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必考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考点解读
在中考化学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这一部分不仅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还要求他们能够准确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理解这些变化的本质。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考点,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考点1:物质的变化
# 解题策略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
从宏观角度来看,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那么这个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反之,则是化学变化。例如,“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分子(HO)在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只是从液态变成了气态。
从微观角度分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变化也是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依据。如果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等)在变化前后保持不变,那么这种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如果粒子发生了重组或转化,生成了新的粒子,那就是化学变化。
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辅助判断依据,而不能作为最终的标准。例如,某些物理变化也可能伴随放热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化学变化。
#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各组物质的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冰雪融化;由空气制氧气
B. 钢铁生锈;由熟石灰制烧碱
C. 蜡烛燃烧;干冰升华
D. 汽油挥发;食物腐烂
解析:
- 冰雪融化:这是物理变化,因为水分子在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本质改变。
- 由空气制氧气:这也是物理变化,通过分离空气中的成分来获取氧气,并没有生成新物质。
- 钢铁生锈:这是化学变化,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FeO),有新物质生成。
- 由熟石灰制烧碱:这是化学变化,Ca(OH)与NaCO反应生成NaOH和CaCO。
- 蜡烛燃烧:这是化学变化,石蜡(CH)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和水(HO)。
- 干冰升华:这是物理变化,固态二氧化碳直接变为气态,但二氧化碳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 汽油挥发:这是物理变化,汽油从液态变为气态,但其分子结构没有改变。
- 食物腐烂:这是化学变化,食物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生成新的物质。
因此,正确答案为 C:蜡烛燃烧(化学变化);干冰升华(物理变化)。
# 新题展示
1. 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A. 均为化学变化
B. (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C. 均为物理变化
D. (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解析:
本题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命题,体现了试题的教育功能。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关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燃料燃烧时,燃料分子(如碳氢化合物)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显然是化学变化。而燃料产物再利用的过程,如将其转化为其他有用物质,也涉及分子重组,同样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正确答案为 A:均为化学变化。
考点2: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除了变化类型,物质的性质也是中考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例如,金属铜的颜色是紫红色,铁的熔点是1538°C,这些都是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例如,铁在潮湿空气中容易生锈,这是因为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铁,这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
# 典型例题
例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石墨的导电性
B. 铁的磁性
C. 氧气的助燃性
D. 金刚石的硬度
解析:
- 石墨的导电性:这是物理性质,因为石墨能够导电而不涉及化学变化。
- 铁的磁性:这是物理性质,铁具有磁性与其内部电子排布有关,不涉及化学变化。
- 氧气的助燃性:这是化学性质,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参与化学反应。
- 金刚石的硬度:这是物理性质,硬度是物质的机械性能,不涉及化学变化。
因此,正确答案为 C:氧气的助燃性。
通过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各种现象。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同时,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物质的本质特征。希望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同学们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此外,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化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探索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再生。正如题目中提到的“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化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新技术,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关注的社会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