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核心要点精讲

篇1:中考物理核心要点精讲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有的小题有多项符合题意。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前面的英文字母写在每小题中的方括号内。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束单色光从真空射入玻璃时,在玻璃表面处发生折射现象,这与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于真空中的速度有关
B.白纸上有两个非常靠近的小黑斑,实际上是分开的,没有重叠部分。但通过某一显微镜所成的象却是两个连在一起的没有分开的光斑,这与光的衍射现象有关
C.雨后虹的形成与光的全反射现象有关
D.老年人眼睛常变为远视眼,这时近处物体通过眼睛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瞳孔与视网膜之间),故看不清
2.图中A、B为两块金属板,分别与高压直流电源的正负极相连。一个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点电荷自贴在近A板处静止释放(不计重力作用)。已知当A、B两板平行、两板的面积很大
且两板间的距离很小时,它刚到达B板时的速度为u0,在下列情况下以
的速度,则[ ]
A.若A、B两板不平行,则u
B.若A板面积很小,B板面积很大,则u
C.若A、B两板间的距离很大,则u
D.不论A、B两板是否平行、两板面积大小及两板间距离多少,u都等于u0
3.α粒子和β粒子都沿垂直于磁场方向射入同一均匀磁场中,发现这两种粒子沿相同半径的圆轨道运动。若α粒子的质量为m1、β粒子的是质量为m2,则α粒子与β粒子的动能之比(用m1和m2表示)是[ ]
A.m2mm4m2 B.1 C.1 D. m1m24m2m1
4.由玻尔理论可知,当氢原子中的核外电子由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有可能[ ]
A.发射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的势能减少
B.发射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加,原子的势能减少
C.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的势能增加
D.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加,原子的势能减少
5.图示两条虚线之间为一光学元件所在处,AB为其主光轴,P是一点光源,其傍轴光线通过此光学
Q
元件成像于Q点。该光学元件可能是[ ]
A.薄凸透镜
B.薄凹透镜
C.凸球面镜
D.凹球面镜
二、填空题和作图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把图画在题中指定的地方。只要给出结果,不需写出求得结果的过程。
6.(8分)国际上已规定133B Cs原子的频率f9192631770 Hz(没有误差)。这样秒的定义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国际上已规定一个公认的光速值c299792458 m/s(没有误差)。长度单位由时间单位导出,则米定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7.(8分)质量为m1的小滑块,沿一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滑下,斜
面质量为m2,置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设重力加速度为g,斜面在
水平桌面上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分)一线光源,已知它发出的光包含三种不同频率的可见光,若要使它通过三棱镜分光,最后能在屏上看到这三种不同频率的光谱线,则除了光源、三棱镜和屏外,必需的器件至少还应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一个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另一个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
9.(12分)如图所示,A为放在水平光滑桌面上的长方形物块,
在它上面放有物块B和C,A、B、C的质量分别为m、5m、m。
B、C与A之间的静摩擦系数和滑动摩擦系数皆为0.10。K为轻
滑轮,绕过轻滑轮连接B和C的轻细绳都处于水平放置。现用
沿水平方向的恒定外力F拉滑轮,使A的加速度等于0.20g,
g为重力加速度。在这种情况时,B、A之间沿水平方向的作用
力大小等于____________,C、A之间沿水平方向的作用
力大小等于,外力F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
10.(14分)
i.在做“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的实验中,必须
单刀双掷开关 变阻器
测出电流表的内阻和用标准电压表对改装成的电压表进
行校校准。某同学对图示的器材进行了连接,使所连成
单刀开关 电池
的电路只要控制单刀双掷开关的刀位和调节电阻箱及变
3
阻器,不需改动连线,就能:
(1)在与电阻箱断路的条件下测出电流表的内阻;
(2)对改装成的电压表所有的刻度进行校准。
试在图中画出该同学的全部连线。
ii.有一块横截面为矩形的长板,长度在81 cm与82 cm之间,宽度在5 cm与6 cm之间,厚度在1 cm与2 cm之间。现用直尺(最小刻度为mm)、卡尺(游标为50分度)和千分尺(螺旋测微器)去测量此板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要求测出的最后一位有效数字是估读的。试设想一组可能的数据填在下面的空格处。板的长度____________cm,板的宽度____________cm,板的厚度 _____________cm。
三、计算题。计算题的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结果的不能得分。
11.(20分)在水平地面某处,以相同的速率v0用不同的抛射角分别抛射两个小球A和B,它们的射程相同。已知小球A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TA,求小球B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B。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不考虑空气阻力。
12.(20分)从地球上看太阳时,对太阳直径的张角0.53,取地球表面上纬度为1°的长度l110 km,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10 m/s2,地球公转的周期T365天。试仅用以上数据计算地球和太阳密度之比。假设太阳和地球都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
13.(16分)一个用电阻丝绕成的线圈,浸没在量热器所盛的油中,油的温度为0℃,当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电压后,油温渐渐上升,0℃时温度升高的速率为5.0 Kmin1,持续一段时间后,油温上升到30℃,此时温度升高的速率为4.5 Kmin1,这是因为线圈的电阻与温度有关。设温度为θ℃时线圈的电阻为Rθ,温度为0℃时线圈的电阻为R0,则有RθR0(1α),α称为电阻的温度系数。试求此线圈电阻的温度系数。假设量热器及其中的油以及线圈所构成的系统温度升高的速率与该系统吸收的热量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成正比;对油加热过程中加在线圈两端的电压恒定不变;系统损失的热量可忽略不计。
篇2:中考物理核心要点精讲
为了同学们能够扎实的学习物理知识,更好的进行中考物理复习,帮大家整理了中考物理复习的方法,供大家学习。
