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难点解析

篇1:中考物理难点解析
物理主要涉及力学,从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到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都属于力学。最后的第十六章《热和能》还有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属于能量和能源,相比力学知识比较简单。因此 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通力学。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会学到许多重要概念:质量、密度、速度、力、弹力、重力、摩擦力、压强、浮力、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会学到许多仪器和机械:天平、量筒、压强计、密度计、气压计、杠杆、轮轴、斜面、滑轮、抽水机等;会结识并了解的科学家及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阿基米德、牛顿、伽利略、帕斯卡、焦耳、瓦特等。
难点一、密度的测量方法
第一个难点就是第十一章中密度的测量方法。这里主要难在分析误差的产生原因:例如,测盐水的密度怎样避免粘杯。还有一类题只有天平测牛奶的密度或只有天平测石块的密度。
例题:只有天平怎样测牛奶的密度,写出主要步骤并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结果
步骤:(1)测空杯的质量m1(2)杯中装满牛奶,测总质量m2(3)将牛奶倒出,擦干后在杯中装满水,测总质量m3
结果表达式:ρ=(m2 -m1)ρ水/(m3 -m1)
难点二、运动和力的关系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平衡力必须是一个物体同时受的,而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力。
例题:铅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与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与铅笔盒受到的重力
C.铅笔盒受的重力与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
D.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分析:平衡力必须是一个物体同时受到的。C项是一对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 A项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难点三、力和机械的难点是对摩擦力的分析
产生摩擦力需要三个条件,即接触面粗糙、物体间相互挤压、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例题:如图①所示。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如下表。由此可知,木块与水平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 )
A. 4.5牛 B. 3.2牛 C. 3.0牛 D. 2.1牛
分析:本题的考点是二力平衡,数据2中木块受力平衡,因此摩擦力等于3N,当拉力改变时物体速度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摩擦力与此无关,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难点四、压强浮力的难点在浮力
请同学们记得,这章很复杂的计算题不会的话问题不大,初中的物理知识不要求很繁难的运算,但浮力的题比较灵活。
例:如图②所示,将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和碗形,分别放入相同的甲、乙两杯水中,静止时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_____乙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_____杯中水面升高得多。
分析:因为无法比较排开液体的体积,这时灵活的应用浮沉规律比较好:以物重为桥梁,甲图浮力小于重力,乙图浮力等于重力,因此答案是(小于),(乙)。在此,孙老师特别提醒大家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尽快转变,一定可以顺利学好初三物理。
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过去大相径庭
跟前面所学过的一些物理现象比起来,力学知识在能力方面对同学们要求得更高了,除了继续不断地观察和实验,更关键的是敢于质疑以及认识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不断的分析概括,举几个例子:你认为是力使物体运动吗?同学们身边可能有很多现象都让你相信这句话是对的!例如推桌子,桌子就运动了;踢球,球就飞了等。历史上也有数千年的时间人们都不曾怀疑过,不过你知道吗,伽利略、牛顿这些科学家就经历了大量的实验以及推理否定了前面的说法,正确、完整结论的得出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努力。这个结论是什么?你有可能感觉不可思议!但这可是整个力学经典大厦的重要基石啊!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换句话说:不是力使物体运动,物体不受力也可能一直运动下去!有些不可思议吧?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就存在了一些错觉,例如:湿的衣服不断的甩,会将水分甩出去是受离心力吗?物体受力就一定运动吗?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物体只受地球引力就一定竖直向下运动吗?非常可能你现在的答案都是错的!所以加油学习,一定会有正确答案。相信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对客观世界的兴趣会在力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增。
学习经验:多观察生活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要重视基础,力虽然看不见很抽象,但力产生的效果却容易观察,许多事物就在我们眼前,多多观察思考,对掌握好基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汽车上、自行车上、生活用品中有非常多的力学知识,多发现问题多思考。例如:最近我非常喜欢观察一些园区和公园安装的脚踏式垃圾箱,结构很有趣!同时对你学通力学特有帮助。还有应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要在头脑中形成一张知识体系网。平时练习中,一些较难的运算是可以放弃的,不要为偶尔做不出很难、很怪的题沮丧,但一定要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要做到没有知识的遗漏。
2.注意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很多学生平时的单元考试成绩很不错,但一到最后的综合模拟考试成绩就不理想,非常可能是由于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各个知识点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在形成一张知识体系网的基础上要善于找到并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能力。举个例子:学完密度的知识和将来要学到的压强和浮力都是紧密联系的,液体压强和液体的密度密不可分,浮力更是和密度有关?学习时一定要联系起来。其实将几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也是近年 命题的一个热点。
3.关注科技以及一些与环境能源等相关的热点问题,注重一些身边现象,例如卫星发射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新材料的特性和相关知识等生活实际问题以及基本技能的练习,平时练习中更关注认真审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每部分的复习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总结。
4.重视实验探究题,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科学表述的能力。还要有一个整理、反思感悟和整理错题的时间,决不能似是而非!
