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知识策略

篇1:中考复习知识策略
物理总复习是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系统总结初中物理两年来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调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查漏补缺、弥补教学薄弱环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由于总复习的时间短,任务重,采取有效的复习方法对提高复习的整体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搞好我县今年的中考物理复习工作,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策略方针。
一、更新复习教学观念改进复习教学模式
物理复习凾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更新观念,要以学生为复习教学的中心,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整理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分析归纳总结,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分析的例题,让他们理清思路,归纳解题方法,辨析差错;凡是学生能够评讲的内容,让他们自己去评讲,展开讨论,去糟存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而形成学生主动、教师引导的复习模式。为此,我们确立了依据大纲和中考说明、紧扣教材、注重双基、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复习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复习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
物理教学,大纲是根本,教材是依据。所以物理总复习要立足根本,依据教材,纵观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都体现了这一明确的导向性,都是紧扣大纲和教材。以我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为例,考题基础题占70%左右,大部分试题直接源于教材中的习题和例题,中档题占20%左右,较难的题占10%左右,所有题目都能从教材中找到原型和依据,有的题目就是综合训练中的原题。因此,物理总复习就要把握这一正确地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上,依据大纲和考纲,充分挖掘教材,决不舍本逐木,好高骛远,把精力花在各种名目繁多的复习资料上。
(二)、复习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通过加工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总复习要立足教材,但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现行物理教材按照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先特殊后一般的结构形式编写的,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便于新课教学。但是,到了总复习阶段,就应该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方面来考虑。要指导学生把相关的各章节中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将已学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分类列表和框图形式、串成线、连成网,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有一较为完整的认识,进一步辨别要领、概念、公式之间的相互连系与区别,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去把握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可分为:力、热、声、光、电磁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关键性的概念,可将其与其它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分类整理形成有一定结构的知识网络,这样对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间的相互连系与区别,使学生较系统地理解、掌握知识是十分有益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双基复习,培养学生能力。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和创新,所以,在复习时要认真加强双基的复习力度,营造培养学生能力的氛围和空间,具体的讲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重视物理过程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有一个形成过程,在复习时,我们要把功夫下在过程上,帮助学生弥补过程差异,把知识形成过程的内涵和外延逐一引发出来,让学生自己清查整理。
⑵、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训练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应用,而是要选择特定的典型习题来训练,在抓好双基训练的同时又要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将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形成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
⑶、重视课内外的密切联系。在复习教学时要把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觉复习的潜能,不断提高复习的效果。
(四)、注重物理实验内容的复习和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纵观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物理实验题的分数约占总分的20~25%以上,有些实验还渗透在其它题型中,这些题目多数源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既考查各种基本仪器的使用、又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水平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物理总复习要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的复习,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基本仪器和测量工具的应用。二是要使学生弄清各种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在具体复习中,可以把相关的一些基本仪器或测量工具放在一起,让学生对照比较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异同点,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关键处教师要给予点拨,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还要注意训练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表达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来考查同一实验内容的应变能力,从而较全面的把握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应用物理知识型的问题增多,这在每年的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都体现了这一明确的导向作用。所以,物理总复习就更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益 (五)、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在精字上下功夫。
不管什么课都离不开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如何把讲与练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讲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满堂灌的一讲到底,更不能放任自流的只教学生练,可以边讲边练,也可以先讲后练。
讲要精讲,精讲不是少讲,而是要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把握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难点,抓住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效果。不仅要讲清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还要讲清解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要充分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联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能力。
练要精练,避免搞题海战。要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按照大纲要求和考试说明精编习题,所编习题要有代表性,达到复习内容习题化,知识巩固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必要的练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通过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总结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
(六)、注重优生的培养与差生的转化。
在总复习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对差生的转化,要把转化差生的工作提高到提高国民素质和整体教育水平这一高度来认识。优生是我们的希望,差生也是我们的希望,不能把他们当成尾巴和累赘,要给他们更多地帮助和关心,在复习过程中让他们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认记抓起,逐步升华。要树立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生同样重要的观念,切记全面提高全民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材施教这一基本教育原则。
二、采用三段式复习方法,实施全方位的复习策略
在中考复习中,我们建议采用:知识再现系统复习、巩固练习分块复习、自查矫正模拟考试三段式复习方法,在每段复习中还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章节知识与整体知识体系的关系、内容提要和例题分析的关系、经典常规解法和新颖特殊解法的关系。具体作法如下:
⑴、知识再现系统复习阶段。这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解决知识的覆盖面,解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问题,在广度上力争不留疑问,切实抓好双基。在这个阶段中,师生着重要抓纲务本,系统复习,全面共讲,注重双基,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同时要依据大纲分清每个单元教材的上限和下限,在根据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研础复习方法,通过章节复习搞好章节的测试与评估,以便查漏补缺。在这一阶段复习中要把握好几个具体的操作方法:⑴、对学生比较模糊的概念,首先要剖析它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具有那些本质属性和概念所指的对象有那些。⑵、对学生有那些容易混淆的相关、相近或相似的概念,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揭示本质,强化理解。⑶、对不同概念的不同表达式,要从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⑷、对物理定律、定理和物理规律,要从内容的表述、表达式的物理意义和运用条件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在这个阶段的复习中,课内习题的处理尽量用内容提要带例题分析,这些例题要我们根据教材特点、重点、难点和疑问点精心设置编拟的题型多样、新颖、富有启发性的习题或是根据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变形拓宽而来的。在课后的作业处理中要打破原来传统的复习一节课给学生布置几道作业的格局,过去学生做作业,由于时间紧,可能出现抄袭以应付完成任务的现象或者学生课后只顾做作业书都不大看,这样所复习的内容得不到消化,问题仍然积压在那里。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程序练习》,即一个单元一次作业,一般说,对同一物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以程序式的方法一步步诱导学生复习巩固,使学生在基本概念上得到加强,在解题技巧上得到启迪,为此我们建议要用好市教研室下发的《单元综合训练题》,从而过好系统复习这一关。
