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三物理核心知识点精讲
![](https://www.yizhongkao.com/photo/2024/12/19/1734570445_198.jpg)
篇1:苏教版初三物理核心知识点精讲
11.1 简单机械(三上20-31)
1. 杠杆:一根在 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 的硬棒就叫杠杆。
2. 杠杆的五要素是: 、 、 、 、 。
3. 杠杆的平衡:(1)杠杆处于 状态或作缓慢的 都叫杠杆平衡
4. 杠杆平衡的条件: 。公式表示为:
5. 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 L2,平衡时F1 F2。特点是 ,但费 。
(2)费力杠杆:L1 L2,平衡时F1 F2。特点是 ,但省 。)
(3)等臂杠杆:L1 L2,平衡时F1 F2。特点是 。
6. 定滑轮特点:不 ,但能 的方向。(实质是个 杠杆)
7. 动滑轮特点:省 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 为 二倍的杠杆)
8. 天平、动滑轮、定滑轮、汽车刹车、缝纫机的脚塌板、起重机的吊臂、剪铁剪刀、理发剪刀、剪布的剪刀、铡刀、起子、钓鱼杠、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9.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滑轮组的优点是: 。
11.2 功和功率 机械效率(三上32-40)
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 ;二是 。
2. 功的计算:功(W)等于 (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 (s)的乘积。
(功= )
3. 功的公式: ;单位:WFs 。(1焦=1 ).
4.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少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 。
5. 机械效率: 跟 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
6.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
需要测的物理量有 、 、 、 实验器材除钩码、铁架台、细线还需要 、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 、 、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有 、 、 。物体提升的高度、绳子的绕法是否影响机械效率?
7. 功率(P): ,叫功率。 计算公式: ,或 。单位:PW t 。(1瓦=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千瓦=1000瓦)
8. 功率表示物体 的快慢。
12.1机械能(三上48-55)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 。
2.动能: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运动物体的 越大, 越大,动能就越大。
3.势能分为 和 。
4.重力势能: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物体 越大,被举得越 ,重力势能就越大。
5.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 而具的能。物体的 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6.机械能: 和 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能量的单位是:
7.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 的。
8.人造卫星饶地球转动时,从近地点转到远地点的过程中人造卫星的重力势能将 ,动能 ,速度 。(填变大、变小、不变)。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 水能 和 风能 。
12.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等阻力,那么机械能的总量 。
12.2比热 内能 热量(三上56----68)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 和 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 有关:物体的 越高,分子 越快,内能就 。
3.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 和 ,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 的。
4.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 。
5. 物体吸收 ,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 ;物体放出 ,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 。
6.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 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有 。
7.比热容(c ):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吸收(或放出)的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 。
8.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 、 、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状态一定,比热容就 。
9.水的比热容是:C= J/(kg0C),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0C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10.热量的计算:Q吸= =cm△t(Q吸是吸收 ,单位是 ;c 是物体 ,单位是: ;m是 ;t0 是 ;t 是 .
Q放= ,其中to-t=t指物质 的温度。
11.热值(q ): 某种燃料 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 。
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mq;(Q是 ,单位是 ;q是 ,单位是 。
13.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 能转化为 的机器。在压缩冲程中 能转化成 能。在做功冲程中 能转化为 能。
14.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 、 、 、 四个冲程组成,每个工作循环活塞上下运动 次,曲轴转动 ,对外做功 次。
15.在热机中,用来做 功的那部分能量跟 所获得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总 1。(大于、小于)
13.1 电路 电流 电压
1.电源:能提供 的装置。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内部不断的使正极聚集 ,负极聚集 。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 流向 。
2.电源是把 能转化为 能。如干电池是把 能转化为 能。发电机则由 能转化为 能。
3.用电器使用电能进行工作时,把 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4.电路是由 、 、 、 组成。
5.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 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 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 上的电路叫短路。
6.电路图:用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实物连接的图叫 。
7.串联:把用电器 连接起来,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8.并联:把用电器 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9.物理学中用 来表示电流的大小。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 ;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 毫安= 微安。在台灯、彩色电视机、半导体收音机、电风扇、冰箱、电熨斗几种家用电器中正常工作时电流最大的是 ,电流最小的是 。
10.测量电流的仪表是: ,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 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 接线柱入,从 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 ;在不知被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采用 的方法选择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 。
11.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 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 安。
12.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 的原因, 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13.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 ;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
1千伏= 伏= 毫伏= 微伏。
