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重点提纲

篇1:中考历史重点提纲
1、 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评价:
答:(1)、知人善任。他用人不计资历出身,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2)、虚心纳谏。唐太宗在位期间,进谏的大臣很多,以魏徵最著名。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廉价,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2、比较秦朝和隋朝:
3、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你对哪位皇帝评分最高?
答:他们的共同点:(1)、富有才干;(2)、英武果断;(3)、勇于创新。
不同点:(1)、秦始皇统治手段过于严厉,比较残暴。(2)、汉武帝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一面,虽有巩固国防、开疆拓土之功,但耗用民力过 度给社会带来危害,好在尚能悬崖勒马。(3)、唐太宗则统治开明、宽容一些,能虚心地纳谏,容易听进意见,对民族关系的处理,主张华夷一家,尤为可 嘉。
4、复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用史实证明此论断:
答:(1)、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开始了大陆与台湾的大规模交往。
(2)、隋朝:朱宽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流求)
(3)、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求(今台湾)。
(4)、清朝: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康熙时,台湾归于清朝版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5)、二战后:日本投降后, 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5、比较秦汉与隋唐的官员选拔方式,列举它们的不同点,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推举与考试,哪种方式更容易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
答:秦汉与隋唐官员选拔方式的不同点:秦汉时期是推举,隋唐时期是考试。推举往往要对被推举者长期观察或考核,如果推举人大公无私,严格遵照推 举标准,认真考核人士,那么,推举方式确能获得贤能之士。反之,如果推举人徇私舞弊,不严守选举标准,那么推举方式就容易产生弊端。考试方式看重选拔者的 学识,学识能力的考核,可以制订合理的考核评判标准,可以建立考试制度,更能体现公开、公平的选举精神。但是。如果考试内容不切实际或考核评判标准过于死 板,那么,即便做到公开、公平,也不能获得真正的人才。
篇2:中考历史重点提纲
>>复习提纲汇总
1、 秦国的商鞅变法:
答:内容: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耕战;建立郡县制。
意义:变法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2、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答:(1)、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4)、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3、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力,其进步又在哪儿?
答:好处:统一文字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了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统一货币,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解决了携带、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统一度量衡,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轨,解决了交通的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进步:(1)、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3)、有利于加强军事的力量。(4)、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4、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对汉武帝的评价):
答:(1)、民族政策:北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河西屯边,西南开边,东北拓展,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经济政策: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3)、文化政策:“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六朝时期南方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原因:
答:(1)、南方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2)、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造成人口大规模的南迁,一方面改变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有利于垦辟荒地;另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经过统治者和老百姓的长期开发。
6、从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交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答:无论是六朝的经济开发,还是当今改革开放,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的发
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交通道路的畅通;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再举例)
7、你是如何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举出我国历史上体现这种浩然之气的事例?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倡这种浩然正气?
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不能变的,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举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文天祥正气歌,岳飞抗金。当今社会,仍有很多意志薄弱的人,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利诱,成为****分子。社会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素材,鞭挞不良风气,形成一股正气,使浩然之气发扬光大;个人应加强做人准则、品行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高,使浩然之气蔚然成风。
8、百家争鸣:
9、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对照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
答: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
篇3:中考历史重点提纲
1、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鸦片战争有何影响?
答:(1)、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
(2)、影响: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关税、司法等主权。中国从此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要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 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洋务运动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1)、内容:从19世纪代到代。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深造。
(2)、影响: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历史意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 产阶级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4、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篇4:中考历史重点提纲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2)、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混乱局面,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3)、中华民族将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答: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的经验 教训,全面纠正了文革中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严肃党纪。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答: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4、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1)、经过全国人民的多年共同努力,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确认,是中国综合实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2)、中国政府长期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赢得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尊重。
(3)、从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来看,一方面美苏矛盾尖锐,冷战愈演愈烈,美国希望改善对华关系,籍以牵制、对抗苏联。另一方面亚非国家强大团结起来,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邓小平的贡献:
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文革后,掀起思想解放运动,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迅速从以阶级争斗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 中心上来。(2)、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3)、20世纪代末、代初,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在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 而深远的意义。(4)、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你是怎样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的?
答:习题的说法是正确的。民主和法制不可分。从一个国家来说,民主就是要由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在具体商议一些公共事务时,社会中各人的看法不 同,往往很难统一,而且由于人数众多无法人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人们就建立了一系列大家公认的制度。所有这些制度,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的, 就统称为法律制度,这种制度安排就叫法制。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动,制裁和打击 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绝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