篇2:中考物理难点解析
难点一、密度的测量方法
第一个难点就是第十一章中密度的测量方法。这里主要难在分析误差的产生原因:例如,测盐水的密度怎样避免粘杯。还有一类题只有天平测牛奶的密度或只有天平测石块的密度。
例题:只有天平怎样测牛奶的密度,写出主要步骤并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结果
步骤:(1)测空杯的质量m1(2)杯中装满牛奶,测总质量m2(3)将牛奶倒出,擦干后在杯中装满水,测总质量m3
结果表达式:ρ=(m2 -m1)ρ水/(m3 -m1)
难点二、运动和力的关系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平衡力必须是一个物体同时受的,而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力。
例题:铅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与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与铅笔盒受到的重力
C.铅笔盒受的重力与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
D.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分析:平衡力必须是一个物体同时受到的。C项是一对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 A项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难点三、力和机械的难点是对摩擦力的分析
产生摩擦力需要三个条件,即接触面粗糙、物体间相互挤压、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例题:如图①所示。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如下表。由此可知,木块与水平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 )
A. 4.5牛 B. 3.2牛 C. 3.0牛 D. 2.1牛
分析:本题的考点是二力平衡,数据2中木块受力平衡,因此摩擦力等于3N,当拉力改变时物体速度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摩擦力与此无关,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篇3:中考物理难点解析
中考物理复习难点:平均速度的概念
(1)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相对应。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不指明对应的过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Δt内发生的位移方向相同,与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
(4)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大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推导:
中间时刻Vp,中间位移Vs
Vp=Vo+at}
Vt=Vp+at}Vp=Vo+Vt/2=平均速度
Vs2—Vo2=2a_s=X}
Vt2—Vs2=2a_S=X}Vs2—Vo2=Vt2—Vs2
2Vs2=Vt2+Vo2
∴Vs=√[Vt2+Vo2]/2
又∵中间位置的速度是算术平均,中间时刻的速度是平方平均,由均值不等式可知
∴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都要大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篇4:中考物理难点解析
电能
电功
定义: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功的符号是W
单位:焦耳(焦,J)。电功的常用单位是度,即千瓦时(kW·h)。1kW·h=3.6×106J
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公式:
公式中的物理量:
W——电能——焦耳(J)
U——电压——伏特(V)
I——电流——安培(A)
t——时间——秒(s)
R——电阻——欧姆(Ω)
Q——电荷量——库伦(C)
P——功率——瓦特(W)
电能表
测量电功的仪表是电能表(也叫电度表)。下图是一种电能表的表盘。
表盘上的数字表示已经消耗的电能,单位是千瓦时,计数器的最后一位是小数,即1234.5 kW·h。
用电能表月底的读数减去月初的读数,就表示这个月所消耗的电能。
“220 V”表示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压是220V,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10(20 A)”表示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 A。
“50 Hz”表示这个电能表在50 Hz的交流电中使用;
“600 revs/kW·h”表示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表盘转过600转。
根据转盘转数计算电能或根据电能计算转盘转数时,可以列比例式:
串并联电路电功特点
①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所做的总功等于各用电器电功之和;
②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电功与其电阻成正比,即W1/W2=R1/R2;
③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电功与其电阻成反比,即W1/W2=R2/R1(各支路通电时间都相同)。
电功率
电功率
定义:电流在1秒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
意义: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符号:P
单位:瓦特(瓦,W),常用单位为千瓦(kW),1kW=103W
电功率的定义式:P=W/t W=Pt t=W/P
第一种单位:
P——电功率——瓦特(W);
W——电功——焦耳(J);
t——通电时间——秒(s)。
第二种单位:
P——电功率——千瓦(kW);
W——电功——千瓦时(kW·h);
t——通电时间——小时(h)。
电功率的计算式:
P——电功率——瓦特(W);
U——电压——伏特(V);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串并联电路电功率特点
④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总功率等于各用电器电功率之和;
