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练习精讲与解析

篇1:中考语文阅读练习精讲与解析
唯一不变的是炊烟。
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
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
天空是不会散的,大地也不会散,就像母亲,那么忠贞,那么坚韧,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
就是那一地的炊烟哟。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爬上草垛上的几片枯叶,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然后就走了。
只留下鸟鸣,只留下草垛,只留下房脊,只留下树梢。
还有母亲,还有一村的房子。就像我一样走了,走得缠绵悱恻,走得荡气回肠,走得脚底越来越虚,越来越浅。我知道,这是我和炊烟所无法把握的,因为我和炊烟都把根丢了。把根丢在了村庄。
其实,只要我摸着炊烟回去,我就会找到我的村庄,我的房子,还有那一地的鸟声,还有站在大门口,手搭凉棚,向远方遥望的白发苍苍的母亲。
我无法活得像浮萍一样潇洒,它可以连根都不要,但是我无法做到。
九岁那一年,母亲让我好好学习,她手指炊烟,她说人活着就要像这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那一年我就记住了炊烟,记住了头顶湛蓝的天空,记住了母亲的话,记住了炊烟的方向。于是,我就发奋读书,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我仍坚韧不拔地向前走,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地召唤着。
后来,我就考上了。后来,我就游走了,就像一缕炊烟一样,从村庄的上空,从母亲的眼神里,从我所钟爱的鸟声中,游走了。
从此,我在村庄的那一片天空的背影里,寂静地消失。
但草垛上的一片枯叶,自家院里的一块土坷垃,以及村旁近头的一棵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悄悄地扔一些东西过来。咔的一声,打得我生疼。解开上衫,我发现,打疼我的全是乡愁。
一缕缕飘得太远的炊烟,远过了母亲呼唤的声音,远过了村庄的温暖,远过了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
从村庄走出去,你就是在漂泊,你就注定是在漂泊了。走自己的路,却是在别人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话,却包围在陌生的方言中,除了被村庄捂热的心,你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融化,被异地的风,被异地的水。可是,我却无法学得像浮萍一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随意地在一处地方驻扎下来,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
所以,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
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哟。
(选自北方文艺出版社《生活对爱的奖赏》一书)
“赏析”
这是一篇远离家乡的游子抒发思乡之情的美文。借景抒情,是散文最常用的方法,而抓住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之间的内在相似性,则是借景抒情文章得以成功的关键。文中,作者借写炊烟而抒发思乡之情,就是巧妙地抓住了飘忽不定的炊烟与漂泊四方的游子之间飘这一相似性,以及炊烟的根在村庄、游子的根在故乡这一对故土共同的依恋之情。正是从这个角度,远离家乡、思念故土的作者才把自己比作走散的炊烟。在作者的心中,炊烟其实是游子思乡时一缕不散的怀念,同时又是故土与亲情的温暖象征。
“动动脑”
1.你认为本文在写法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2.文中,母亲手指炊烟向儿子诉说的一段,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文中两次提到浮萍,请根据文中的意思,简练概括浮萍的特性。
4.文章末尾一句,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霄尘)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情景结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人应该像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要坚韧不拔地向着梦想前行。
3.没有自己的家,没有自己的根,随波逐流,随意漂浮。
4.卒章显意,照应标题,总括全文,升华意境。
篇2:中考语文阅读练习精讲与解析
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
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通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花花世界。
一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趁母亲睡熟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她只留下这样一张纸条。
可惜这世界远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后,沦落风尘的女儿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故乡。妈!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叫着,又敲了敲门,却没有回答。
她轻轻一推,门却开了。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
进了门,她看到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床角,睡着了。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然后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
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地问: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啊,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来门就没锁过。
十年如一日,母亲等待着女儿归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到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了。
1、假如你是这位母亲,你的女儿不辞而别,却只留下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试结合情境,描写一段心理活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文写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有何特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提示:一定要写出当时母亲那种失望、悲伤、痛苦的心理,如果写母亲不愿意要这个女儿,此题不得分
2、写母亲锁门就是为了与来母亲不锁门对比,突出母爱。
3、质朴感人。
4、略。
篇3:中考语文阅读练习精讲与解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的梧桐下,总这样忱惜地说。
这侏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渐渐打在桐叶上的雨点,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把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了,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丽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哎!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折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生新的芽,叶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天,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着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衡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意聒?现在它的叶子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速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醉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的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鹿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杂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凉,它要僵恋,它愿意在花儿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吗?
