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篇1: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中考地理地名的8个记忆法学习指导

1.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注意力必然集中,记得快,记得牢。因此一定要把“死”地名变成“活”地名,学得生动活泼,记忆地名轻松而有兴趣。例如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可以这样讲:

(1)首先在地图上指出该城市的位置,并拼写拼读数遍。

(2)理解:圣弗兰西斯科是美国西海岸的大港口。中国人习惯叫它“旧金山”。旧金山的开发与华工的血汗劳动是分不开的。在这附近发现大金矿,美国掀起了采金热,大量招募华工。我国东南沿海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当苦工。他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修筑铁路,建设城市。因为该城是在采金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所以华侨最初称它为“金山”。后以区别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新发现的大金矿,便改名“旧金山”。旧金山是美国华人的最大集中地,市内有一条“唐人街”,聚居着华侨及华裔7万多人。这条街充满了中华民族的乡土色彩,到处可以见到广东酒家、北京饭店和馄饨店、豆腐店等;每逢春节,街上就有耍龙灯、玩狮子、打腰鼓、放鞭炮的,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团结力。这样有目的地串插历史故事,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既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又为难记的地名,打下了记忆的基础。

2.读练记忆法

要想牢记地名,单听教师口讲不行,应该眼、耳、口、手一齐活动,互相配合,共同参加记忆。一般教地名可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在地图上指出地名的正确位置。

(2)在地图册或课本插图上找出同一地名的位置。

(3)工整地写出地名(有条件的还可以写出外文进行对照)。

(4)工整地进行填图或记笔记。

(5)拼读地名(由慢到快,反复念读)。

(6)在课前、课后进行指图练习或填板图。

3.分散记忆法

一堂地理课上往往会出现很多地名,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全部记忆是有困难的。最好的方法是分散记忆,就是先统计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地名。对于其中必须记的、不一定要记的、应该先记的或后记的都要心中有数,然后集中力量,逐个解决。这样既可减轻负担,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北美洲”一章中出现的地名有很多,但如果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中有的可以暂时不记(如伯利兹和一些州名等),有的是已学过的(如格陵兰岛等)。经过这样化繁为简,记忆这些地名就不会感觉困难了。

4.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包括联想和对比: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因此教地名必须注意联系: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因此教地名又必须注意对比,联系与对比的过程,实际就是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例如亚马孙河水量最大,应与刚果河水力最丰作比较;阿塔卡马沙漠最干旱,应与乞拉朋齐雨水最多作比较;巴拿马的科隆港,应联系到西德的科隆市……如此等等。这样既是讲新课,又是温习旧知识,天长日久,不知不觉就记忆了很多地名。

5.特点记忆法

任何地名都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宗教、位置、轮廓、自然、经济、交通等特点。如能注意这些特点,引起并激发兴趣,也能起到帮助记忆地名的作用。例如西亚死海,一听名称就感到惊奇,油然起兴。读到死海附近地势最低,湖水盐分最高,湖内鱼虾绝迹,周围草木不生,失足跌入湖中并不沉没的奇怪现象时,自然想象出“死海死海真奇怪,不会游泳也能玩”的意境,从而可以牢记不忘。此外墨西哥是“仙人掌之国”,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摩纳哥是世界小赌国,梵蒂冈是世界最小的宗教国等等,都属于特点记忆。

6.分类记忆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养成善于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属于发展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总复习时编制地理表解,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经济、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这样一方面可使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可在比较中加深对地名的记忆。

7.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是最好的记忆方法,为了把机械的记忆变为理解的记忆,可了解一些地名的由来。例如落基山原意是“岩石山”;苏必利尔湖意为“上边的湖”、“高的湖”,指该湖位于五大湖的上游,湖水下注休伦湖和密执安湖;太平洋意即“平静的海洋”,因麦哲伦环球航行时途经此地,一路风平浪静,未遇风暴而取名;再如洛阳在洛水之北(江北岸为阳),江阴在长江之南(江南岸为阴),这样顾名思义都是有助于记忆的。