⑤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电功率与其电阻成正比,即P1/P2=R1/R2
⑥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电功率与其电阻成反比,即P1/P2=R2/R1。
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
额定电流: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叫额定电流。
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三种情况:
①U实
②U实>U额 P实>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有可能烧坏。(如果是灯泡,则表现为灯光极亮、刺眼、发白或迅速烧断灯丝);
③U实=U额 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电灯泡上的“PZ220 25”表示额定电压是220V,额定功率是25W。
灯泡的亮度是由其所消耗的实际电功率决定的,与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无关。
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灯丝越粗,功率越大。
将这两个灯泡串联,额定功率大的,实际功率小;将这两个灯泡并联,额定功率大的,实际功率大。
串并联电路P实与R大小的关系
实验原理:P=UI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
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实物。
②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P=UI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③调节滑动变阻断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约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P=UI计算出小灯泡此时的实际功率。
④调节滑动变阻断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小于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P=UI计算出小灯泡此时的实际功率。
注意事项:
①接通电源前应将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
②连好电路后要通过试触的方法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③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保护电路;
④不需要计算电功率的平均值。
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电能转化为内能),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
Q——热量——焦耳(J);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t——通电时间——秒(s);
P——电功率——瓦特(W);
U——电压——伏特(V)。
有关焦耳定律的注意事项:
对于纯电阻电路,电流做功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Q=W),这时以下公式均成立Q=UIt Q=(U2/R)t(2为平方) Q=Pt;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电能除了转化为内能,还要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求Q时只能用Q=I2Rt
利用电热的例子:热水器、电饭锅、电熨斗、电热孵化器等。
防止电热的例子:电视机外壳的散热窗;计算机内的散热风扇、电动机外壳的散热片等。
串并联电路电功特点
①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产生的总热量等于部分电热之和;
②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热量与其电阻成正比,即Q1/Q2=R1/R2;
③并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热量与其电阻成反比,即Q1/Q2=R2/R1(各支路通电时间都相同)。
篇5:中考物理难点解析
1.为什么电流表不能直接跟电源连接,就算没有用电器电流的大小不是一样吗?
答:由于电流表的内部的电阻很小,若直接跟电源连接,电路中就会有很大的电流,从而烧坏电流表;串联上用电器以后,由于用电器的电阻较大,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就会大降低,就不会出现电流的太大所造成的后果
2.我看不见电流的里面,怎么知道电流的流向?
答:我们虽然看不见里面,但电流的方向是可以判断的,方法是:若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则说明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接线柱流向负接线柱;若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则说明电流表中的电流方向是从负接线柱流向正接线柱
3.导线上有没有电压?
答:电路中的确是处处都有电压,但对于一段导线来说它的电阻的很小,根据欧姆定律,在相同的电流下,导线两端的电压就非常地小,我们所使用的精度不很高的电压表当然就量不出电压了(这对我们来研究一般的问题来说,量不出导线两端的很小的电压就已经不妨碍我们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了,所以在初中我们一般不去考虑导线两端的电压);只有在要求极高的地方我们才用非常精密的仪表去测量,这时可以测出导线两端的很微弱的电压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去考虑它倒显得有点多虑了)
4.两个学生用电流表测量同一电路中的电流时,一位同学接入电路的是0-0.6A的量程并能正确读数,而另一位学生却按0-3A的量程读数,读的1.8A,那么实际测量的电流应该是()
A.1.8AB.0.18AC.0.36AD.0.9A
答:(1)一位同学接入电路的是0-0.6A的量程并能正确读数,说明电流表的实际示数不超过0.6A,而另外一位同学却按0-3A的量程读数,读的1.8A,它肯定是读错了
(2)不管按哪个量程,电流表都被分为相同的格数,只不过每格所代表的数值不等,但那个读错的同学肯定是接入的是小量程,却按大量程读数,0-3A的量程分度值为0.1A,所以按大量程1.8A是18个格,而0-0.6A的量程分度值为0.02A,所以相同的18格的实际值为0.02A*18=0.36A
5.如何正确理解欧姆律?
