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历史高效学习策略

中考历史高效学习策略

篇1:中考历史高效学习策略

  1。务必通览一遍历史课本,要具备基本的历史常识,为初三阶段历史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 熟练掌握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形成比较明确的时空定位。

  3。 浏览阅读一些史学界研究热点、考古新发现、历史古迹图片、中外历史趣闻等,增强对历史的了解,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4。 上网搜索和学习初中历史学习特点与方法。

  5。 与一些高中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初中历史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经验,做好准备。

  6。 体会专题学习的优点与弊端,简单熟悉一下教材,为初三的学习做好思想和知识上的双重准备!

 

 

篇2:中考历史高效学习策略

  中考历史高效学习策略浅谈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觉得进入初中以后,和小学相比,最明显的就是学习科目增多,课业负担加重了,随之学习压力接踵而来,往往家长和学生就把学习重心集中在了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科目上,而对于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视为副科,因而缺乏重视程度,觉得学习跟得上就行了,没必要太下功夫,但是等到考试的时候,尤其是中考时才发现,只有科目均衡的学生才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学生的成绩才会脱颖而出。

  其实学科设置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我们需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的人才,数理化偏重于学生智力的发育,而政史地等科目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智商和情商两者都很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学习初中历史,如何学好初中历史。

  首先是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多学生一看到繁琐的朝代、时间、地点、人名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头就开始大了,觉得这么多,我怎么记得住呀,我怎么能把历史学科学好呢?

  这就要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我能学好历史的信心,信心从哪里来?信心是从你在课前预习、课中听讲和课后作业中来,也可以从你的家庭的熏陶、父母的日常习惯和平时自己喜欢的影视剧、书籍中来。有决胜信心的学生和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成功的几率差别会很大的,例如中国古代史的秦国东进灭六国的顺序,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作战策略,先灭韩国和赵国,再灭魏国和楚国,最后灭掉的是燕国和齐国。让学生记忆可以采用一句表现俗语的话:韩赵,胃(魏)储(楚)咽(燕)齐。意思就是韩赵这个人胃口好,能吞咽下齐国,同时如果自己再能简单的画图,标注上各诸侯国的位置,这比简单的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学生记住后自信心就会迅速的提升的。

  很多时候,历史老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树立学习历史自信心的学习方法,比如《鸦片战争》的归类: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一是一场侵略战争(中英),二是两大原因(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三是一批爱国官兵(如三元里人民、林则徐、关天培等),四是《南京条约》四大内容:割地、赔款、开口岸和关税商定,五是鸦片战争影响的五个方面: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客观进步性。

  其次是坚持恒心,认真学习

  初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不是兴趣来了我拼命努力,兴趣退了我缓步不前,而应该是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打气,鼓励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哪怕面对困难,也要迎难而上。

  初中历史难,难就难在历史事件过多,需要记住历史事件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关键点、意义、作用、背景等。三年时间需要记住六本历史课本,从夏、商到21世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不仅有中国历史,还有世界史。如此多的内容该怎么记忆和理解并掌握呢?

 

篇3:中考历史高效学习策略

中考历史学习复习方法三轮思路

第一轮:巩固知识,夯实基础,系统复习。

1、紧扣课程标准、深研中考说明:

进入备考阶段,学习内容和要求、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所要达到的能力,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历史事件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历史教材的编撰也是有其经纬逻辑的。要紧扣课程标准,把握历史复习导向;深研中考说明。要分析教材框架、理清历史事件脉络,通过对书本中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的学习和分析,看清教材中每一章每一节编撰的用意。

2、重视标题,按章逐节。

历史学科讲究系统性和连贯性,要学会把课本中的知识纵向排列、横向比较、甚至逆向推导。这样能够比较容易地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找准该历史事件的位置作用、影响大小,从而有利于我们记忆和理解。

3、认真阅读,留心细节。

课文中的遣词造句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我们要尊重历史,用与书本中相同尺度的语言来讲述历史事实,切忌随意发挥,画蛇添足。要想取得好成绩,还要注意课本中页脚注释、补充段落和照片下面的小字所述内容。要做到这一点,细是基础,懂是关键,活是技能,从而达到用的目的。

第二轮:整合知识,提升能力,专题复习。

这一阶段的复习要注意结合不能仅停留在基本问题上兜圈子,应深刻理解习题的实质,挖掘可变的因素,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并对其赋予新意的探索,通过变式提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增强解题能力。复习中,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比较不同时期的 或同一时期知识点的方法。

第三轮:综合知识,联系现实,考前模拟。

复习时,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搞好热点专题复习。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人类自身发展并形成综合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做近几年的中考历史真题,同时配以模拟试题进行考前演练。考前模拟要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精评,要限时、限量务必有效果出成绩。

篇4:中考历史高效学习策略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复习,取得理想的成绩,是我们本学期工作的核心。下面是结合学生情况及历史复习工作,我们制定的复习计划。

一、分析学情,研究考情,把握方向:

1、本届初 共4个教学班,学生整体情况良好,但学习主动性不高,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3、阅读历年 题,明确考试方向。

二、复习拟定分为三轮:

第一轮:梳理教材,掌握基础知识。

要求:以课本为纲,辅以复习材料,按照“单元——课题——框题——目题”的顺序,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

措施:(1)做好思想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强调本次考试的重要性,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营造学习的氛围。 (2)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上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3)加强落实,在检测和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留知识疑点,对知识的把握达到“准、全、牢、熟”。 (4)表扬先进,对学习懒惰和落后者常抓不懈。

第二轮:抓重点、难点,搞专题,提能力。

要求: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本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打破教材体系,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培养能力,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由点到线、到面,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

在专题复习时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问题现实化”),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措施:(1)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通过列表、编写提纲等多种形式再次巩固。

(2)注重扶优补差,设法缩小差距。 对“学困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层、个别补漏。

(3)充分利用手边资料加以练习。

(4)每月进行全级统一的“月考”,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公榜表扬,重视宣传工作。

第三轮:强化训练,查漏补缺,做好考前辅导。

练习各种题型,加强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选典型题练习。从考前心理、答题技巧上加以指导。

篇5:中考历史高效学习策略

  历史正确理解“开卷考”

  考纲动向

  今年历史中考仍采用开卷笔试形式,命题的难度不会太大。的试题将在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科能力的考查,更好地体现对三维目标的考查。

  在考试题型方面增加了辨析题(占5分),这是今年考试说明变化中最关键的一点,也是今年中考的难点所在。

  复习策略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知识深化,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第三阶段是能力的培养训练。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中,要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我们可以根据《考试说明》将课本知识综合为诸多专题,有利于历史知识古今联系和中外联系,有利于总揽全局,又能以小主题为中心进行重点突破。

  专家建议

  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想在短暂的60分钟内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一定要正确理解“开卷”考试。

  各省市都以大量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且很多题目都是以新闻题材为切入点。建议大家关注去年中考结束以来的时政新闻。

 

篇6:中考历史高效学习策略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

1927:领导南昌起义;

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

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的时代特征?(4分)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

①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

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

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

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③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④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⑤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

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附:细化历史公式全套: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学习效率的提升:中考备考策略与学习安排

中考备考策略与学习安排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提高学习效率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全神贯注地学习,坚持体育锻炼,积极主动的态度,保持良好的同学关系和有条理的学习环境。这些策略有助于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5-06-05

大家都在看

最新文章

奥数分级教育心得

小学奥数分级教育的心得。文章强调了一年级培养兴趣,二年级拓展思路,三年级把握机会,四年级和五年级积累技巧的重要性。建议家长和教师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实施分级教学,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2025-07-22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