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蜻蜓的发育属不完全变态发育,其发育过程比完全变态少了一个什么时期?
蜻蜓作为一种常见的昆虫,其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与完全变态发育相比,不完全变态发育缺少了一个特定的阶段。具体来说,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卵、若虫(或幼虫)和成虫。而完全变态发育则包括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因此,不完全变态发育与完全变态发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没有“蛹”这一阶段。在完全变态发育中,蛹是幼虫向成虫转变的关键阶段,此时昆虫的身体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最终形成成虫。而在不完全变态发育中,若虫直接通过几次蜕皮逐渐发育为成虫,没有明显的形态转变期。
所以,正确答案是 C. 蛹。
2.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了解决不孕症,197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为了证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保持有全能性,1996年第一只克隆动物多莉问世。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的生殖方式是?
生物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现象的理解,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实际应用。其中,试管婴儿技术和克隆技术是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 试管婴儿技术: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在英国出生。这项技术通过体外受精(IVF)的方式,将精子和卵子在实验室中结合,形成胚胎后再植入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试管婴儿技术属于有性生殖,因为它涉及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
- 克隆技术:1996年,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成功克隆了绵羊“多莉”。克隆技术通过将一个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形成一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与供体细胞相同的个体。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因为它不涉及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而是通过体细胞的核移植实现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前者属于有性生殖,后者属于无性生殖。
3. 牛的体细胞内含有30对染色体,它的精子和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应是?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通过减数分裂减少一半,以便在受精时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对于牛来说,体细胞中含有30对染色体,即60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30条。
正确答案是 D. 30条。
4. 下列关于基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生物的遗传信息。关于基因的描述,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A. 基因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这是错误的。基因不仅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每个细胞的细胞核中都含有完整的基因组。
- B. 基因数和染色体数一样多:这也是错误的。每条染色体上包含多个基因,因此基因的数量远多于染色体的数量。
- C. 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这是正确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生殖细胞中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
- D. 生物的某一性状是由一个基因控制:这并不总是正确的。许多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称为多基因性状。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对性状产生影响。
因此,正确答案是 C. 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5. 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因为近亲结婚的?
近亲结婚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的婚姻。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主要是出于健康考虑。近亲结婚会增加后代患遗传病的风险,原因如下:
- A. 后代易得传染病:这不是主要原因。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与遗传无关。
- B. 后代都会得遗传病:这是错误的。虽然近亲结婚增加了遗传病的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的后代都会患病。
- C. 后代存活率很低:这也是错误的。虽然近亲结婚可能会影响后代的健康,但并不会导致所有后代都无法存活。
- D. 后代得遗传病的机率增加:这是正确的。近亲结婚的夫妇往往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这些基因在后代中相遇的概率较大,从而增加了遗传病的发生率。
因此,正确答案是 D. 后代得遗传病的机率增加。
6. 白化病是一种常见的隐性遗传病, 双亲中一个基因组成的Bb的患病者, 另一个表现正常。那么, 他们的子女发病的可能性是?
白化病是一种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假设用大写字母B表示显性正常基因,小写字母b表示隐性白化病基因。根据题目,双亲中一方是白化病患者,基因型为bb;另一方是携带者,基因型为Bb。
我们可以通过遗传图解来分析他们子女的基因型和表型。父方(bb)只能传递b基因,而母方(Bb)可以传递B或b基因。因此,他们的子女有以下两种可能的基因型:
- Bb:表现正常(携带者)
- bb:患白化病
由于父方只能传递b基因,因此每次生育时,子女有50%的概率继承母方的B基因,表现为正常;有50%的概率继承母方的b基因,表现为白化病。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50%。
7. 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在遗传学中,基因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对遗传规律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当两对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时,它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独立分配,互不影响。这意味着每对基因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为了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绘制一个遗传图解,展示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它们在减数分裂中的分离情况。假设这两对基因为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不同的染色体上。根据自由组合定律,这两对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随机组合,形成四种可能的配子:
- AB
- Ab
- aB
- ab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能够正确展示这两对基因独立分配的图解。具体的图解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选项进行选择,确保图解中清楚地展示了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并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独立分配。
---
二、简答题
1. 解释什么是基因突变,并说明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永久性改变的现象。这种改变可以发生在单个碱基对的替换、插入或删除,也可以涉及较大片段的染色体重排。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可以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的表型特征。
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突变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作用于群体中的遗传变异,而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变异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次,突变可以创造新的适应性特征,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例如,某些抗药性细菌的出现就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最后,突变还可以引发物种分化,推动新物种的形成。
长期积累的突变可能导致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逐渐增大,最终形成生殖隔离,从而产生新的物种。
然而,基因突变并非总是有益的。大多数突变是中性的或有害的,只有少数突变能够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保留下来并传播开来。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可能促进物种的适应和进化,也有可能导致个体的死亡或灭绝。
2. 简述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微生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之一,不仅为植物自身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还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氧气和食物。
光合作用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
- 光反应: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主要依赖于光能。在这个过程中,光能被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吸收,激发电子进入高能态。这些高能电子通过一系列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用于还原NADP+生成NADPH。同时,光反应还会产生ATP,这是通过质子梯度驱动的ATP合酶完成的。
光反应的最终产物是氧气,它是由水分解产生的。