8.无意记忆法

就是给学生造成必学的环境,使他们不自觉地、被迫地进行学习和记忆。例如在教室或一些公共场所挂上中外地图及图片、塑制地形模型,放置地球仪等。学生经过长期耳濡目染,反复刺激,有意无意间会记忆很多地名。这对学生并不增加困难和负担,是记忆地名的好方法之一。

篇2: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一)青粘土 (Greenclaysoil)

本土类分布于安徽、河南、山东以及湖南、湖北等省,以淮北平原分布最广,与砂姜黑土呈复区分布。

除具有潮湿黑土的诊断特征外,还具有下列特性:湿态亮度3.5,干态亮度5.5,湿态彩度2,有机质含量15克每千克土。形态特征明显,在暗灰色或灰棕色的表层(耕作层)之下,有一厚达4060厘米的粘质黑土层,往下过渡到具有明显水成特性的底土层,常见有各种形状的砂姜(石灰结核)。

(二)棕粘土 (Brownclaysoil)

棕粘土大致与原来潮土中的潮粘土和湿潮土相当,零散分布于 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及其以南的淮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河谷平原的低平洼地上

。棕粘土除具有潮湿黑土的诊断特征外,还具备下列特性:表层湿态亮度3.5,干态亮度5.5,湿态彩度2,呈棕或红棕色。与青粘土相比,本土类土色较艳,粘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略低。

(三)黑粘土

(Blackclaysoil)

黑粘土相当于美国分类的暗色湿润黑土,是分布在 石灰岩地区平浅坝地上的黑色厚层粘重土壤,与黑色石灰土构成复区

碳酸盐常以假菌丝、白色粉末或结核等形式出现于剖面中。

。黑粘土除符合湿润黑土诊断特征外,具有以下特性:表层湿态亮度3.5,干态亮度5.5,湿态彩度2,有机质含量40克每千克土,且有石灰反应。在中国各类黑土中,本土类有机质含量最高(多为50100克每千克土)且有机质层深厚(厘米);

(四)暗粘土

暗粘土相当于美国分类的艳色湿润黑土,零星分布在海南北部、雷州半岛以及闽东南沿海一些低丘台地上,曾称为黑赤土或暗赤土,与砖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成复区分布。本土类除具备湿润黑土诊断特征外,具有下列特性:表层湿态亮度3.5,干态亮度5.5,湿态彩度23.5,有机质含量50克每千克土,无石灰反应。暗粘土以其彩度较大、有机质含量较小、全剖面均无石灰反应等特征区别于黑粘土,以具有变性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和脱硅富铝化作用微弱区别于砖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

(五)红粘土

(Redclaysoil)

红粘土相当于美国分类的艳色湿润黑土,主要见于中国南方,与红色或棕色石灰土成复区分布

。本土类除符合湿润黑土的诊断特征外,还具备下列特性:表层湿态亮度3.5,干态亮度5.5,湿态彩度2。它以具有变性特征且粘粒硅铝率2.4区别于红色或棕色石灰土。相对于中国其他黑土类型,本土类除土色呈艳色外,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均较低。

总结:中国黑土分类研究起步不久。据初步研究资料,中国的黑土可分为2个亚纲5个土类。潮湿黑土亚纲是中国学者提出的,该亚纲含有两个土类:青粘土指原砂姜黑土中具变性特征者;棕粘土指原潮土中具变性特征者。

篇3: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地理复习应注重实际分析指导如下:

一、注重基础知识,提高读图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系统化。要按照《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全面梳理,找准知识的模糊点、疑惑点和缺漏点,把各个知识点进行纵向联系。把握好地理知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如地理中考的经、纬线判断。在复习过程中特别要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在考试说明中提到今年地理中考将出现读图题,读图是地理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比例大,且形式灵活多变,是地理复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读图训练,提高读图能力。

二、把握热点问题,加强实际应用

在去年 中,乡土地理在整个分值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复习过程中要紧密依托教材,对本土地理的各个环节要进行认真回顾熟悉。现实问题和焦点问题始终是中考最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命题材料多取材于新闻报道,时事动态,各种数据等资料,命题的地理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围饶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触及较多。如在去年中考中就涉及到了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关注如环境、人口等热点问题,运用有关资料和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复习指导学习方法

中考地理环境管理复习指导

篇4: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初中地理 指导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初中地理中考指导

大家仔细阅读了吗?加油哦!