(1)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过程。
(3)夯实基础,建构知识网络.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都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基本上摒弃了纯粹考查记忆性知识的试题。更多的是将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考查,并且考查的方式和重点转向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水平上。但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较多,容易混淆,为此,在复习时我们可以用表格或框图的形式使知识系统化,用要点记载方式和方法把知识归纳起来,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便于熟练而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4)专项训练,凸现实验探究.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很容易将一些相近的概念记错、记混。为此,在复习迎考,打基础,抓重点的同时,可以把所学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和专项训练。我们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实验等几大板块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强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强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验复习中,要熟悉课本每个实验的原理、器材、方法,特别是一些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可按照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重新经历实验过程,体会各种方法。
篇3:中考物理核心要点精讲
1. 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得到声音
【简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2.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简析】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1、下沉。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物体下沉,此时,该物体是实心的。例如:铁块放在水中下沉。
2、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在挖空的过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3、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钢铁制成的轮船。
3. 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简析】
物体温度升高了,只能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加快了,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方法有两个。
1、让物体吸热(热传递);
2、外界对物体做功(做功)。
例如:一根锯条温度温度升高了,它可能用炉子烤了烤即吸收了热量;它也可能是刚刚锯过木头即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自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4. 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简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5. 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简析】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力“不一定”对物体做功
【简析】
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两者缺一不可。
根据公式W=F.S得:有力无距离,不做功,所谓的劳而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推而未动”;有距离无力,不做功,所谓的不劳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物体因惯性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时。
7. 小磁针靠近钢棒相互吸引,钢棒“不一定”有磁性
【简析】
磁现象中的吸引有两种情况:1、异名磁极相互吸引;2、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所以和磁体靠近相互吸引的可能是铁、钴、镍等物质,也可能是磁体。
8. “PZ220V 40W”的电灯,实际功率“不一定”是40W
【简析】
1、当U实=U额=220V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40W,此时灯泡正常发光;
2、而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光较暗,不能正常工作;
3、当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出强光,寿命缩短易烧毁。
9. 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简析】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因为下表面浸入液体较深,受到的压力始终大于上表面,所以浮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
当物体的底部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无缝隙时(即相当于粘在了一起),物体不受向上的液体的压力,所以不受浮力的作用。
例如: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大石头,三分之一的露出泥外即浸在水中,但石头不受浮力作用。
10.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容器内液体所受的重力
【简析】
公式P=F/S,是计算压强的普遍适用的公式,而P=ρgh是专门用来求液体产生压强的公式,由P=ρgh我们可以看出,在液体的密度一定时,液体产生的压强仅与液体的深度h有关,再根据F=PS 不难看出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是由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和容器的底面积决定的。
即: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F=ρghs。然而只有柱形容器G液=mg=ρvg=ρghs=F。而容器的形状有很多种,只要不是柱形容器其内部液体的体积v=?hs,所以F=?G液。
容器内盛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和液重G液的关系是:1、柱形容器:F=G液2、非柱形容器:F=?G液(广口式容器:F〈G液缩口式容器:F〉G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