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养成卓越学习习惯

篇1:有效养成卓越学习习惯
中考考生需养成的11种学习习惯
1.记忆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因素,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演讲、自我表达的习惯。学生要学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并经常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3.读的习惯。读中外名着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这个年龄可塑性大,为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老师、家长,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4.写的习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看日记能看出老师的水平,更能看出学生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
5.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每一天、每一节自习课都要提前有目的、有计划,计划要涵盖时间、内容、方式、落实情况的检查手段。
6.预习习惯。很多后进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形成了预习、自己钻研的习惯。反之,学生不自己钻研,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来时告诉他,机械被动地接受别人的东西,这样难以成为好学生。每天都要给自己留出预习的时间,让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所以请各位老师、家长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7.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全体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要用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尖子学生做尖子学生的事,后进学生别盲目攀比。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所以我们要永不言败。
9.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用脑的习惯。课堂是我们活跃思维,积极同教师和同学进行交往的时刻,只是专心听而不能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维并参与老师的提问、同学的讨论等活动,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0.整理错题集的习惯。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都有,要学会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要及时捡回来。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进步。找到可以接受的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进行研究,为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多找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11.及时总结复习、用好课本的习惯。“学而时习之”,我们要遵循学习规律,及时复习,当天任务当天清。学生要会根据自己实际,经常进行章节的总结,在总结时要把课本的整个体系通过目录认真看,各部分不能割裂开。
篇2:有效养成卓越学习习惯
多观察,勤思考
物理学是研究万事万物道理的一门学科。我们早晨起床用使用卫生间,照照镜子就是平面镜成像,水龙头是个简单机械,水箱里充、放水的装置包含了浮力、简单机械、压强、力等知识。
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的事、物、现象,你有细心观察过吗?思考过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吗?这种现象包含着哪些知识?物理学习的能力就在这种细心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一定要养成好习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多动手,勤探究
新课标提倡实验探究,同学们有了更多进入实验室的机会,有了更多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的经历。
但很多同学对探究的理解还有些狭隘,认为只有在学校、进实验室、使用专门的器材才可以进行实验探究。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在学校可以探究,回家依然可以探究,实验室里的很多器材其实就是来自于生活中的各种物品。
例如:学习光的折射时,我们可以在家里找个玻璃杯,装些水,再插入筷子,看看筷子折了,可以左看看、右看看,动一动筷子的位置,你会有很多发现。
学习透镜时,自己做个小相机;学习长度测量时,自己制作一把米尺,用自己制作的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相信你会有另一番感受;学习力与机械时,拿着自己的相机拍下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看谁拍得多;放假期间,去科技馆看看,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物理知识。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学知识,长见识,提高能力,增加兴趣。这才是真正的实验探究,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背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实验探究一直是中考重点,也是同学们普遍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方。如果你本着真的探究精神做真的探究,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考试自然也就不再话下了。
重视基础、狠抓落实;严格规范,养成习惯
基础是学习的根本和关键。有些同学一见难题就来劲儿,一见怪题、偏题就想试试,一旦做出来感觉自己要比其他同学聪明很多。
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我们应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上下大力气,从事实和现象出发,归纳要学习的概念,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并能熟练地应用,将学习落在实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哪些是好习惯呢?比如记笔记就是个好习惯,好同学的笔记本都有自己的格式,哪些地方用来记板书,哪个地方记思考题,哪个地方记心得,都是经过斟酌地;
比如错题本就是个好习惯,考试、练习中遇到错误,要及时改错,并将错误积累在专门的本子上,也可使用四中网校的错题本功能。
还有认真听课的好习惯,规范解题的好习惯,听老师话的好习惯,自己能提出问题的好习惯等等。
一段内容学习完了,自己做学习的总结,这还是一种好习惯,总结的过程既是复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升华提高的过程。
学会自我管理
学习不是为父母、为老师,学习是自己的事,要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
要有一个学习目标,自己现在的位置如何,有哪些优势,哪个地方可以再提高,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要如何改进,每天自己学习的效率如何,学习的状态如何,学习的效果如何等等,都是自我管理的范畴,都要心里有数,心有对策。
篇3:有效养成卓越学习习惯
初中政治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政治课仅仅靠背诵和做题是学不好的,也是考不好的,主要是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来运用知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科水平和学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最终赢得中考的成功。
对于初中政治课的学习而言,关键在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塑造。
有一位心理家说过:习惯是一个人的道德资本。一个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享受不尽的利息;一个坏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偿还不完的债务。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学习初中政治课需要利息,而不要债务。
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每一步走踏实了,工夫就到家了。