篇5: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地理中国地理记忆口诀复习指导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 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 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 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纬度最低的省是海南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

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

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

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着名。

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

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

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

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

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考试大纲复习指导之世界地理

备考 地理复习资料指导

篇6: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地理复习指导: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课标的要求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认识陆地水尤其是人类所能利用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能运用图3.2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画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1.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水循环运动,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四、教学重点

本节没什么难点,本节视野虽是整个水圈,但综合以后的教学,落脚点还应放在陆地上。

1.从水循环示意图,说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

2.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安排:1课时

教师:水是大家每天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东西,请列举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存在状态?

(学生回答)

学生读图3.1,了解各种水体构成,说出数量最大的是什么水体?其次是什么水体?数量最小的是什么水体?这些水体中属于气态的是什么水体?属于固态的是什么水体?

教师:作为广州人,我们每天用的水来自哪里?另外,北京人用水又来自哪里?昆明人用水又来自哪里?(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人类平常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因此淡水资源在地球中是十分有限和宝贵的。

教师:俗语有句话叫“井水不犯河水”,从科学角度分析此话对不对?李白有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从科学角度分析有无道理?(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读图3.2并分析回答教材中两道思考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的示意图,如湖泊和水库(人工湖泊)与河流互补关系示意图、地下水与河流互补关系示意图(略),让学生了解陆地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关系,了解为什么湖泊和水库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

教师:从以上例子看出,陆地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通过水体的运动实现相互转化。那么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

教师出示简易海陆示意图,让每个学生在此图基础上尝试绘出海陆之间水体运动与转换途径。绘图要求:要用箭头显示水体运动的方向,并在箭头旁注明水体运动环节名称。

教师请一学生上黑板画,由下面的学生作出评判,不断反馈直到画正确为止。再与教材图3.3对照。

教师:此示意图中反映水体运动的范围牵涉到哪些圈层?水体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下一句是“奔流到海不复返”从科学角度分析对不对?

以此带出水循环概念

教师问:珠江水为何能川流不息?(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实施教材60页活动,让学生通过此活动思考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教师:以上事例中,人类活动影响的是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人类活动能影响水循环的其它环节吗?(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黄土高原地貌相片,问:黄土高原当初形成的时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以此例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水循环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总结水循环意义:(1)联系调节作用;(2)迁移交换作用;(3)平衡更新作用;(4)影响塑造作用。

学生形成性练习(略)

学生非纸笔练习:(任选一题)

1.搜集人类活动施加于水循环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的实例资料。

2.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

考试大纲复习指导之世界地理

备考 地理复习资料指导

篇7: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地理巧用中国轮廓图学习地理指导

一、“绘”是“用”的前提

要想灵活使用中国图,首先脑海里一定要浮现出这幅图的画面,它的内容不用太多,只要有准确的轮廓,有北京的位置、黄河与长江的位置和形状就行。学会画中国轮廓图,是灵活使用的前提。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用一定的方法比较容易地画出中国轮廓图。

1.正方形确定地图比例和方位

从地图册上找一幅大小合适的中国地图,然后以下图所示的方法,画出3个与水平方向成60°夹角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各边与我国国界线的距离尽可能最短。我国东北有一部分国界线离最上一个正方形的一边较远,这时可以给这个正方形之间再加一条线,这条线距正方形左侧一边的距离正好是正方形边长的四分之一。

