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篇1: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科举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篇2: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统治期间,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唯才是举,同时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政治上,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经济上,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赋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法律上,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对待国内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称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天可汗。

综上所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篇3: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篇3: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天文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代地支纪时与现代时对应关系见下表。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

【五更】古人把夜晚分成五部分,每一部分成为一更,共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即两个小时。如,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还如,李商隐《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腊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诗中的五更就是古时计时单位。其划分如下:

一更天:从19点到21点。 二更天:从21点到23点。 三更天:从23点到1点。 四更天:从1点到3点。

五更天:从3点到5点。

篇4: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篇4: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篇5: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篇5: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头脑空洞,不知从哪里着手开展工作。下文为您准备了中考历史复习考点的内容:

中考历史考点辅导:难忘九一八

中考历史考点讲解: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考历史核心考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考历史考点辅导: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中考历史复习考点详解:土地改革

中考历史考点辅导:工业化起步

中考历史考点梳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海峡两岸的交往

中考历史考点辅导:民族团结

提供的中考历史复习考点,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能够合理的使用!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知识点之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繁荣表现在工具革新、经济繁荣、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上;开放表现在选官制度、民族关系、社会风气和对外关系上。文章还介绍了核心考点,包括大运河的作用、科举制的正式确立、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

2025-04-24

大家都在看

热门文章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文章提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却因人而异。一些同学可能学习效率不高,而另一些同学则能在保持良好学习成绩的同时,享受充分的娱乐时间。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文章介绍了几

2025-03-19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