答:
(1)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其公式是:I=U/R(I、U、R——三个量是属于同一部分电路中同一时刻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称为同一性.同时性,在使用这个公式时,必须要使公式中的三个量均指同一个元件或同一段电路的同一时刻的相应值)。
(2)对于欧姆定律的意义应当这样来理解:当电路中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电路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的电阻成反比
6.把小灯泡接入一个串联路时,随着串联小灯泡数量数目的增多,小灯泡为什么会越来越暗?
答:这是因为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随着串联的小灯泡越来越多,由于电路的总电压不变,就必然导致每只小灯泡两端分得的电压也越来越低,所以灯泡越来越暗
7.把阻值为2欧的电阻R1和阻值5欧为的电阻R2并联起来接在电源上电压之比为(1:1),电流值比是(5:2),电功率这比为(5:2);若串连起来接在电源上,通过R1和R2电阻的电流之比是(1:1)两端的电压之比是(2:5),电功率之比为(2:5),
辨析:这是因为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各支路中的电流与它们的电阻成反比,所以各支路的功率也与它们的电阻成反比.而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所以各元件的电功率也与它们的电阻成正比.
8.在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时,要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其目的是____保持电压示数不变_______。
辨析:在电路中接入电阻R1,把R1两端电压调到某一数值(比如3V);当我们把R1换成不同阻值的R2时电压表示数还是3V吗?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在这里,他们常常认为电压表示数仍是3V,因为仍然在相同的位置,那么这个判断的错误在哪里呢?
原来,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当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的阻值的比例发生变化时,滑动变阻器和定值电阻各自分得的电压的比例也必定发生改变,而电源电压是一定的,就导致了滑动变阻器和定值电阻各自分得的电压都发生了变化,要想保证接入R2后,它两端电压和接入R1时的数值相等,必须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得二者的阻值的比例不变,这样才会保证滑动变阻器和接入电阻所分得的电压的比例不变,才会使R2两端的电压与原来一致.
所以此题的答案是:在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时,要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其目的是(通过改变其自身的电阻,保持滑动变阻器和接入电阻的阻值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从而)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9.旋转收音机的音量调节旋钮的原理是什么?
辨析:“音量调节旋钮”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它的原理图大致如下:
10。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金属球带电,原因是:
A.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金属球上
B.玻璃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金属球上
C.金属球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D.金属球上的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分析:因为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只有电子,原子是中性的,因为电子的转移导致原子缺少(或多余)电子时,原子对外显示出带正电(或负电)的性质。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玻璃棒在和丝绸摩擦时丢失了一些电子,当它再和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金属球上的一部分电子就会去补充玻璃棒所缺的电子,从而使金属球缺少了电子而带正电,所以说"金属球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初学者最容易误认为“是正电荷运动到了玻璃棒上才使得它带是下电荷的的”,可事实上正电荷(本题中即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在本例中是不会运动的,而质量较小的电子却能自由运动,电子的运动导致金属球缺少电子,而缺少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是被科学家们早就证明了的。
11.高压输电为什么不符合欧姆定律?
分析:高压输电靠的是升压和降压变压器,变压器不是一个电阻元件,而欧姆定律研究的是一个纯电阻电路的电学规律的,所以这个地方不适用欧姆定律。
按照欧姆定律来解释: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电此可知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当电阻一定的时候),在这种解释里,有两个错误出现:
(1)电厂输出来的电压U不等于电线两端的电压u!如果要是这两个电压相等的话,岂不我们就没得电用了?电厂输出来的电全被电线给用掉了!
(2)从变压器的输出端来看,由于变压器不属于线性元件(你可以理解为它对电阻的阻碍作用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而欧姆定律中所说的“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有一个条件,就是当电阻一定的时候。所以此题只能根据P=UI来判断,在功率一定的情况下,电压升高则电流降低。.对于灯泡等这些线性元件来说,欧姆定律是正确的,故在电阻一定时,电压升高则电流随之增大.这两种情况应分别对待,不能混淆。
12.短路是怎么回事?
答: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小的这一支路电流大,电阻大的那一支路电流小,如果二者电阻相差很大,导致另一支路的电流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我们就说这条支路被短路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而短路时导线这一支路的电压必然为0(因为导线电阻为0,U=IR=0*R=0),可知被短路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也为0,所以无电流通过!
