根蜡烛,仔细观察一下吧。

你首先看到的是蜡烛火焰的美丽的色彩:烛芯上方有一圈黑色锥形区,叫烛芯区;它的外面是明亮的黄色区域,叫发光区,大部分烛光都是从这个区域发出来的;在黄色区域的外围,还有一层蓝色的区域,叫做反应区。

这三种不同颜色的区域,温度并不相同。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来了解一下:

把一张纸垂直插到火焰中去,不等纸烧着就赶快抽出来。这时,你会发现纸的烧焦程度是不相同的。根据纸的烧焦程度,可以知道:蓝色区的温度最高,其次是黄色区,黑色区的温度最低。

科学家曾用仪器细心地测量过这三个区域的温度,它们分别是1400℃、1100℃和800℃。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三个区域的一些特点:

把烛焰移到强烈的阳光下或强电灯光下,仔细地观察烛焰的投影。你将发现区域明暗分明,投影最暗的是黄色发光区,其次是黑色的烛芯区,最亮的是蓝色反应区。这说明,在发光区中的固体微粒最稠。

你再拿一根细玻璃管,把它的一端分别插到这三个区域中,看一看从玻璃管的另一端流出了什么东西。你将会看到,从烛芯区流出来的透明的气体,冷却后变成了烛蜡。这说明,在烛芯区虽然有丰富的燃料,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氧气,所以无法充分燃烧。从发光区流出来的是黑烟,说明这里的燃烧也不很充分。反应区的情况就不同了,这里的燃烧最充分,所以流出来的是气体,很少有固体夹带物。

关于蜡烛的火焰,还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你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著的《蜡烛的故事》一书(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法拉第曾经向少年朋友作了六次关于蜡烛的有趣谈话。《蜡烛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当时演讲的记录

篇8: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白气"现象

  "白气"现象种种

  不少同学认为"白气"是水蒸气。可你一旦这样去想,水蒸气能被人看见吗?不能,所以水蒸气是人所看不到的,而现在你却看到了"白气",这说明"白气"并不是水蒸气。那它是什么呢?其实它是小液滴,是经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液滴所组成的。

  现象1: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哈出"白气"。

  解释:这是因为冬天室外的温度低,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2:早晨,有时会有大雾,这雾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早晨,空气中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3:掀开锅盖时,锅内会有大量的"白气"涌出,这"白气"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掀开锅盖时,锅内的水蒸气会遇到室外的冷空气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4:夏天吃冰棒时,常看到冰棒上在冒"白烟",这"白烟"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夏天,室外的温度高,冰棒的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会在冰棒上方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烟"。

  现象5:夏天,打开冰箱门时,会发现有"白气"产生,这是为什么?

  解释:夏天,打开冰箱门,冰箱外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温度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气"。

  现象6:舞台上,为渲染气氛,有时常有许多的"白气"产生,这些"白气"是如何产生的?

  解释:这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的。

  现象7:冬天,汽车排气管上常有"白气"产生,这是为什么?

  解释:冬天,汽车排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气"。

  现象8:有时我们会看到空中"白云朵朵",这些白云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地表面,由于水蒸气的蒸发,大量的水蒸气被蒸发到空中,这些水蒸气遇到高空中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云"。

  以上现象表明,"白气"的确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在现象解释中,首先要找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水蒸气会在这个物体上放热而液化成小液滴。 

篇9: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物理辅导物态变化:巧割啤酒瓶

【资料9】巧割啤酒瓶

对一个瓶口破损的啤酒瓶,人们往往一扔了之。其实,只要稍加切割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啤酒杯或一只烟灰缸。玻璃啤酒瓶也能切割吗?当然可以,而且还挺简单的。

