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篇1: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压强知识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g/cm3 2.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篇2: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压强

  1.影响压强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受力面积大小。

  计算公式:p=F/S。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计算:p=ρgh,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4.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为760mmHg,即1.013×105Pa。

  5.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6.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飞机、汽车尾翼原理)。

 

篇3: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压强知识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力

  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同一液体

  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篇4: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36.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压力大小 (2)受力面积大小

  37.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 / S

  38.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9.液体压强的计算:P=ρgh

  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40.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为760mmHg,即1.013×105Pa 。

  41.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4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篇5: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

  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

  ⑴ 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就知道了建立理想模型法,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篇6: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沸点与压强:

  1、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九、体积与压强:

  1、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2、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练习:☆阅读教材166页全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编者对“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研究”采用了哪四个步骤探索。(A分析归纳、B提出假设、C提出问题、D理论推导、E实验研究、F得出结论)CEAF

  2、该实验如果对沸腾中继续加热的水,增加气压,会看到:水停止沸腾。这说明:气压增大时水的沸点升高。该实验没有这样做原因是:这样操作容易发生瓶爆炸或瓶塞崩出的危险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篇7: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压强浮力知识总结

1、知道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一道单选)

考实验题时,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说法

2、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连通器会简单填空即可

5、知道常见的大气压现象

6、托里拆利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可能考选择

7、大气压和海拔的关系: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8、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可能考简答或填空

9、能解释为什么铁块在水里会下沉,而铁船却会漂浮,注意简答题

10、注意称重法和排液法的结合

11、阿基米德原理,会进行计算

12、知道浮沉条件与浮力重力的关系;浮沉条件与液体密度,物体密度的关系,并能解决相关问题,作出判断

13、轮船、潜水艇、汽艇的浮沉相关知识要了解,还有密度计

注意与浮沉条件和密度的结合

篇8: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篇9: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一、压强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1)有的和重力有关;如:水平面:F=G;(2)有的和重力无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公式:

,式中p单位是:Pa,压力F单位是:N;受力面积S单位是:m2。

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增大;;(2)F不变,S减小;(3)同时把F增大,S减小。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液体压强计算:

,(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据液体压强公式: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原理: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下水管道。

三、大气压强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

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1、托里拆利实验(最先测出):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2、课堂实验:用吸盘测大气压:(原理:二力平衡大气压

)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金属盒)气压计。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Pa。

大气压的变化:和高度、天气等有关;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气温降低3.2℃。

(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在1标准大气压下,能支持水柱的高度约10m高。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

篇10: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一、认识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公式:p=F/S,式中p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帕=1牛/平方米;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平方米。

 

  4.压强公式p=F/S是压强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即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计算都可以应用此公式。

 

  5.增大压强方法:

 

  (1)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2)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

 

  (3)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1)由于液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对支撑它的容器底部产生压力和压强;

 

  (2)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流动,对限制它流动的容器侧壁产生压力和压强;

 

  (3)液体内部各相邻部分之间互相挤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3.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立方米;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4.对液体压强公式p=ρgh的理解:液体内部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跟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以及容器的形状、底面积等无关。

 

  5.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连通器中的同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6.连通器的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船闸等。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3.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5.托里拆利实验注意事项:

 

  (1)托里拆利管中要充满水银,不能留有气泡;

 

  (2)在做实验时要将玻璃管竖直放置;

 

  (3)测量高度时要测水银面到玻璃管中液面的垂直高度;

 

  (4)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只随外界大气压强的变化而变化,与管的粗细、倾斜角度、管的长度及玻璃管提起还是压下无关。

 

  6.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7.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QQ截图0321095124.jpg帕=10.34米水柱。

 

  8.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2.生活中跟流体压强相关的现象:

 

  (1)窗外有风吹过,窗帘向外飘;

 

  (2)汽车开过后,路面上方尘土飞扬;

 

  (3)踢足球时的“香蕉球”。

篇11: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例2 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把书包带做得扁而宽,是为了减小书包对人体的压强

  B.滑雪板一般都有较大的面积,是为了增大压力

  C.菜刀钝了磨一磨,是为了减小对被切物的压强

  D.在铁轨下铺设枕木,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力

  方法点拨:一般题目中出现“细”“尖”“锋利”“薄”等字眼是增大压强的方法,且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出现“多”“宽”“大”等字眼则是减小压强的方法。

 

篇12:中考物理压强重点知识点解析

  1、由图1、图2可以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有流动性。(因此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液体不会产生压强)

  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

  答: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通过观察什么开知道液体压强大小的?

  答: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高度差也大说明液体产生的压强也大”

  4、实验前的两个操作:

  (1)先检查U型管左右两边的液面是否相平。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型管中液面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明显,则气密性良好)

  5、实验时发现U型管内高度差没变化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

  答:气密性不好,拆下来重新安装。

  6、使用的U型管是不是连通器?

  答:不是

  7、此实验U型管内液体为什么要染成红色?

  答:使实验效果明显,便于观察。

  8、比较甲乙实验结论是:液体密度一定时,深度越深,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比较乙丙实验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9、如图甲乙,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

  答:相等,因为两侧产生的压强相等,液体密度相等,所以深度也相等。

  10、如图丙,左侧金属盒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

  答: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两边压强相等,所以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

  11、测量出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能否算出金属盒在左侧液体中的压强?

  答:能,因为两侧压强相等。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中考物理:压强与压力关键知识点解析

中考物理中关于压强与压力的关键知识点。首先介绍了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接着阐述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并介绍了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最后,文章讨论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证明实验、测定方法以及大气压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点。

2025-02-14

大家都在看

热门文章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文章提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却因人而异。一些同学可能学习效率不高,而另一些同学则能在保持良好学习成绩的同时,享受充分的娱乐时间。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文章介绍了几

2025-03-19

最新文章

期中考试感想:我的学习之旅与成长之迹

作者在期中考试后的感想和体验。作者认识到自己在考试中的不足,包括不细心读题、缺乏解题技巧和学习方法的问题。因此,作者决定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加强审题技巧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并制定了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来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通过这次考试,作者更加明确了自

2025-05-15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