通俗地讲,短路就是一个捷径,在有两条电流的通路时,电流将选择电流小的那一路,就像我们在前进时遇到有两条路,一条路布满荆棘(好比是阻力大),一条路是光明大道(好比是阻力小),你会选择哪条路呢?
13.用伏安法测功率时,内接法与外接法有什么区别?
辨析:关于电表的接法我们要考虑电流表与电压表的内阻与测量的电器元件的电阻相比较,比较电表内阻是否影响测量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的问题。
首先要知道的是,内接法电流表测量的是电阻的实际电流,电压表测量的电压是电流表的电压+电阻的电压;外接法电压表测量的是电阻的实际电压,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电压表的电流+通过电阻的电阻的电流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测量的电阻只有1欧姆,那么电流表的内阻也差不多是0.5欧姆左右,那么这个时候电流表就不能够用内接,否则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原理电压表测出来的电压与电阻的实际电压相差差不多是一半,误差太大。
所以我们只能够用外接。当测量的电阻阻值小的时候我们为了保护电路不受损害,所允许通过的电流一般不会太大,所以加在两端的电压也不会很大,因此通过电压表的电流就几乎可以忽略。
那么如果我们测量的电阻是10000欧姆呢!那么我们就不能够用外接法了,因为普通电压表的内阻是8000欧姆左右,那么我们如果用外接法,那么电流表测量出来的电流中电压表的电流就影响到了我们测量的电阻的实际通过电流的大小。
所以只能用内接法。因为根据串联分压原理,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分配与电阻的大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测量的电阻与电流表的内阻相比较,电流表的内阻基本可以忽略。所以不影响测量的电压值。
14.关于电压表及电压的有关概念的辨析
(1)电压表也有被短路的时候,所谓短路是指用电器或各种仪表的两端被一条导线直接连接,当用电器被短路时,与它并联的电压表一定也同时被短路,这时电压表的示数为0.
(2)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会导致用电器不会工作,所以电压表不要串联接入电路;当电压表直接连在电源两极时它测出了电源两端的电压,它并没有对其他环节造成影响,所以直接接在电源两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3)所谓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一般是指用电器之间连接方式,即基本电路;但也可指各种电路元件(包括电压表等)的连接方式,如两只灯泡串联,说的就是基本电路的连接方式,而要用电压表测量其中一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就要与这只灯泡并联,这个并联指的就是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
(4)因为"处处相等"描述的是每一点或者说是每一个横截面,根据电流的定义,"每一个横截面"描述的应当是电流;对电压只能说"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因为电压描述的是电路两端所存在的"电势差"(你可能不理解电势差的概念,这不要紧,你可以利用水管两端的压力差来理解,这里也用到了"两端"这个词)
15.若干只灯泡串联后接在220V电路里,做节目彩灯用,由于某灯泡的灯丝烧断而使全部小灯泡熄灭,因为彩灯上染着颜料,致使无法辨别哪一只小灯泡内部断路。
(1)现在给你一只电压表,如何查找故障?
(2)如果给你一只电流表,如何查找故障?
(3)如果只有一根导线,如何查找故障?
答:(1)闭合开关,将电压表分别并联在每只小灯泡的两端,如果在与某只小灯泡并联时电压表无示数,则说明这只被并联的小灯泡是正常的;若有示数,则表明被并联的那只小灯泡的灯丝断了。
(2)方法同上。若电流表无示数,则该灯泡正常;若有示数,并且导致其他灯泡亮了,则说明被并联的那只小灯泡灯丝断了。
(3)将导线两端分别接到灯泡两端。若没有反应,则该灯泡正常;若其余灯泡亮了,则说明被短接的这只灯泡的灯丝断了.
16.在串联电路中,如果只有电流表和电压表,那么这2表是否都有示数?
答:只有电压表会有示数,当两表串联时,可把电流表看作导线,这时电压表就是直接测量电源的电压,而电压表不会导电,所以电流表没示数
17.电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原理如下:开关闭合时,电磁铁就有了磁性,把簧片上的衔铁吸引过来,簧片下端的小锤在铃上打一下。
与此同时,因为衔铁与螺钉脱离接触,电路被断开,电磁铁失去磁性,不能吸引衔铁,在簧片作用下衔铁被弹回来,又与螺钉接触,电路又被接通,铃声又响。
电流就这样一通、一断,电铃就不停地响。这就是电铃的工作原理。
18.电磁炉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电磁炉是采用电磁感应涡流加热原理,它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当磁场内之磁力通过含铁质锅底部时,即会产生无数之小涡流,使锅体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然后再加热于锅内食物。
电磁炉工作时产生的电磁波,完全被线圈底部的屏蔽层和顶板上的含铁质锅所吸收,不会泄漏,对人体健康绝对无危害。
19.家庭电路中,在用测电笔检测零线时氖管发光是怎么回事?