1、这是一篇托物言志抒情散文,请概括其主要内容:
2、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4、凸的梧桐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本文描述了一株濒临枯死的凸的梧桐,即使在遭到风和雷雨的劈折、蚂蚁的啃蚀后,春天到来时,仍然萌新的芽。
2、作者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希望之情。
3、欲扬先抑、首尾呼应。并运用了侧面烘托和类比手法。
4、(略)
篇4:中考语文阅读练习精讲与解析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拉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骇,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B。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C。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这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D。本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15.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欣然”和“循规蹈矩”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欣然:
循规蹈矩:
16.文章第⑧段加点的“你”指代什么?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3分)
17.“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第⑨段主要写了“我”的哪些忧虑?(2分)
18.“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中“琼浆”“ 醍醐”在文中共同的意思是:(2分)
19.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答案:14.C
15.欣然:生动表现出孩子第一次独自上学时的新奇、喜悦心情。 循规蹈矩:体现出孩子听话及略显胆怯的心理。
16.学校。寄寓了一个母亲对学校对社会的殷切希望。
17.对获得什么样的知识的忧虑。
18.精华(智慧)
19.两种说法均可。同意的理由:孩子最终是要独立生活的,母亲不可能陪伴终身,因而将“母子关系”看做“借来的琴弦”是有道理的,它能够让孩子更早地学会生活。
不同意的理由:不应简单地将“母子关系”看成是“借来的琴弦”,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不能将孩子一推了之,母亲不应包办,但应随时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篇5:中考语文阅读练习精讲与解析
厉劲的北风篦子似地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
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
英听了,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去领。
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子。
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村长脸上透出难色,说,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
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料就往英身上套。
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
村长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
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
英的眼泪又下来了。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
得到这个文具盒,莫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
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会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几年以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同桌的叫丽,家就在市里。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
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
丽说,你真爱惜……
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你小时好哭不?
丽不答,脸却红了。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当时妈
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英和丽成了好朋友。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
英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
17.小说开头一段描写说明了什么?(3分)
18.面对三件捐物,娘为什么选择红毛衣?英为什么选择文具盒?(4分)
19.“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请解释“扎”在文中的意思,并说说“扎”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20.英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为什么?(3分)
