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篇1: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初一地理下册期中复习资料:日本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地理下册期中复习资料:日本,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1、位置组成: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岛国,西临日本海,东临太平洋,和中国、韩国、俄罗斯等隔海相望。由北海道、本州(日本最大的岛屿)、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琉球群岛等组成。

2、海岸线曲折多良港:

(1)著名海港:本州岛的神户、横滨。

(2)海岸线曲折多良港:①有利于进口原料;②有利于出口产品;③有利于海洋捕捞;④有利于海洋运输业的发展;⑤有利于造船业的发展。

3、资源:①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国”;②河流短小,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③北海道渔场渔业资源丰富,日 本年捕鱼量居世界前列;④矿产资源贫乏。

4、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原因: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5、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沿海平原面积较小 ,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是最高峰,也是著名活火山。

6、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海洋性明显,太平洋沿岸夏秋季多台风。

7、人口:地狭人稠,土地紧张,措施:①填海造陆;②向空中、地下发展。

8、经济与贸易:

(1)经济现状:日本经济发达,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强国。

(2)工业:是世界上的强国;

①优势工业产品:电子、汽车、船舶、精密机械等工业产品;

②分布: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③主要工业区: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件地区。

(3)贸易

①现状:是世界上的贸易大国,经济以加工贸易为主;

②变化:近年来,日本把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原则:靠近原材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 分布:海外投资基地:美国、西欧、中国、东南亚等。

9、首都:东京位于本州岛,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密集,世界特大城市。

10、东西兼容的文化:大和民族,通用日语,传统服饰为和服。

篇2: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1、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2、东南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油棕、椰子和焦麻产地,有世界油王之称得为油棕。

3、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地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4、中南半岛地形分布特点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其中,中南半岛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

5、东南亚居民大多是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一定比重。中国人旅居国外并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华人,保留中国国籍的称华侨。中国华人华侨最多的省是广东和福建。

篇3: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1、在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有个地区称为中东。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亚、欧、非洲,五海中的里海是个湖泊。中东范围包括西亚(除阿富汗)和北非的埃及。

2、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运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3、中东地区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水资源缺乏。中东的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

4、中东人种主要是白种人,最多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被伊斯兰教尊为圣城的是麦加,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尊为圣城的是耶路撒冷。

国家:A伊拉克,B伊朗,C埃及,E 沙特阿拉伯

E所在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图中三个被伊斯兰教称为圣城的城市:

①麦加,②耶路撒冷,③麦地那。

海洋:④波斯湾,⑤阿拉伯海,

⑥红海,⑦地中海,⑧黑海,⑨里海。

海峡、运河:⑩霍尔木兹海峡,学习效率,⑾苏伊士运河,⑿土耳其海峡,⒀尼罗河

篇4: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1.为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

2.世界上三个主要的人种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世界上的三大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黑种人的故乡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3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其中教徒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联合国的工作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4.人口稀疏区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亚洲东部的主要人种是黄色人种,欧洲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非洲南部的主要人种是黑色人种。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褶皱、断层、地震、火山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阳光、海浪、风蚀、流水等。

6.聚落发展的标志主要有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的数量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纵贯南美洲西部的山脉是安第斯山。

7.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等。地图上的比例尺小,则表示的范围大,但内容粗略。

8.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降水的三种类型是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9.从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看,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10.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抵纬度地区气温高;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这是一山有四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

11.在我国、美国东南部等地区,分布着一种气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常说雨热同期),四季分明,这种气候的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12.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全世界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大。

13.世界的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区最为广大。

14.在南北纬300~400的大陆东西两岸,形成了两种气候类型。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比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高。

15.在北极地区可见极昼现象,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终日不落,则太阳在天空中做顺时针环形运动。居民楼上的热水器装置冬夏季节相比,夏季应平(平、竖)一些。

16.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来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相比较,是大陆东岸降水多。表示大气冷热状况的物理量是气温。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17.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18.在3月和 9月,阳光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号称世界雨极的地方是乞拉朋齐,气候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气温和降水。

19.地球是绕地轴自转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这篇初一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试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篇5: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初一地理下册期中复习资料:俄罗斯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地理下册期中复习资料:俄罗斯,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1、位置范围: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临里海、黑海;俄罗斯地跨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陆地面积 1700 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

2、人口、民族、语言: 俄罗斯人口约有 1.5 亿(),有 130 多个民族,俄罗斯通用语言是俄语。

3、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

4、河湖: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流注入北冰洋。

5、气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特征: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为凉爽。北极 圈内属寒带气候,太平洋沿岸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

6、丰富的自然资源:

(1)特点: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自然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