答:当零线断开时,它与真正的零线已脱离,断点之后的所谓的零线事实上通过用电器与火线相连通,这样就造成了断点之后的零线已变成了火线,所以就出现"用测电笔检测零线时氖管发光"的现象
20.怎样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
答:把两个表针接在要测量电阻的两端,但电阻两端不能加电压(因为电阻表内置电池,外电压会烧坏内电池),选好量程,就可以测出来两个表针之间所接元件的电阻了.
篇6:中考物理难点解析
在中学物理中,力学与电学是中考和高考的重点,而力学中的摩擦力是基础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很多初中生乃至高中生的最为易错点和头疼的物理问题之一。
其实,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和诀窍,对于摩擦力,只要掌握摩擦力的三个方面知识,就能突破这一问题: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区分好“运动”与“相对运动”这两个看似相似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运动”永远是“对地发生运动”!“相对运动”是“对与之接触的物体发生运动”。
所以,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其中一个可能是静止的!
一、区分两种摩擦力:
摩擦力分为三种——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对于滚动摩擦力,平时考察很少而且很简单。所以我们遇到此类问题主要是如何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这两种!
从物理专业术语来讲:关键在于对物体间“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则二者之间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有相对运动趋势,则二者之间是静摩擦力。
从生活应用术语来讲:只要发生“打滑”的就是滑动摩擦力。有“打滑的趋势”就是静摩擦力。
深刻理解并牢固记忆以下两句话:
“运动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不一定受静摩擦力!”
即:“运动的物体可能受到静摩擦力,静止的物体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另外:“摩擦力既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
生活举例:
擦黑板:黑板擦与黑板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黑板是静止的物体,却受到滑动摩擦力。此摩擦力对于黑板擦是阻力。
拖把拖地:拖把与地面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地面是静止的物体,却受到滑动摩擦力。此摩擦力对于拖把是阻力。
溜冰:溜冰鞋与地面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地面是静止的物体,却受到滑动摩擦力。此摩擦力对于溜冰鞋是阻力。
走路:脚相对于地面没有打滑,所以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此静摩擦力是作为人前进的动力!
爬杆:攥紧杆爬动时,每一只手用力攥紧时,手与杆之间没有打滑,受到向上的静摩擦力,此静摩擦力是作为人往上爬的动力。
各种车前进时:前轮和后轮都没有打滑,所以受静摩擦力。(中学不研究复杂情况)
传送带问题中的摩擦力最复杂:如果打滑,则是滑动摩擦力,否则静摩擦力。
二、判断摩擦力方向:
从定义角度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从受力分析角度判断:若物体受力平衡并且没有发生相对运动,则静摩擦力方向与外力方向相反。
若发生了相对运动,不管受力情况如何,滑动摩擦力都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生活举例:
走路:脚蹬地,有向后运动趋势,所以受到向前的静摩擦力。作为人前进的动力。
自行车用脚蹬时:前轮和后轮都没有打滑,所以受静摩擦力。但是由于后轮是主动轮,与地面接触的那一点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所以受到向前的静摩擦力,是车前进的动力。前轮是从动轮,受到向后的静摩擦力,是车前进的阻力。
自行车只用手推动时:可以把轮子想象成方轮,当然此时依然受到的是静摩擦力,不过两个轮子所受阻力方向可以一下判断出来都向后!
传送带往高处运送物体:物体受到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计算摩擦力大小:
静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原理,静摩擦力等于与之平衡的另外一个力。比如用手推动桌子,桌子不动,则静摩擦力等于推力。静摩擦力会随着推力而变化,但永远等大反向!
滑动摩擦力:初中只需要记住两个决定因素:正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若这二因素不变,则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高中则根据公式来求,若受力平衡,也可以根据平衡力来求。
最后一定要记住:遇到摩擦力,我们先要区分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是静摩擦力,通过二力平衡来解决。如果是滑动摩擦力,则只取决于正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要这二者不变,则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