具体地讲,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特点,因而应当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不同的学习方法。
01、听课习惯:听、读、想、记、讲
听,就是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分析,听同学的发言、争论、辩论、质疑等。
读,包括粗读和精读,粗读是快速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思路,找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精读是细读重点段落,把握其中的标点符号、关联词、关键词等,划层次,找中心;把握原理的论述方式、论证方法,是归纳还是演绎,是怎么分析的,又怎么综合的。
想,即思考。在听、读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并有意识地联想。
记,即用好必记本和错题本。记老师、同学讲的,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记受他人启发而产生的思想火花,记自己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
讲,就是积极发言、质疑。
如果平时每一节课都这么做了,课堂的思维含量就很大了,政治学科的能力和素质就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这比课堂利用不充分,课外去大量做题的效果要好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心、有情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就能把政治课学好,考好。
02、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有用的意识和习惯,看到身边的社会现象或自己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有意识地自觉地用所学的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知识去观察和思考。久而久之,你就会养成习惯,有了这个习惯,你中考受益,你终身都将受益无穷。
03、科学的训练习惯
有些同学平时做作业和测验抱无所谓的态度,漫不经心,思考不深,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不好,但他个人都觉得无所谓,因为那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但,到了大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乃至中考时,他很当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过多过细,往往把问题想复杂了,自然做错的多,或者反复思考后把第一遍做对的又改错了,分数不高。究其原因,还是平时没有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和考试态度、考试风格。
应当把平时当考试,把考试当平时,熟题生做,生题熟做,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平时练习和测验,要把它当作大考,认真严肃,心情适度紧张;大考或中考时,把它当作平时的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心情不要太紧张,调整到适度紧张的程度,遇到难题把它当做熟题来看待,别怕,遇到熟题,别掉以轻心,粗心大意。心理学家说,考试时心情适度紧张,大脑细胞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最有利于我们发挥最高水平。
考场上的大家风范不是一日之功能培养起来的,需要平时用心训练才能积累、形成。
04、归纳总结,构建知识树的习惯
平时注意归纳整理知识网络,组织知识专题,总结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发现思维规律和解题规律。更重要的是将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通过答题恰当的呈现出来,这恰恰是中考命题人特别看重的。
05、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
在老师的大计划下有自己的小计划小安排,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强,能根据每个阶段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做到每个阶段的学习很充实,学习成绩整体推进。
06、积累课外知识的习惯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深才能叶茂,这些话都说明了掌握丰富的时政知识和课外知识的重要性。
07、持之以恒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经常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斗志。
篇4:有效养成卓越学习习惯
这个假期,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暑假到了,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一样飞出校园。
与孩子的兴奋不同的是,大多数家长开始担心起来,尤其是那些小学生家长,几十天的假期,大人都在上班,该把孩子交给谁呢?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和电视、电脑泡在一起,看起来这是最安全、最省心的方式,然而,教育专家告诉你,长时间把孩子交给电脑和电视,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伤害。
首先,网络游戏等这些年导致的孩子染上网瘾的故事层出不穷,让无数家长伤透了心,流干了泪,即使狠心用电击治愈,也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霭。网络世界中的黄色、暴力等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更是显而易见的。
电脑不行,看电视应该安全吧?!非也,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袁去病博士告诫:长时间看电视,会损伤孩子的视力,同时,看电视是单方面接受信息,而不能互动交流,孩子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也会削弱他与外界交往的能力,会形成孤僻,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等症状。
袁去病博士是全国十大少先队优秀志愿辅导员,也是天赋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多年来,由于工作关系,他见证了诸多由于各种教育方式失当导致的儿童行为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样可爱,为什么随着成长,有的让家长引以为荣,有的让家长痛惜不已,相差怎么那么大呢?
袁博士认为,环境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昔日“孟母三迁”说的就是,如何给孩子的成长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而孩子在3-7岁和8-12岁这两个阶段,是吸收外部信息特别快的阶段,通常,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天吸收的信息量相当于成年人几个月的信息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吸收能力会相应地递减,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学东西特别快,而年龄大了以后,学东西就迟钝了。
孩子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原本就是一项重要的天赋,然而,大多数孩子的这项天赋都被压制了。现在,不知有多少小学生,要在家长的监督看管下才能顺利地把作业写完,这种贴身督促看似很必要,但它却让孩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退化了,当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家长不能再看着了,那时侯他的弱势就显露无遗了,根本无法与他人竞争。事实上,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没有哪个是靠家长监督学习的。
袁去病博士每年在北京组织素养特训营,都会发现这类问题,并成功地进行了改善。在22天的时间里,通过自我总结进步、发现闪光点、自我管理等训练,孩子们重新找到了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自信。
袁博士说,现在很多孩子都有让家长头疼的行为问题,而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教育失当或环境失当导致的。“对症下药”,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首先要从改变环境开始,袁去病博士主持的“领袖儿童”素养特训营(北京)热忱欢迎小朋友参加!
由于营地的承载力有限,限量招收营员,有需要的家长请提前电话咨询。
为了孩子的未来,今年暑假,不要把他们交给电脑和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