2.特殊地方确定地图位置和形状

当3个正方形画好以后,地图的比例和方位基本确定,但要画出比较准确的地图还需要找到一些特殊的地方来确定位置和形状。如①我国最西、最东、最北三个端点的位置;②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雷州半岛的位置;③渤海的形状和云南南部的形状。这些特殊地方的位置及形状记住以后,其它地方的国界线、台湾和海南以及我国海上国界线的形状只稍加用心就可在大脑中形成图象。

3.重要地理事物充实地图的内容

中国轮廓图不能仅仅只画出国界线的形状,而应把我国的重要地理事物也表示在地图上。如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黄河、长江的位置及形状等,这样画出来的地图才更形象,而且利用时还可将北京、黄河、长江的位置作为参照物。

二、巧用中国轮廓图

1.多次识图,打好地理学习基础

中国地理的最初学习,用得最多的是此图。让学生在细心画图的同时,顺便记住许多特殊地方的地理位置。此外,还可以让大家分类记忆:①依靠国界界线的形状,识记边境省级行政单位和沿海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②以黄河、长江作为参照物,识记它们干流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2.巧妙用图,构建地理空间想象

有许多地理内容所用的地图并不是完整的中国地图,而是它的一部分,同学们很难将局部和整体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况下,不妨时常让大家想象一下完整的中国轮廓图的样子,把局部放入整体中,看看它们在中国的位置,并与局部图加以比较,这样会使印象更深。

中国轮廓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远不止我所说的这么多,只要学生能熟练画出,而用时肯动脑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使它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篇8: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的海域组成,首都为东京。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最高峰为富士山,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交通以海洋运输为主。

3、日本地处中纬度,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4、日本水能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

5、日本自然资源缺乏,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

6、日本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科技力量雄厚,产品多销往国际市场,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

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临海型,为了便于引进原材料、输出工业产品,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知识点总结指导

大家提供的 ,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加油哦!

中考地理复习指导练习

中考地理复习辅导: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篇9: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篇10: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锋区内的水平温度梯度比锋区两侧的单一气团内的梯度大得多。在等压面图上的等温线密集处即为锋区。

①暖锋坡度较小,约为1/150.其典型的云序为卷云、卷层云、高层云,地面锋线附近为雨层云,在高层云处开始降水,多为连续性降水。如暖空气不稳定,暖锋上也可出现积雨云等对流性天气。在中国,暖锋较为少见。

②第一型冷锋的坡度约为1/100,其天气和暖锋天气相似,只是云雨次序和暖锋相反。在东亚,这种冷锋一般由西北向东南移动,是影响中国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冬季的冷锋一般较强,影响范围较大,有时可达南海;而夏季冷锋较弱,影响范围较小,一般只达到黄河流域。

③第二型冷锋坡度较大,约为1/70,它在近地面层处有时近于垂直或前倾。在地面锋前,多为对流性天气,有时伴有飑线,可产生冰雹、龙卷等剧烈天气。但因锋面的云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地形的影响更大,故在多山的中国,锋面的云系常常和典型特征相差较远。第二型冷锋在中国较少,春季见于长江流域,秋季见于黄河流域。

④静止锋的天气和第一型冷锋相似,唯云雨范围比较宽广,在中国华南的南岭一带和云贵高原地区,较为常见。由于冷锋南下后受地形阻挡而呈准静止状态,可停留十天或半月之久,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⑤锢囚锋兼有冷、暖锋的天气特征。典型的锢囚锋在中国虽不多见,但在西北、华北、华东等地区,冬半年常出现地形锢囚锋。

总结:如果空气比较干燥,锋面和密集的等位温面几乎平行;如果空气比较潮湿,它和密集的等假相当位温面近于平行。锋区的这些特征都说明锋面是大气斜压性集中带,是大气位能的积蓄区。

篇11: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地理复习指导:地理解题思路训练

1、书图并重,狠抓“双基”,掌握要点——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条件

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

2、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 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 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