14.测量电压的仪表是: ,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 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 接线柱入,从 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 ;
15.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伏。
16.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 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 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 伏;④安全电压是: 伏;⑤工业电压 伏。
14.1 电阻 欧姆定律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 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 )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 ;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千欧(K)。
1兆欧= 千欧; 1千欧= 欧。
3.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当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 不同,电阻一般不同。(2)导体的 和 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 (3)导体的 和 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 (4)导体的电阻还和 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 越高,电阻越 。
4.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 、 、 和 。(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 )
5. 的物体叫导体。 的物体叫绝缘体。橡胶,石墨、陶瓷、人体,塑料,大地,纯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玻璃,空气、,油。其中是导体的有
6.导体和绝缘体是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常温下的玻璃是 ,而 状态的玻璃是 。
7.半导体:导电性能 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体。
8.超导体:当温度降到很低时,某些物质的 会完全消失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物体叫 ,超导体 (有、没有)电阻。
9.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 来改变电阻的。
②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 来改变电路中的 。
③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2A表示的意义是:
④ 正确使用:A应 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 的地方。
(2)变阻箱:是能够表示出 的变阻器。
10.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 成正比,跟导体的 成反比。(当 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当 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 。
11.公式: ( ) 式中单位:IUR 。
13.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 同一个电阻, 不变,电阻与电流和电压 。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电阻 。通过的电流将 (填变大、不变、变小)(R=U/I)
②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 。(I=U/R)
③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 。(U=IR)
14.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③电阻: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
④分压作用:U1:U2 = ;
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 (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 (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
④分流作用: ;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
15.伏安法测电阻:(1)测量原理: 。(2)电路图: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是 。
④正确使用:A应 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 的地方。
(2)变阻箱:是能够表示出 的变阻器。
10.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 成正比,跟导体的 成反比。(当 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当 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 。
11.公式: ( ) 式中单位:IUR 。
13.欧姆定律的应用:
④ 同一个电阻, 不变,电阻与电流和电压 。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电阻 。通过的电流将 (填变大、不变、变小)(R=U/I)
⑤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 。(I=U/R)
⑥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 。(U=IR)
14.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③电阻: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
④分压作用:U1:U2 = ;
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 (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 (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
④分流作用: ;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
15.伏安法测电阻:(1)测量原理: 。(2)电路图: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是 。
篇2:苏教版初三物理核心知识点精讲
初中大家学习了很多物理知识,在课下要及时的进行巩固复习,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学习过的物理知识,下面为大家带来苏教版初三物理上册滑轮核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掌握物理知识有帮助。
(1)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动))/2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定义: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
2、特点: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3、动力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是: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移动距离的n倍,即s=nh。如下图所示。(n表示承担物重绳子的段数)
篇3:苏教版初三物理核心知识点精讲
第十八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要求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初中历史。
二、核能
(1)原子、原子核:原子由原子核(带正电)和电子(带负电)组成,原子核由中子(不带电)和质子(带正电)组成。
(2)核能: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时释放出的能量。
(3)核裂变:用中子轰击较重的原子核,使其裂变为较轻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
三、太阳能
面对能源的潜在危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世界各国积极开发利用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利用的一种方式,因其节能和环保的效果,受到广泛的重视。
四、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
1.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火→化石能源→电能→核能。
2.能源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等。
五、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能源家族
1、能源:凡是能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
2、分类:
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初三下学期物理第十八章知识点就到这儿了,体会每篇文章的不同,摘取自己想要的,友情提醒,理解最重要哦!