- 暗反应:暗反应也称为卡尔文循环,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不需要光的直接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被固定并与五碳化合物(RuBP)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随后,这些三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反应被还原为葡萄糖等有机物质。暗反应所需的能量来自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能源供应:光合作用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能量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质中。其他生物(如动物和微生物)则通过摄取植物或以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
- 氧气产生: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氧气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氧气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氧气不仅是呼吸作用的必要条件,还维持了地球上的氧化环境,促进了复杂生命的进化。
- 碳循环调节:光合作用通过固定二氧化碳,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此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碳可以在生态系统中长期保存,形成了碳库,进一步影响全球碳循环。
光合作用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还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生命延续的关键过程。
3. 解释为什么近亲结婚会增加遗传病的风险,并举例说明。
近亲结婚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的婚姻。这种婚姻形式在一些文化中较为常见,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其对后代健康的潜在风险,已经被广泛禁止或限制。近亲结婚会增加遗传病的风险,原因在于近亲之间往往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这些基因在后代中相遇的概率较大,从而增加了遗传病的发生率。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遗传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每个人都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父亲,一套来自母亲。每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其中一些基因可能是隐性的,即只有当两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会表现出相应的性状或疾病。如果父母是近亲关系,他们很可能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子女有更高的概率继承两个相同的隐性基因,从而表现出遗传病。
例如,白化病是一种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假设用大写字母B表示显性正常基因,小写字母b表示隐性白化病基因。如果父母双方都是携带者(Bb),他们的子女有25%的概率继承两个b基因,表现为白化病;有50%的概率继承一个B基因和一个b基因,成为携带者;有25%的概率继承两个B基因,表现为正常。
然而,如果父母是近亲关系,他们更有可能携带相同的b基因,因此子女患白化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除了白化病,还有许多其他遗传病与近亲结婚密切相关。例如,地中海贫血、先天性耳聋、智力障碍等疾病都可能因为近亲结婚而增加发病率。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为了避免遗传病的发生,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禁止或限制近亲结婚。此外,婚前体检和遗传咨询也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遗传风险,帮助夫妻做出更为明智的生育决策。
---
三、实验题
1.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实验材料:
- 相同品种的绿色植物若干株
- 光源(可调节亮度的台灯)
- 光照强度测量仪
- 密闭透明容器
- 氧气传感器
- 温度计
- 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选择若干株生长状况相似的绿色植物,将其分别放入密闭透明容器中。确保每个容器内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相同。
2. 使用光源照射植物,设置不同的光照强度(如低、中、高三种强度)。使用光照强度测量仪精确测量并记录每个容器内的光照强度。
3. 在每个光照强度下,使用氧气传感器测量植物在一定时间内的氧气释放量。氧气释放量可以反映光合作用的速率。
4. 重复实验三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5. 记录并比较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氧气释放量,分析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预期结果:
- 在较低光照强度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较低,氧气释放量较少。
-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加快,氧气释放量也随之增加。
-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作用速率趋于饱和,氧气释放量不再显著增加。
实验结论:
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高;但超过某一阈值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提高。这表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存在光饱和点,过强的光照可能会抑制光合作用的效率。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有显著影响。然而,光合作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水分供应。因此,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合理调控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
---
四、综合题
1.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的总和。它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基础。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动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形成了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此外,生物多样性还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使其在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时更具韧性。
- 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食物、药物、纤维、燃料等。许多农作物、家畜和家禽都是从野生动植物驯化而来,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此外,许多现代药物的研发也依赖于天然产物的发现。例如,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疾药物,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生物多样性还为旅游业、渔业和林业等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文化价值: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民族和社区都将动植物视为精神象征或宗教信仰的对象,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和艺术创作。例如,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不仅是濒危物种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 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湿地开垦、城市扩张等行为,严重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许多物种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间,面临灭绝的危险。例如,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过度开发,许多珍稀物种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许多物种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气候条件,被迫迁移或灭绝。例如,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使得北极熊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生存面临巨大挑战。
- 污染和过度捕捞:工业污染、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滥用、塑料垃圾的排放等,对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威胁了许多生物的生存。此外,过度捕捞和非法狩猎也导致了许多鱼类和野生动物的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例如,长江江豚曾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但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捞,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立保护区,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我国已建立了众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有效地保护了大熊猫、亚洲象等珍稀物种。
- 加强立法和执法: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走私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禁止非法捕杀、交易和运输野生动物。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 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鼓励发展可持续农业、林业和渔业,推广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行动。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保障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和谐的家园。
---
通过对初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的详细解析,我们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深入理解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奥秘,还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积极探索科学的奥秘,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