⑵、巩固练习分块复习阶段。这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练习讲评、概括、归纳和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
这个阶段主要采取练评讲的复习方法,坚持以学生综合练习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按知识系统划分,学生的综合练习可分为三级:一级以几个知识点配以小综合练习,使点连成线,形成一个小单元;二级以几个小单元配以较大范围的综合训练,使点形成面;三级以几个大单元配以大范围的综合练习,使面形成体,从而达到知识点立体化的境界。
在讲评中,我们要把功夫花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应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注重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变试能力,应用一题多联培养学生联想迁移概括归纳能力。教师通过学生的综合练习,获得学生知识盲区的信息,在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题讲座,达到深化知识、扩充知识的目的。
⑶、自查矫正模拟考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正确决策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洞查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阶段主要采取:收集信息研讨决策深化知识的复习方法。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主动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安排时间、找准问题进行复习。教师此时要勤于指导、析疑,要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捕捉知识点,经过整理加工,对共性问题进行专题辅导,集体矫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还要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掌握各种仪器的基本原理,熟知各种仪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要依据中考说明,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编制好一至二套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评,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素质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篇2:中考复习知识策略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它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对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的记忆外,还要了解研究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的方法。这些内容包括:
1.地球周围的空气: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水与常见的溶液:水的组成;某些天然水(包括硬水)和纯水的区别;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溶解现象和溶液;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及溶液配制;结晶现象;乳化现象;溶解现象和溶液的重要应用。
3.金属与金属矿物:金属与合金的特性及其应用;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铁和铝等金属的矿物,还原铁矿石的方法;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酸碱溶液的稀释;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常见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构成物质的奥秘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变化,把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的概念,从宏观角度描述和表示物质的组成,能进行有关组成的简单计算。
2.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初步了解各种微粒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能从微观角度来说明物质的状态变化;结合有机物,了解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了解元素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内在联系;粗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结合元素概念的学习掌握地壳中、生物体内元素分布。
4.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三、物质的化学变化
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点,理解现象和本质间的联系;了解人们如何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和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认识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四种反应类型,了解它们遵循的基本规律。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能够书写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计算。
四、化学与社会发展
这部分内容综合性强,与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都有联系,应注意相互渗透,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能源部分:知道天然气、石油、煤等化石燃料,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选择燃料,知道利用氢气、酒精等清洁燃料的可能性;认识缓慢氧化、燃烧、爆炸的区别和发生条件,懂得燃料的合理安全使用、灭火和防爆的基础知识。
2.资源部分: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水资源紧缺、能源危机),认识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3.合成材料部分:知道家庭、社会使用的塑料制品、纺织用品、橡胶用品的情况,认识“白色污染”问题,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了解合成材料使用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4.物质与健康部分:了解某些元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某些有机物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知道某些物质损害人体健康,初步认识化学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的重大贡献。
5.环境保护部分: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的危害和来源,认识“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和原则,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检测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闭卷考试回归了化学作为理科考试的本色,同时突出了对知识理解、记忆以及它们在科学探究中作为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在总复习中,同学们应独立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打破原有固定章节顺序,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由于本学科突出的实验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必须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全面掌握基本实验,注重综合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主要包括信息源的分析与筛选、实验原理的多向迁移、实验方案的选择(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
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化学中考最能拉开差距,同学们感觉最为棘手,同时也是最能展示大家全面素质和体验学习成就感的应该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题目了。这也是考察同学们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我们从生活中学习了化学,必须能回到生活中去,去解释甚至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化学的问题。这种转化需要大家平时做一些这方面的习题来培养和总结,强调一题多解、举一反三,逐渐形成并逐步优化。
最后,同学们应该在几次模考中总结理化合考的一些特点,比如先后顺序、时间分配、相互之间的影响等等,培养一定的考感。只要大家能认真细致地做到这些,保持良好考前情绪,就一定能在中考化学中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篇3:中考复习知识策略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它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对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的记忆外,还要了解研究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的方法。这些内容包括:
1.地球周围的空气: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水与常见的溶液:水的组成;某些天然水(包括硬水)和纯水的区别;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溶解现象和溶液;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及溶液配制;结晶现象;乳化现象;溶解现象和溶液的重要应用。
3.金属与金属矿物:金属与合金的特性及其应用;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铁和铝等金属的矿物,还原铁矿石的方法;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酸碱溶液的稀释;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常见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构成物质的奥秘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变化,把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的概念,从宏观角度描述和表示物质的组成,能进行有关组成的简单计算。
2.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初步了解各种微粒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能从微观角度来说明物质的状态变化;结合有机物,了解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了解元素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内在联系;粗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结合元素概念的学习掌握地壳中、生物体内元素分布。
4.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