取一只大脸盆,盛满水后放在一边备用。取一条长60厘米扎鞋底用的粗棉纱线,放在酒精或煤油中浸一会儿。取出后,在啤酒瓶外壁离瓶底12-14厘米处,紧挨着绕上两圈,把线抽紧后打一个死结,剪去多余的线头。擦燃火柴,点着棉纱线。在线快烧断时,迅速把直立着的啤酒瓶横放到脸盆里的冷水中,一手握在瓶底附近,一手抓住瓶颈。两手同时用力向外一掰,只听"啪"的一声,啤酒瓶便在绕线处断开了。用砂轮或直接在水泥地上磨平断裂处的锋口,用清水洗净,一只啤酒杯便做成了。如果把线绕在离瓶底约3厘米处,就可得到一个袖珍玻璃花盆了,盛一点清水,放进几块鹅卵石,种上一枝水仙花,放在书桌上,别有一番情趣。

如果说这是一种"热切割",那么下面介绍的就是"冷切割术"了。你一定见过厨房、卫生间里常用的方方正正的瓷砖吧。瓷砖的正面既硬又脆,必须用切割玻璃的金钢石刀才能划破、割开。如果一时找不到金钢石刀怎么办呢?别急,会有办法的。

找一条普通的钢锯片,用老虎钳折断其一端,利用其断裂处尖锐的锋口,在瓷砖的反面预先划好的直线上反复刻划。如果锋口变钝了,就再折断一段,继续刻划,直到待切割处被刻划的深度达瓷砖厚度的一半左右时为止。由于瓷砖反面质地较为疏松,所以上述刻划一般2分钟左右即可完成。然后,把瓷砖浸没在水中,让其吸饱水分,质地变得较为松软时,从水中取出。让瓷砖正面朝下,切割线对准桌子边缘平放在桌上。取一把较硬的直尺,压在瓷砖的反面,要求直尺的边缘和切割线对齐。然后用左手压着直尺,右手抓住伸出桌外的一半,轻轻一掰,瓷砖便整齐地断裂为两块了。如果断裂处不够整齐,可用老虎钳小心地夹碎该除去的部分,或将断裂处在普通的磨刀石上磨平。

顺便再向你介绍一种更简单、有趣的在鸡蛋壳上刻花的方法。取一只生鸡蛋,点燃一支6-8厘米长的蜡烛。蜡烛燃烧时,在"灯芯"周围淌着融化了的蜡烛油。把鸡蛋凑近灯芯,用一根一端削尖了的棒冰棍蘸点烛油,迅速涂到蛋壳上,再蘸一点,涂一点……用烛油在蛋壳上画出你想画的图案,或写出你想写的字。然后,把这个鸡蛋浸没在醋里。放一天以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用烛油画成的图案现在看来就像是用刀在鸡蛋上刻成的一样,令人叫绝。

篇10: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透过"怪"现象,认清真本质

  在物态变化现象中,有许多看似不合理的"怪"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会大大增强我们对物态变化本质的理解。

  一、"白气"不是气

  例1、(北京)夏天打开冰箱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形成"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升华B.汽化C.液化D.熔化

  分析:要判断"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我们首先要认识"白气"是什么?是气体还是液体?由于气体的水蒸气人眼是看不到的,故"白气"不是水蒸气,用手"白气"中停一会儿,手上有湿漉漉的感觉,说明它是由雾状的小液滴组成的,是液体。由于小液滴的体积非常小,能悬浮于空中,好像"气"一样,但它不是气体。所以"白气"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现象,故选C。

  二、"出汗"并不热

  例2、(桂林)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D.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分析:冰箱中矿泉水的温度相对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来说是较低的,取出矿泉水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液滴而附着在瓶壁上,形成了"出汗"现象,故选B。可见,出汗的物体本身并不热,而是温度较低。

  三、多包几层是为降温

  例3、(益阳)某年盛夏,在巴尔干地区,一农妇看见在野外考查有一位植物学家热得汗流浃背,便决定送杯牛奶给他喝。于是,农妇将盛牛奶的瓦罐用湿毛巾左一层右一层包严实后,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会儿,然后倒给植物学家喝,她这样做的目的是()

  A.湿毛巾上的水在太阳光下曝晒迅速蒸发吸热,使牛奶温度降低

  B.这是为了给牛奶加热

  C.牛奶蒸发吸热,温度降低

  D.这是利用太阳光杀菌

  分析:由题意可知,湿毛巾左一层右一层地把瓦罐包严实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可以加快湿毛巾中水分的蒸发,蒸发吸热,会使瓦罐中牛奶的温度降低,故选A。该题表面看好像会使牛奶的温度升高,但其实是在加快水分蒸发而为牛奶降温。

  四、80℃的水也能沸腾

  例5、80℃的水能不能沸腾?为什么?

