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篇1:中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过氧化氢(H2O2,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是常有的消毒剂,在实验室里可用它来制取氧气:,下列关于过氧化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B.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由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审题与思路:由题给信息可知,过氧化氢是一种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的化合物,它的最小独立存在的粒子是分子,即它是由大量的过氧化氢分子构成。故A、B、C是错误的说法。
总结:紧扣题目的已知条件(或信息)直接推论或计算出答案,从而做出选择。真正做到平时总结,用时直接。
篇2:中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CuSO4、HCl、KClB.K2SO4、BaCl2、HCl
C.Na2SO4、KCl、Na2CO3D.FeCl3、KOH、NaCl
审题思路:此题根据筛选方法求解,思路较清楚,根据“无色”这一条可筛掉A。因为含有Cu2+的溶液是蓝色;根据“透明溶液”这一条件可筛掉B和D,因为B中的K2SO4和BaCl2反应生成白色的BaSO4沉淀,D中FeCl3和KOH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即只有C符合题意。
解答:选C
总结: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题目中给出的选项逐个进行甄别,可以做到去伪存真,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篇3:中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在等臂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铁球和铝球,这时杠杆平衡。将两球分别浸泡在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如图所示),直至两个烧杯中均没有气泡产生为止。两球的外形变化不大且无孔洞出现。下列推测中,正确是()
A.铁球一定是实心的
B.拿掉烧杯后,杠杆仍然平衡(金属球上附着的液体忽略不计,下同)
C.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向N移动
D.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向M移动
审题与思路:此题为跨学科综合性分析推断题。解答题,先根据题给条件(信息)运用物理有关①物体的密度与体积的关系,②杠杆原理等推算出铁球必为空气,因为铁的密度比铝大,既然两球同质量、同体积,且悬挂杠杆两端又平衡,则说明两球所受到的重力与浮力一样,故铁球必为空心球。继续根据题给信息,运用化学有关①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原理、②定量计算的巧妙应用推断出:消耗等质量的H2SO4需要的铁比铝多,从而进一步依据题给信息得知去掉烧杯之后,因铝球重支点必须向N端移动,故得出正确答案A、C。
解答:选A、C
总结:抓住题目中提供的前提设置和提出的问题,扣准题眼,运用规律,寻找突破口,对选项逐个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篇4:中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B.若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若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
D.若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审题与思路:本题可用淘汰法解答,解题步聚为:①审题:明确题目要知道怎样条件下的两种粒子才可能是同种元素;②淘汰:先根据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可不一定相同。可淘汰D,因为同种元素的两种粒子其核外电子总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均可不一定相同。同时知道C应为题中答案。同种元素的两种粒子,其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反过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种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果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种原子,那么,它们是同种元素,但由于粒子可能是离子、原子、分子等,故可淘汰B。同理可淘汰A,因为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的两种粒子,若一为原子,一为离子,那么它们一定不是同种元素。
解答:选C
总结: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和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直接淘汰不合理的选项;或通过分析,确定某一选项,进而采用对比取舍手段,根据这一确定(选项)否定其他选项。做到明辨是否,去假存真。
篇5:中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20 g 20%的NaOH溶液与20 g 20%的H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是( )
A.蓝色 B.紫色 C.红 D.无色
审题与思路:此题考察中和反应中反应物间量的关系及指示剂变色的情况,本题的解题关键是NaOH与H2SO4反应生成NaSO4和H2O,若NaOH有剩余,则溶液显碱性,滴入紫色蕊溶液显蓝色;若H2SO4有剩余,则溶液显酸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为中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仍为此色。此题有下列解法。
此题可用估算法。等质量的碱酸中和时,谁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溶液就显该性。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最后溶液显酸性;碱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最后溶液显碱性。因此有:
2NaOH + H2SO4 === Na2SO4+2H2O
80 98
因为80<98 所以溶液显碱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由以上三种解法可知:思路一样,但解法最为简单的是第三种方法——估算法,所以估算法的解题方法掌握了的话,可以节省解题的时间。加快解题的速度。
解答:选A 总结:计算型选择题与计算题的区别之一是,前者不必写出计算过程,因此可以根据特征数据进行估算,有时也可将题目的某些数据简化,进行近似计算。
篇6:中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两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30 g,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只生成氢气1 g,则这种混合物中的两种金避可能是( )
A.Mg和Al B.Zn和Fe C.Mg和Fe D.Al和Fe
审题与思路:由题意可知,题中提供的金属有四种,它们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初三化学同步练习题,中考化学知识点
2 无论是哪一个化学方程式,我们都可以使氢气前的化学计量数为1,使氢气下面对应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2”。这样我们不妨设金属混合物的化学式为R(在其化合物中显+2价),其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有:
R+2HCl === RCl2+H2↑
x 2
30 g 1 g
初三化学同步练习题,中考化学知识点
即得金属混合的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60。 由题目所提供的答案我们可以分析出答案为B,因为对于A来说Mg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Al的相对原子质量虽为27,但当氢气下的相应相对分子质量为2时,我们可以把Al的相对原子质量看成是18。而24和18相混合,所得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只能是大于18且小于24。
如此类推,B中Zn、Fe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65、56,则它们混合后所得的混合的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小于65且大于56的数。题中x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正好在这一数当中,故选B。
C中,Mg、Fe相混合后,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应为一个小于56且大于24的数;D中Al、Fe相混合,其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一个小于56且大于18的数。
注意:①要理解Al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为27,为什么这里说可以看作为18。②Al与酸(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很容易出错。
解答:选B
总结:抓住题目中所提供的物质的反应特征,抓住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实质,然后解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中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现有铜化氧化铜的混合的5.6 g,与过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后,得到固体物质为4.8克,则原混合的中铜单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10.2% B.20.4% C.28.6% D.40%
审题与思路与CO发生反应。由于是充分反应,所以生成物中没有CuO;得到的固体物质全部是Cu的质量,这4.8 g的Cu应是原混合的中混有的Cu的质量和生成的Cu的质量之和。此题的解法很多。
解:用差量法解题,设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为x g,则铜为(5.6-x)g有:
CO+CuO △ Cu+CO2 质量变化
80 64 80-64=16 xg
5.6g-4.8g=0.8g
铜的质量为:5.6g-4g=1.6g
其中差量16为CuO转变为Cu时的失氧量,也就是反应前后固体的质的质量差。
所以混合的中铜单质的质量分数为:(单质铜的质量/ 混合物的质量 ) 100%=(1.6g/5.6g) 100%=28.6%
故本题答案为C。
注意:本题的解法有多种,我们在解此题时应该用什么方法,可以由我们自己去确定。关键是要理解各方法的原理以及含义,明白解题过程,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清晰、明确。
总结:找准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抓住物质间的关纱来解题,能使我们很快地解出结果,而且计算过程简洁明了。
篇8:中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相同质量的下列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最多的是( )
A.镁 B.铝 C.锌 D.铁
审题与思路:本题如果抓了规律,则解题十分简洁。本题为已知等质量的不同金属,比较它们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的大小,解这类题目只需找出生成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的关系即可。不需逐一写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求解。
设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r,化合价为+a价。
2R+2aHCl===2RCla+aH2↑ 2r
2a m(金属) m(H2)
2r:2a=(金属):m(H2)
解得:m(H2)= a / r m(金属)
即:m(H2)= (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m(金属)
设本题中等质量的金属为1 g,所以有
A.m(H2)= (2 /24)×1g=1/12 g B.m(H2)= (3 / 27)×1g =1/9 g
C.m(H2)= (2/ 65 )×1g=1/25.5 g D.m(H2)= (2/ 56)×1g=1/28 g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总结:化学知识有许多规律,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解题;化学解题方法有许多特殊法,了解和掌握这些特殊之所在,并运有于解题,可以简化解题步骤,可以从繁中悟出简,从难中觅出易。
篇9:中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取一定质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Ba(OH)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生成的沉淀和所取的混合气体质量相等,则混合气体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A.1:1 B.1:2 C.28:44 D.181:209
审题与思路:题中涉及的反应有:CO2+Ba(OH)2 === BaCO3↓+H2O, 由题意知:m(CO)+m(CO2)=m(BaCO3),因B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7,不妨设生成的BaCO3的质量为197 g,则CO和CO2的总质量也为197g,然后利用有关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式即可求解。因为CO2+Ba(OH)2=BaCO3↓+H2O,由题给条件m(BaCO3)=(CO)+m(CO2),设生成BaCO3质量为197g,则原混合气体中CO2质量为44g,CO质量为:197 g—44 g=153 g。
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分子个数比为: 153/ 28 :44 /44 =153:28
则原混合气体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53+28): =181:209。
解答:选D
总结:本题为无数据计算题,既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又考查了分子、原子个数比的计算,综合性强,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反握物质(或元素)质量与分子(或原子)个数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无数据的计算题,我们要抓住变化的本质、透彻审题,把握题设中关键的要点,根据题给等量关系,巧妙选取有关纯净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作为特殊值,便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的化学题目知识综合性较强,知识的容量大。解答时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运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周密地分析,将多种方法应用于解题之中,以求出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