21.英原先执意选择文具盒,最后她又“想要一件红毛衣”,你对此有何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7.(3分)说明英缺少御寒的衣服,生活十分贫困。(大意对即可)
18.(4分)娘选择红毛衣,因为它可以御寒,实用。英选择文具盒,是因为英要读书,向往现代文明。(每点2分。第一问能答“御寒”即可;第二问能答“要读书”即可。)
19.(4分)“扎”在文中的意思是“紧紧地盯住”(或“专注地看”)。“扎”字生动地表现了英对文具盒的喜爱,对读书的渴望。(解释2分,只解释为“盯”“看”等给1分;作用2分。意思相近或大意对即可。)
20.(3分)因为文具盒为英打开了一个她所向往的现代文明的学习天地,给了她无尽的慰藉。(大意对即可)
21.(6分)略。(开放性试题。回答此问题,首先要理解英“想要一件红毛衣”表现了姑娘爱美的天性,然后就此提出看法。对美的看法,不论是理解、赞赏,还是批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篇6:中考语文阅读练习精讲与解析
(1)这几年,我的心境与詹姆斯?拉斯特乐队的曲子很贴切。这成了生活中可以称为幸福的事情之一。我听了他的几十张唱片,聆听时怀着憧憬与犹疑,听过已在心里装下充实,像从森林里归来的孩子兜里揣满松果一样。
(2)人与音乐的契合,委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难事。作曲家与演奏家从来都是独裁者,按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生活与哲理。听者只能用声音——唯一的传导符号来体味它背后的无限丰富。当然,伟大的音乐家——让自己的作品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音乐家——也由此诞生。风烛残年的贝多芬,耳朵全聋了,仍执意指挥《第九交响曲》。这是令乐人们为难的事,又得配合。贝多芬眼盯着乐谱,手臂僵舞,他的耳朵里静悄悄的。乐人们小心地瞟他的手势,他们明知贝氏听不见,但生怕拉错一个音符。乐曲结束了,全场掌声潮起。穿着燕尾服的维也纳人起立鼓掌,眼里漾着热泪。他们尤为结尾《欢乐颂》这一为人类祈祷的乐思所感染。贝多芬却依旧木然。女高音卡洛琳?婉格只好以不大礼貌的方式,抓住他的衣袖,指一指观众席。风湿蹒跚的老贝慢慢转过身来,认真地睽视着观众少顷,尔后鞠躬致谢。
(3)还是回到詹姆斯?拉斯特。说到贝多芬,我会总有一种冲动,像说到苏格拉底这样的圣徒一样。我只想说,他们作品的伟大,像辘辘把的绳子一圈挨一圈致密绕在人格的圆木上。詹姆斯?拉斯特没有贝多芬那么伟大,至少现在还没有人这样说。他只是一个乐队的组织者和指挥家。他所做的是把所有好的音乐作品加以改编,从古典乐曲片段到流行电影插曲。在编配与气质上,使之具有独一无二的詹姆斯?拉斯特的风格。
(4)他是通俗乐队,但本质上却很古典,典雅悠然,富于沉思。在詹姆斯?拉斯特那里,无论是对往昔的回顾,对世事的前瞻,都与我的心性契合——那是一种漫不经心的中庸之美,没有令人眼湿的激情。譬如说描写爱情,其感人处如脚下激起的细碎浪花,瞬间变幻而消隐,耳畔更多的是潮音与涛声,却没有兜头的狂澜。
(5)在照片上,詹姆斯?拉斯特,这位德国不来梅的老头,灰白的金发很长,唇髭整齐,下颏的胡须剪得很好看,古铜色的脸膛上永远带着宁静明朗的笑。这个我心中默默信赖的人,他使我这个没有受过很好音乐教育的人,渐渐理解了许多西方古典乐曲,得以同大师进行儿童与巨人[微博]式的沟通。我感谢他。
(6)听老詹。在他的曲子里,我悟出典雅、开阔与不避俗亦为文章之道。在这些纷纷如落叶的乐声里,我寂寞地写着自己的文章。许多时候,环顾左右,也只有老詹的乐声相伴。
(7)还能说什么呢?南非诗人乔科写道:“我只能说——我等过你。”
(选自《掌心化雪》,有改动)
1.文章开篇说“这几年,我的心境与詹姆斯?拉斯特乐队的曲子很贴切”,从全文来看,这种“贴切”具体而言是针对什么来说的?(3分)
2.文章用了为数不少的文字表现贝多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3.文章的标题为“我等过你”,说说作者等来的东西是什么。(5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选取了贝多芬、詹姆斯?拉斯特、苏格拉底、乔科等典型材料,表现了伟大音乐作品能够感染人、启迪人、给人以无尽的美这一主题思想。
B。聆听詹姆斯?拉斯特,憧憬,源于对音乐梦境的渴望;犹疑,源于对音乐家“独裁”的敬畏,文章将普通爱乐者的微妙心理表现得真实、细腻。
C。贝多芬与詹姆斯?拉斯特相比,他们的音乐各具风采:前者在典雅、恢宏方面更胜一筹;后者在通俗、感人方面更具优势。文章运用对比如实地表现了它们的差异。
D。伟大的作品源于同样伟大的人格,无论是贝多芬、詹姆斯?拉斯特还是其他有成就的音乐家、艺术家,作者从它们的作品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
E。本文的语言朴素而有诗意,在描写方面也很出色,特别是老贝的演出、老詹的肖像等几处,虽不是眼前实景,但生动、形象,人物如在目前。
篇7:中考语文阅读练习精讲与解析
亲爱的读者,在这里我要向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男孩坎坷的经历。他的名字叫铎,是我结识的所有男孩中最不寻常的一个。
他出生在一个父母双残的家庭,生活的拮据是可想而知的。童年时,没有步履轻盈的母亲牵手陪伴,上学后,没有高大魁梧的父亲挡风遮雨。加上衣衫槛楼,饮食的寒酸,招致许多同学的嫌弃和嘲笑。六年的小学生活,记忆中留下的是便宜的本子。低廉的文具,和邻居大姐姐用过的旧课本。为了做习题,他要把人家写上的答案用橡皮擦去,如果是钢笔留下的字,他就把题抄在本子上,有时要抄到深夜。
他的母亲告诉我,他从没浪费过一张纸,一截铅笔和一小块橡皮。面对坏孩子的欺侮和鄙夷,他对自己说:吃穿比不了他们,但在学习上我要做个强者:小学毕业时,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了初中。
然而,父亲打更挣来的钱难以支付他的学习费用。于是,病弱的母亲走出了家门,走街串巷捡破烂。晚上,疲惫的母亲卧在床上呻吟,由于疼痛背弯得像一张弓,铎流着泪为母亲揉背。假日里,他便和母亲一起去捡破烂。沉重的东西他拿,装满的麻袋他扛。寒假过去后,走进了新的课堂,铎更加发奋学习。以后每逢节假日便和母亲到街上去捡破烂。
三年后,病痛的折磨和家庭的重担使铎的父母更加苍老、更加虚弱。但是,让他们欣慰的是铎考取了重点高中,而且分数比录取线高了13分。高中的三年里,铎依旧抽空和母亲去捡破烂,母亲说:人大[微博]了,和妈捡破烂会被人笑话的,学习又紧,以后别来了。铎却说:我不怕被人笑话,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的父母是残疾人,他们供得起儿子读书,是强人,我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自豪!