  分析:由于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强越小,沸点越低,所以在压强较低的情况下,80℃的水也可以沸腾。高山上的气压低,水在低于100℃时就沸腾,所以在高山上煮饭需用高压锅。

  五、冷水化冻快

  例5、当我们买来冻鱼、冻鸡、冻肉等食品时,为了使冰快速化开常把它放在凉水中浸泡。泡到相当长时间,就会发现冻鱼外面结了一层冰。当这层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揭掉鱼身的冰层可见到鱼已化冻,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冷水拔冰"。请你解释为什么要用冷水而不用热水?

  分析:将冷冻食品放在冷水中时,由于食品的温度低于水,食品吸热,水放出热量,冷水由于放出热量而使自己变成冰,当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说明食品与水都达到了0℃,食品己化开;如果在热水中浸泡,热水很容易将食品外表烫熟,烫熟的外表是热的不良导体,不易进行传热,所以不能用热水。

  六、电冰箱并不降室温

  例6、一位同学想利用电冰箱降低室温,他先将冰箱的门打开,然后接通电源,这样做,能否达到降温的目的?为什么?

  分析:电冰箱工作时,实际上是将冰箱内的热搬运到冰箱外的过程,冰箱内的温度是变低了,但它却升高了冰箱外的温度。所以在室内将冰箱门打开,接通电源,是不能降低室温的,相反,由于压缩机在电流的作用下工作,室内的温度还有可能升高。

  但如果把冰箱的冷凝器放在室外,蒸发器放在室内,就可以达到将室内的热搬运到室外的目的,起到降低室温的目的,其实这就是空调器的工作原理。 

篇11: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吃鸡蛋有诀窍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

  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篇12: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1.温度计

测温度的温度计,热胀冷缩是规律。 冰水混合作零度,标准沸水百度计。

2.温度计的使用

泡全浸入被测液,不碰容器底或壁。 进入稍候一会儿,示数稳定再读数。 计数仍留被测液,视线与柱上面平。 读数:仰读偏小俯偏大。

3.熔化和凝固

固态变液为熔化,液态变固称凝固。 固体分晶和非晶,非晶熔化无局限。 晶体熔化有熔点,吸收热量温不变。

4.汽化和液化

汽化 液态变气称汽化,包括沸腾和蒸发。 蒸发发生液表面,任何温度都进行。 液体蒸发要吸热,依附物体温下降。 剧烈汽化是沸腾,内部表面同进行。 一定温度才发生,沸腾吸热温(度)不变。 沸腾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沸点异。 压强与之有关系,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液化 气态变液称液化,液化方法有两种。 降低温度能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 液化现象要放热,雾、露、白气是液化。

5.升华和凝华

固态变气是升华,气态变固是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樟脑变小因升华。 紫碘微热便升华,凝华雪霜和雾淞。

篇13: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中考物理秘籍之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2.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

 

  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晾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晾,为了使地上的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晾衣服要凉在通风处);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篇14: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中考物理秘籍之物态变化:温度与温度计

 

  1.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3.温度计: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4.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5.体温计: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6.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篇15: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全面解析

  1.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每一小格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进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8.熔点或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体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15.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6.液化现象:“白气”、“雾”等。

 

  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17.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考试重点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态变化、温度、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熔化与凝固、汽化与蒸发、沸腾、降温方法、液化等知识点。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沸腾的条件和现象等相关内容。

2025-04-14

大家都在看

热门文章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文章提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却因人而异。一些同学可能学习效率不高,而另一些同学则能在保持良好学习成绩的同时,享受充分的娱乐时间。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文章介绍了几

2025-03-19

最新文章

家庭教育的和谐之光

和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三个关键方面:目标明确、量力而行和循序渐进。通过讲述一个初中生的成长故事,生动展示了这些原则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和谐的家庭教育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与理解的环境中成长。

2025-07-26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