4、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必要的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通过对一些分析性、比较性、概括性、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和读图题、问答题的解答来进行综合分析训练,做到分类熟悉范例,理清分析思路,掌握解题规律,逐步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5、独立思考,加强练习,严格要求——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本训练

适当加强解题练习,是检查学习与复习效果,巩固复习成果,提高复习质量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智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巧。最好在教师指导下,精选一些带启发性、灵活性、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习题来进行练习,以便从中受到启发,逐步掌握解答各类习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的人在作解题练习时,不肯动脑筋,不下深功夫,常常离不开教科书、地图或复习资料,边翻书,边答题 或边看图,边答题,甚至照书抄,照别人编写好的“题解”抄,这样作是不会收到良好的复习和练习效果的。

篇12: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严格来讲,只要平时上课认真,加上复习巩固,通过考试并不难。但有些学生由于态度原因,比较轻视,造成准备不足。正确的态度是思想重视、态度端正,即使平时基础较差,只要在复习阶段能把握重点,查漏补缺,取得合格成绩应该希望很大。

【名师解读】

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考试说明》的编写依据。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考试说明》。今年的地理考试说明在编写上有较大的创新。除了保留过去的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及目标要求、考试样题等板块外,新增六个专题训练,有考点解读、经典回放、知能演练等,六个专题涵盖了初中地理知识重点,对学生进行系统复习有很强的针对性。

【备考复习】

人口、资源、环境正日益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特别关注。比如西南的干旱引发我们对水资源危机以及如何应对的反思。还有上海世博会、低碳问题、沙尘暴问题等。

读图探求,图文结合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要会看图,看懂图,还要会灵活运用地图,根据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更要突出图表的作用。要能从图表中发现和分析相应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比如河流流向,地形、气候类型等。坚决摒弃为了考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劳而无功的错误做法。

学思结合,突出创新

现在的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也比较突出。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比如前几年考过,用漫画形式,画一幅表示环境问题的漫画。有的同学画得很好,甚至画出了连环画。还考过用地理小论文的形式,写小作文。

总结: 复习指导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巩固复习学过额知识,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

篇13: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一、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在上绪论课或各章的导言时,可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又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结合当前“路通、财通”的形势,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建成的京九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

二、通过直观的教学和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三、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任何学生学习的成功,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这个因素,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有了兴趣才能很努力的去学习, 复习指导: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

篇14: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必备复习指导

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 。

●人口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总数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 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 东部 )地区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

中考地理必备复习指导

篇15:中考地理备考攻略

地理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点评人:南京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南湖二中老师张静

今年中考地理试卷稳中求新,依据课程标准的认知层次要求,从“了解”“理解”“应用”三个不同的层次考查学生。

考题多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学生从图表和文字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27题,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考查,由浅入深,先考查图中北京几月份降水最多,再对比北京和吐鲁番两地的降水量,并分析影响因素,接着要求学生看图分析北京郊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气候条件。

考题还选取了一些与地理密切相关的时事、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口,如“海洋权益保护”“中国能源安全”等。

同时试卷中有两道开放题,即第26(4)和第29(4),贴近学生生活,均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如第26(4)“请学生写出生活中与节能有关的做法”,第29(4)“请你结合家乡的情况,列举城镇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皆可得分。这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结:中考地理复习指导:考察与地理相关时事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巩固复习!

总结:以上就是“中考地理复习指导:考察与地理相关时事”的全部内容,小编建议同学们多做习题,才能积累经验,提高成绩!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中考数学备考攻略:旋转变换解题法精讲精练

旋转变换在平面几何解题中的应用,通过几何变换揭示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元素内在联系。文章以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求解为例,阐述了旋转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涉及几何变换的目的和旋转变换的运用。

2025-03-10

大家都在看

最新文章

中考家长:考生常见的十大心理矛盾

中学生常见的十大心理矛盾。首先提到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学生需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其次,学生存在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问题,需明白爱劳动是美德;第三,中学生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要求老师理解并帮助他们;最后,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需

2025-04-05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