又是三年过去了,铎考入了首都的一所名牌大学。市里为他捐助学费,许多关心他的人为他准备了生活费。然而,这个懂事的男孩说:这钱将来我一定要还!进入大学后,铎走上了一条特殊的求学之路,白天上课,晚上做家教。他说:残疾人的孩子不等于懦弱,残疾人的孩子可以做强者!
这就是有关铎的故事。我不想多加描写,我只想祝愿这个不寻常的男孩,一路走好,早日实现他的理想。
1、注音并解释:拮据();懦弱()
2、本文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
3、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jie?ju?)缺少钱(nuo?ruo?)不坚强
2、残疾人的孩子可以做强者
3、(略)
篇8:中考语文阅读练习精讲与解析
(1)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2)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3)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4)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5)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6)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7)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没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8)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
(9)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 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10)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辘。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11)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12)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13)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14)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15)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16)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精华经典阅读》,作者秦文君,有改动)
19.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0.“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上下文简要描述一下(11)段画线句子中“犹豫”一词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2分)
22.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2分)
23.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第(10)段中“母亲没去上班”的原因。(2分)
24.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25.你的身边或许就有与“我”一样有“叛逆倾向”的青年,请你以朋友的身份给他(或她)写几句赠言,帮助他(或她)走出误区。(3分)(不得少于30字。如果写得精彩,奖励1分,本题最高可得4分)
参考答案:
19.选文记录了“我”在母亲的帮助下,改变了“叛逆倾向”,最后回到了温暖的家的经历。
20.(1)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
(2)向往毛姓女生的单身生活。(或向往自己做主的豪气)
(3)受母亲责怪后,静坐示威,饿了一顿。
21.不吃吧,自己正饥饿难忍;吃吧,又怕给家人留下笑柄。
22.“我”对“我们是一家人”这句话认识的变化。
23.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24.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25.有帮助作用2分,语言通顺、流畅1分,写得精彩奖励1分,此题最多可得4分。
篇9:中考语文阅读练习精讲与解析
潮汐是指海水有规律地作周期性涨落的一种现象,白天涨潮叫潮,晚上涨潮叫汐,合起来叫潮汐。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这一自然现象,并形象地称之为大海的呼吸。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除了根据潮汐涨落的规律趋利避害、发展生产、满足生活需要之外,还利用文字将所观察到的潮汐现象记录下来。这些记载散见于各种文学作品之中。当我们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既可以挖掘其中的艺术价值,还可以了解古人对潮汐的认识。
产生潮汐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即潮力。在农历一个月中,朔日( )或望日(十六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在同一个方向上,这时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叠加在一起,产生的引潮力最大,于是形成大潮,其他时间内,日、月、地三者不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小潮。月球是形成潮汐的最重要的因素,虽说月球比太阳小,但是离地球比较近,其引潮力是太阳的两倍多。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内在联系,他们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由于海水本身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加之受海底地形阻力的影响,大潮出现的时间常常在朔或望之后一二天,即农历 三或十七八这几天,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地理条件千差万别,所以不同地区的潮汐周期也不同。常见的有一个太阳日(或一地点月亮连续两次升起或落山的时间间隔,大约24.5小时)内完成两个周期或一个周期的,还有半个月;1个月、1年、8.甚至18.完成一个周期的。就我国而言,在大连、青岛、连云港以及厦门可以见到半日潮,在南海的北部湾可以见到全日潮,由于古时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北方,所以关于半日潮的文字记载比较多,比如早潮才罢晚潮来就是古人对半日潮的忠实记录。最令人叫绝的,是书写在山海关上的那幅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将潮水的涨落和浮云的生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玩味无穷。
潮汐是一种十分壮观的自然现象,当潮水从深海向岸边涌来时,移动的速度非常快。据测定,钱塘江潮的移动速度约为每小时24千米,即每秒钟6.7米。古人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读了这些诗句之后你可以想象: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潮水露出一线,可是你的手刚一指点,它就到了眼前,可见速度之快。当潮水涌到岸边时还会形成很高的潮头,例如我国的钱塘江潮由于受喇叭形河口以及江底水浅且有沙坎阻挡等因素的影响,前面的浪跑不快,后面的浪又赶上来了。如此后浪推前浪,一浪赶一浪,浪头一层一层地叠加在一起,潮头到达海宁时达到最高,形成一道道高3至10米的水墙,只见江中白浪滔滔、波涛汹涌,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翻滚的潮水还发出巨大的声响,据说在方圆26千米的范围内可以听到波涛翻滚的潮水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其景非常壮观,其势锐不可挡,真可谓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诗人李白也发出了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感叹。
潮汐如此壮观,堪称佳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我国的钱塘江潮,近几年来每到中秋节前后,慕名前来观潮的人每天数以十万计。钱塘江观潮由来已久,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赞颂江潮的诗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在这些美丽的诗篇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宋代文人潘闻写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中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番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词中的弄潮儿指的是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是本地的游泳高手,常常上百人一群,手持彩旗在惊涛骇浪之中腾身起舞,其场面之惊险是可想而知的,诗人在梦醒之后仍觉胆战心寒。
1、什么是潮汐?古人是怎样解读的?