篇4:苏教版初三物理核心知识点精讲
初三上学期物理机械效率核心知识点主要是对本单元知识要点的梳理,方便大家的识记,这是一份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滑轮
1、竖直提升重物的典型例题
例1、在小型建筑工地,常用简易的起重设备竖直吊运建筑材料,其工作原理相当于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某次将总重G为4000N的砖块匀速吊运到高为10m的楼上,用时40s,卷扬机提供的拉力F为2500N。求在此过程中:(1)有用功;(2)拉力F的功和功率;(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难点突破: 所谓“有用功”,就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在利用定滑轮、动滑轮、或者滑轮组沿竖直方向提升重物时,我们的目的都是让重物升到我们所需的高度。所以有用功就应是滑轮钩克服物体重力向上拉物体的力和物体在此力作用下升高的高度的乘积。根据二力平衡知识,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我们(滑轮钩)克服物体重力向上拉物体的力应是一对平衡力。再根据功的定义,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所以,此时克服物体重力做的有用功就是“物重乘以重物上升高度”,即W有用=G物h物。而我们做的总功就应是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和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的乘积。即W总= F绳S绳。机械效率η=W有/W总=G物h物/F绳S绳。在动滑轮和滑轮组中,我们要注意S绳=nh物。
通过读题,我们可以知道:G物=4000N ,h物=10m,t=40s,F绳=2500N。另外,从图上我们还可知,动滑轮上有2段绳子,n=2。
正确解法:
(1)W有=G物h物=4000×10J=4×104J;
(2)W总=F绳S绳=F×2h物=2500×2×10J=5×104J,P=W/t=5×104J/40s=1.25×103W;
(3)η=W有/W总=4×104J/5×104J=80%。
2、水平拉动重物的典型例题
例2、小勇用右上图所示滑轮组拉着物体匀速前进了0.2m,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m。若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为9N,则他所做的功是多少?如果小勇对绳的拉力F=4N,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难点突破:在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或者滑轮组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重物时,物体在滑轮钩的水平拉力下匀速移动。我们的目的恰好也是让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所以我们做的有用功就滑轮钩的拉力和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L的乘积。因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滑轮钩的拉力和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即拉力与摩擦力相等。所以有做功可以这样计算:W有用=fL。特别强调此时的有用功不是W有=G物h物。总功就是作用在绳子上的拉力F和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的乘积。即W总=F绳S绳。所以机械效率η=W有/W总=fL/F绳S绳。
此题我们读题不难知道f=9N,h物=0.2m ,F绳=4N。另外从图知,动滑轮上有3段绳子,所以n=3;
正确解法:
(1)S绳=nh物=3×0.2m=0.6m
(2)W有=fL=9N×0.2m=1.8J
(3)η=W有/W总=fL/F绳S绳=1.8J/(4N×0.6m)=75%
二、斜面
例3、如图所示,斜面长S=10m,高h=4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将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由斜面底端A匀速推到顶端B。运动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100J的功。求:(1)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2)斜面的机械效率;(3)推力F的大小。
难点突破: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斜面也不例外。我们使用斜面推物体时,虽然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如图中S=10m﹥h=4m。不管我们使用斜面做了多少功,我们的目的只是把物体提到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地方。所以我们做的有用功实际上就是克服物体重力向上提的力和物体被提高高度的乘积,即W有用=G物h物。因物体和斜面之间有磨擦,我们在推物体过程中还要克服摩擦力做100J的功。这个功不是我们所想要的,因此我们叫它额外功。额外功等于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f与在斜面上移动的距离L的乘积,即W额外=fL。推力F和物体在斜面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就是总功了。即W总=F推S斜面长。有用功加上额外功等于总功,即W总=W有用+W额外。一般我们用L表示斜面的长,h表示斜面的高,f表示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G表示物重,F表示沿斜面向上推(拉)物体的力。则机械效率η=W有/W总=G物h物/FL= G物h物/( G物h物+FL)。
此题中,已知斜面的长L=10m,斜面的高h=4m,物重G=100N,W额外=100J。求W有用、斜面机械效率η、推力F。
正确解法:
(1)W有用=G物h物=100N×4m=400J ;
(2)W总=W有用+W额外=400J+100J=500J, η=W有/W总=400J/500J= 80%;
(3)F推=W总L斜面长=500J/10m=50N。
三、杠杆
例4.用一个杠杆来提升重物。已知动力臂是阻力臂的3倍,物体重600N,手向下压杠杆的动力是210N,物体被提升20cm。求:(l)手压杠杆下降的高度;(2)人做了多少总功;(3)人做了多少额外功;(4)杠杆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难点突破:根据动力臂是阻力臂的3倍,可知动力移动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3倍,即S=20cm×3=60cm=0.6m。我们的目的是把重物提升20cm,因此,和使用竖直滑轮、斜面提升重物一样,我们做的有作功应是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即W有用=G物h物。人做的总功等于手向下压杠杆的动力乘以动力移动的距离,即W总=FS。额外功等于总功减去有用功(W额外=W总﹣W有用),所以要先求有用功。杠杆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除以总功,即η=W有/W总=G物h物/(F动力S动力移动)。
通过读题,我们可以知道,S动力移动=0.6m,G物=600N,F动力=210N, h物=20cm.我们要求:手压杠杆下降的高度S动力移动、人做的总功W总、人做的额外功W额外、杠杆的机械效率η。
正确解法:
(1)物体上升高度h=20cm=0.2m,动力移动距离:S动力移动=3h=3×0.2m=0.6m;
(2)人做的总功:W总=FS=210N×0.6m=126J;
(3)W有用=G物h物=600N×0.2m=120J,W额=W总-W额=126J-120J=6J;
(4)η=W有/W总=120J/126J=95.2%。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三上学期物理机械效率核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