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篇1: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汇总,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爱莲说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陋室铭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论语》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木兰诗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读懂散文方法归类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各类散文的特点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议论文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说明文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记叙文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中考语文复习:《艾青诗选》 中考语文复习:文学常识复习要点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背诵资料 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背诵资料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鱼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湖心亭看雪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醉翁亭记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岳阳楼记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马说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虽有嘉肴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北冥有鱼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小石潭记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富贵不能淫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答谢中书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三峡 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河中石兽
篇2: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马说(韩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
(4)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娄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篇3: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三峡(郦道元)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无:完全没有
(2)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3)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 襄:冲上、漫上 陵:山陵
(5)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6)不以疾也 疾:快
(7)则素湍绿潭 湍:急流
(8)清荣峻茂 荣:茂盛
(9)良多趣味 良:甚,很
(10)林寒涧肃 肃:肃杀,凄寒
(11)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惨悲凉
(12)空谷传响 响:回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4.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写出了三峡山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课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好处?
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与第一段相照应,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山高、岭连、狭窄、水长”;从本段看,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从全文看,与前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篇4: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爱莲说(周敦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独:只 染: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 涟:水波 妖:艳丽
(4)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3.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运用衬托的手法,将莲与菊和牡丹对比,突出莲的高洁情操。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篇5: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享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描写方法
1. 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描写
3.动作猫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四、环境描写方法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九、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首尾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综合概括主要段落大意(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分析时代背景。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概括段意
1.摘句法: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如1记叙:人+时地十做法+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景物+特征。
例如:议论: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或论据)十从什么角度(方面)十论证了什么观点。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
篇6: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陋室铭(刘禹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 灵:神异
(3)斯是陋室 斯:这
(4)惟吾德馨 惟:只
(5)谈笑有鸿儒 鸿:大
(6)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文章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雅,所以陋室不陋。
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居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篇7: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木兰诗
《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jiū)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huò)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篇8: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议论文的三要素: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
1.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2.论点位置:①标题;②文章开头; ③结尾;④中间。
3.总结论点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论据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明确文章论题,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论断性的语句,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语句。
二、论据
1.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2.归纳论据的要点:人+做法(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摆事实):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讲道理):科学准确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讲道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4.对比论证(讲道理):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眺周幽反弓虽,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更鲜明生动地证明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篇9: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汇总,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故乡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致女儿的信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傅雷家书两则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敬业与乐业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外国诗两首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星星变奏曲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雨说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沁园春 雪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短文两篇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事构的正确答察不止一个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心声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我的叔叔于勒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要点:孤独之旅
篇10: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篇11: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汇总(2),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复习:《鲁滨孙漂流记》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复习:《童年》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复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复习:《骆驼祥子》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复习:《西游记》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复习:《简爱》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复习 中考语文复习:爱情古诗词 中考语文复习:山水田园古诗词 中考语文复习:边塞征战古诗词 中考语文复习:壮志抒怀古诗词 中考语文复习:感时伤事古诗词 中考语文复习:爱国忧民古诗词 中考语文复习:思念送别古诗词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中的成语 中考语文复习:通假字 中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复习:《繁星·春水》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复习:《朝花夕拾》
篇12: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论语》十二章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 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
(5)四十而不惑 惑:迷惑,疑惑
(6)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9)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10)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夺:改变
(12)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
(13)切问而近思 切:恳切
(14)富贵于我如浮云 于:介词,对,对于
(15)必有我师焉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篇13: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北冥有鱼(《庄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志怪者也 志:记载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4)去以六月息 息:气息,这里指风
(5)亦若是则已矣 是:这样
(6)鹏之徙于南冥也 于: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篇14: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 书:书信
(2)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4)夕阳欲颓 颓:坠落
(5)沉鳞竞跃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7)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指人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也用得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吗?
“乱”和“竞”两个字,一方面表现了猿鸟、沉鳞的数量之多,另一方面也描绘出猿啼鸟鸣声音洪亮、长短各异,各类鱼儿在水中争相跃出水面的生动画面。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篇15:中考语文复习要点精粹
故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ì 瓦楞léng猹chá 五行xíng缺土
jiàng 秕bǐ谷 鹁鸪bó gū 獾huān猪 潮汛xùn 颧quán骨 愕è然 嗤chī笑 瑟sè索 寒噤jìn 折shé本 黛dài色 惘wǎng然 恣睢zīsuī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荒凉、冷落的意思。萧索
(2)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瑟索
(3)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惘然
(4)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膜
(5) 看不起。鄙夷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 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3)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4)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揭示了衰败的悲惨景象,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