2、潮汐是怎样产生的?
3、正确朗读文中对联(把音注出来,节奏划出来):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4、文章引用了很多古诗文来解读潮汐,请具体谈谈其作用。
参考答案:
1、是指海水有规律地合起来叫潮汐古人称之为大海的呼吸
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阳、月亮形成大潮,其它时间内形成小潮。而月球是形成的因素。
3、(略)
4、①说明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月球与潮汐的关系(春江潮水共潮生)②使语言极具文学性,使读者在认识自然现象的同时获得文学享受。
篇10:中考语文阅读练习精讲与解析
①我一直在寻求挫败。
②有人出发去“征山”,我却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亲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自我复归拉于零的一次冒险。
③记得故事中那个叫“独孤求败”的第一剑侠吗?终其一生,他遇不到一个对手,人间再没有可以挫阻自己高人,天地间再没有可匹敌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
④生来有一块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却发生在他掷玉的刹那。那时,他初遇黛玉,一见面,彼此惊为旧识,仿佛已相契了万年。他在惊愕中竟把那块玉胡乱砸在地上,那种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动人的,是真爱情最醇美的倾注。
⑤文学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陈师曾一遇见黄山谷,就烧掉自己的书稿,虚心去向黄山谷学习。一个人能碰见令自己心折首俯的人,并能一把火烧尽自己的旧作,应该算是和种极幸福的际遇。
⑥《新约》中的先知约翰,一见耶酥,便屈身降志。他对人们说:“我仅仅以水为你们施洗礼,他却以灵为你们施洗礼,我之于他,只能算是一声开道的吆喝声。”《红拂传》里的虬髯客一见李靖,便知天下大势已定,于是飘然远引。那使无数人为之倾倒的大唐盛世的李靖,我多么想见他一眼啊!清朝末年的孙中山也有如此风仪,使四方豪杰甘于俯首授命。生的悲剧原不在头断血流,而在于没有大英雄可以为之赴命,没有大理想供其追求。
⑦我一直在寻求挫败,人生天地间,还有什么比失败更快乐的事?站在千丘万壑的大峡谷前,感到自己渺小得像蝼蚁一样,还有什么时候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卑微下来,享受大化的赫赫天威?曾记得一个夏夜,卧在海滩上,看到满天繁星如雨阵如箭簇,一时几乎惊得昏了过去,感到一种投身在伟大之下的绝望,知道人类永远不能去逼近那百万光年之外的光体。不过,这份绝望使我一想起来就觉兴奋昂扬。试想,宇宙如果像一个窝囊废一样被我们征服了,日子会多么无趣啊!读圣贤书,其理亦然。读一些好书,仿佛看见洞照古今长夜的明灯,听见声彻人世的巨钟,心中自会涌出一份不期然的惊喜,知道我虽遇鲁,天下人间能人正多,这一番心悦诚服,使我几乎要大声宣告说:“多么好!人间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书!我连死的时候都可以安心了!因为有这样优秀的人,有这样美丽的思想。”此外,在印度见到特瑞沙,在非洲见到史怀哲,或是在美术馆看“八大山人”、石涛,在博物院看周鼎宋瓷,都会兴起一份“我永世不能追摹到这种境界”的激动。这种激动,这种虔诚的服输,是多么难忘的大喜悦啊。
⑧如果问我此生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那便是不断遇到更令我心折的人,不断探得更勾魂摄魄的美景,好让我能更彻底地败溃,从心底承认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1、③④段列举的一反一正两个例子,各说明什么道理?(4分)
2、填空。(3分)从第⑥段看,大英雄指___、___、___三人。
3、第⑦段画线句子中,“这份绝望”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兴奋昂扬”?(4分)
4、作者“寻求挫败”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5分)
5、本文标题是“我寻求挫败”,但③-⑥段列举了别人的例子,这是否有必要?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