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与地形期末复习要点归纳:深入解读八年级上册地理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地势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其西高东低,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这一独特的地貌格局不仅塑造了中国的自然景观,也深刻影响了国家的气候、河流和交通等方面。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一特点及其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 1. 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的地势从西部的青藏高原逐渐向东降低,形成了三个明显的阶梯。这种阶梯状的地势分布是中国地形的显著特征,也是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基础。具体来说,西部地区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海拔较高;而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缓。
这种地势的渐变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自然景观,还对气候、河流和交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 三级阶梯概况
根据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类型的不同,中国的地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梯:
##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
第一级阶梯位于中国西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面积广阔,冰川广布,雪山连绵。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植被稀少,但却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
柴达木盆地则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矿产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第一级阶梯的界线是由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东缘组成的。这些山脉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也是气候和生态的过渡带。由于海拔较高,这里的气候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
第二级阶梯位于第一级阶梯以东,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以及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这一阶梯的地形较为复杂,既有高原又有盆地,地势起伏较大。
- 内蒙古高原:中国第二大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草原广布,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这里的气候干旱,风沙较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 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著称,地表崎岖不平,溶洞、石林等地貌景观丰富多样。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降水较多,气候温和湿润,生物多样性丰富。
-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风力沉积有关,这里的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 四川盆地:又称“紫色盆地”,地势较低,气候温和湿润,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盆地四周被山脉环绕,内部地形较为平坦,河网密布,适合农耕。
- 塔里木盆地:中国最大的盆地,位于新疆南部,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由于深居内陆,气候极端干旱,降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
- 准噶尔盆地:中国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北部,气候相对湿润,水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农牧业发展。
第二级阶梯的界线是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组成的。这些山脉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也是气候和生态的过渡带。由于海拔较高,这里的气候较为复杂,降水分布不均,生态系统多样。
##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位于第二级阶梯以东,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包括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一阶梯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缓,适合农耕和城市发展。
- 东北平原: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这里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
- 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是中国最完整的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工业区。这里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容易发生旱灾。
- 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水系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适合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密集,人口众多。
- 东南丘陵: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势起伏较大,多为低山丘陵,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这里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第三级阶梯的地形较为平缓,适合农耕和城市发展,因此成为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同时,这一阶梯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拥有众多大城市和工业基地。
# 3. 地势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
中国地势的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对气候、河流和交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对气候的影响: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内陆推进,为中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湿润。而西部地区由于海拔较高,距离海洋较远,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这种地势差异导致了中国东西部气候的巨大差异,东部湿润,西部干旱。
- 对河流的影响:中国的大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如长江、黄河、珠江等。这种地势落差使得河流流速较快,水流湍急,尤其是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例如,长江三峡地区的落差巨大,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水电基地。此外,河流自西向东流淌,沟通了东西方向的交通,促进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 对交通的影响:中国地势的阶梯状分布对交通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为东西方向的交通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尤其是横断山脉、秦岭等山脉,限制了东西方向的交通发展。
因此,中国的交通网络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而西部山区的交通相对不便。
二、地形复杂多样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多种地形类型。每种地形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 1. 四大高原的特点
-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冰川广布,雪山连绵,气候寒冷,空气稀薄,植被稀少。青藏高原是中国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水源丰富,生态重要性极高。
-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风力沉积有关,这里的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放牧,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著称,地表崎岖不平,溶洞、石林等地貌景观丰富多样。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降水较多,气候温和湿润,生物多样性丰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 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是中国第二大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草原广布,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这里的气候干旱,风沙较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内蒙古高原的草原资源丰富,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草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生态保护迫在眉睫。
# 2. 三大平原的特点
- 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这里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富含有机质,是中国最肥沃的耕地之一。
-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是中国最完整的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工业区。这里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容易发生旱灾。华北平原的水资源相对匮乏,近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
- 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水系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适合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工业和服务业高度发达。
# 3. 四大盆地的特点
-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盆地,位于新疆南部,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由于深居内陆,气候极端干旱,降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 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是中国面积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北部,气候相对湿润,水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农牧业发展。准噶尔盆地的煤炭、石油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产区。
- 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钾盐、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巨大,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又称“紫色盆地”,地势较低,气候温和湿润,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盆地四周被山脉环绕,内部地形较为平坦,河网密布,适合农耕。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
# 4. 主要山脉
中国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复杂的地形骨架。主要山脉包括:
- 东西走向的三列:
- 北列:天山——阴山
- 中列:昆仑山——秦岭
- 南列:南岭
- 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
-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中列:长白山——武夷山
- 东列:台湾山脉
- 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
- 北列:阿尔泰山
- 中列:祁连山
- 南列:巴颜喀拉山
- 南北走向的三列:
- 北列:贺兰山
- 中列:六盘山
- 南列:横断山区
- 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 5. 中国五岳
中国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和中岳嵩山(河南)。五岳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五岳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五岳之首,素有“五岳独尊”之称。泰山以其雄伟壮观的山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祭天的重要场所。
-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以险峻著称,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的山势陡峭,悬崖峭壁,攀登难度较大,但景色壮丽,吸引了不少登山爱好者。
-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著称。衡山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著名的避暑胜地。衡山还是佛教和道教的重要圣地,寺观众多,香火旺盛。
-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险峻的山势和古老的庙宇闻名。恒山的山势险峻,峰峦叠嶂,古迹众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中国五岳之一,素有“华夏腹地”之称。嵩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嵩山还是少林寺的所在地,武术文化闻名遐迩。
# 6. 主要丘陵
中国的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这些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 辽东丘陵:位于辽宁省东部,地势起伏较大,多为低山丘陵,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辽东丘陵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适中,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 山东丘陵:位于山东省东部,地势起伏较大,多为低山丘陵,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山东丘陵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适中,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 东南丘陵: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势起伏较大,多为低山丘陵,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东南丘陵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三、山区面积广大
中国的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主要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山区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挑战。
# 1. 山区的开发利用
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山区的森林、矿产、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充足,适合发展旅游业、矿业和农业。例如,山区的森林资源可以用于木材加工和造纸,矿产资源可以用于冶金和化工,水能资源可以用于发电。此外,山区的生态环境优美,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
# 2. 山区开发的不利条件
尽管山区资源丰富,但其开发利用也面临一些不利条件。首先,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其次,山区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在开发利用山区时,必须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 3. 生态环境保护
山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了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生态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和矿产资源过度开发。同时,应加强对山区居民的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山区的生态环境。
通过对地势和地形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既有高山峻岭,也有广袤的平原和盆地。这种独特的地理格局不仅塑造了中国的自然景观,也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应该继续关注中国的地理环境,深入探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