(2)分布:资源总储量的 80%在亚洲部分。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田。

7、发达的重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地位重要。分布:主要分布在其欧洲部分,有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 亚洲部分有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8、交通:交通部门齐全,以铁路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稠密、亚洲部分铁路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内河 航运以伏尔加河为主。输油、输气管道运输发达。

9、城市:

(1)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全国最大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2)圣彼得堡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

(3)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重要海港,终年不冻。

(4)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重要海港,远东地区重要城市。

篇6: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1.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有:⑴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⑵ 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有:

⑴ 人均土地占有量小;

⑵ 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

⑶ 分布不均匀;

⑷ 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 .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地形),耕地资源南少北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形)。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

篇7: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地形:

⑴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易于灌溉,交通便利人口分布稠密

⑵马来群岛:多火山,地形崎岖,平原集中在沿海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

农业生产:⑴中南半岛的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泰、越、缅为主要稻米出口国

⑵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其中泰国是世界上最大天然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棕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以及金鸡纳霜和木棉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矿产主要有锡和石油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盛行佛教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下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8: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初一地理上学期期中备考复习资料(精)

1、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学。

2、学习地理的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最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最大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最高,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四、总结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20小时,一天一年

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产生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

归纳:由于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知识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从而引起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各地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最大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最高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1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大洲间的界线。P29

14、填出地球公转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的纬线、时间、节气、昼夜长短等情况。P11

15、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所处半球、温度带。

16、判断经纬网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判断有指向标的图中,公路的延伸方向,养鸡场在村庄的什么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并不断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图中填出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的名称和纬度, 热带、寒带有什么特殊现象。P12

19、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小河流水方向;甲、乙两山顶的海拔和相对高度、E点海拔、那条小河流速快、E、F两条上山路线哪个更省力。

20、读图识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P19

加:

1、自西向东拨动 地球仪,观擦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逆时针 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 方向转动

2、中国东西大约是 5000 千米,南北大约是5500千米;北京的经纬度是 北纬40度,东经116度 。

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3、180度经线无东西之分,无“W”、“E”。

4、经纬网定位:先纬度,后经度。指向标一般指北方。

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图册P17)。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由于中国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岩层急剧隆起,沧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板块的不断运动,喜玛拉雅山脉还在继续升高。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线间距相等。

7、地图种类:城市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地图、世界政治地图

8、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9、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四节变化明显,既无极昼、极夜,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10、读图: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大家都掌握了么?

篇9: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一、新大陆

1、美洲又称为新大陆:500多年前,亚洲、非洲和欧洲人不知道它的存在。

2、白令海峡的三线:亚洲和北美洲的洲界线,俄罗斯和美国的国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3、美洲的位置:

北美洲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南美洲位于10N以南,跨南北半球。南北美洲大部分位于160W到35W经线之间,位于西半球。

美洲海陆位置是东部濒临大西洋,西部濒临太平洋,北部濒临北冰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界线,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4、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南美洲),流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1、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1)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中部是大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2)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

(3)冰川作用显著。北美五大湖的形成;世界最大的岛:格陵兰岛,冰川广布,仅次于南极洲。

2、北美洲的气候特点: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温带气候最广;

(3)地形对气候有重要影响。

3、南美洲的地形特点:

(1)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

(2)中部和东部是平原和高原相间分布。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4、南美洲的气候特点:

(1)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分布最广。

(2)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5、世界前四大河流是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

篇10:初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编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水资源及其存在形式

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资源的2.5%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水资源是有限的

各国水资源比较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A)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且年份变化大

B)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1、利用水资源中的突出问题:

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A)节约用水

B)防止污染,保护水源

C)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方案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星球版初一地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巴西

巴西的地理概况、自然条件、经济及城市分布等相关知识点。巴西位于南美洲,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如铁矿、石油等。此外,巴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也在不断发展。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巴西在

2025-02-06

大家都在看

热门文章

让学习压力见鬼去吧!轻松应对的妙招

帮助青少年释放学习压力的几大妙招。王女士的儿子在初三时因学习压力过大出现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和失眠等症状。老师发现儿子的压力主要源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问题。王女士采纳了老师的建议,通过心理调节和体育运动来缓解儿子的压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24-09-26

最新文章

中考心理障碍的防治指南

中考前考生可能面临的焦虑症、强迫症和抑郁症三种心理障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供了详细的障碍描述和对应的处方。对于强迫症,周围人应给予宽松环境,引导开朗不较真,必要时需就医治疗;对于焦虑症,家长应耐心听取孩子诉说,疏导情绪,考生可进行心理暗示消除

2025-02-14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