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化学氧气的制法复习指导

中考化学氧气的制法复习指导

一、工业制氧——分离液态空气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化为液态,随后蒸发。液态氮的沸点低于液态氧,因此氮气会率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剩余的就是液态氧了。这个过程不仅技术含量高,而且效率颇佳,是现代工业制氧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实验室制氧方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需要从药品选择、反应原理、设备配置、气体收集方式、操作流程以及检验和验满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1. 药品选择:常用的制氧药品包括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和氯酸钾。

2. 反应原理

-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2H_2O_2 \xrightarrow{MnO_2} 2H_2O + O_2\]

-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2KMnO_4 \xrightarrow{\Delta} K_2MnO_4 + MnO_2 + O_2\]

-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2KClO_3 \xrightarrow{MnO_2} 2KCl + 3O_2\]

3. 实验装置

-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固态或液态)、生成物的状态(固态或气态)以及反应条件(加热或常温)。

-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水溶性(易溶或不易溶)和气体的密度(比空气重或轻)。

三、气体收集方法

- 排水集气法:适合于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此方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 向上排空气法:适合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操作时需将导管口伸至接近集气瓶底部,以排除瓶内的空气,确保气体干燥。同时,在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保持气体流动的稳定性。此方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需进行验满。

-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操作同样需将导管口伸至接近集气瓶底部,以排除瓶内的空气,确保气体干燥。同时,在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保持气体流动的稳定性。此方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需进行验满。

四、操作步骤

以实验室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采用排水法收集为例,可总结为“查”、“装”、“定”、“点”、“收”、“离”、“熄”七个步骤。

-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并用带有导管的单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 熄:最后熄灭酒精灯。

五、检验和验满方法

- 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的气体为氧气。

- 验满方法: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表明氧气已满。

- 注意事项:

1. 试管口应略微向下倾斜,以防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凝后倒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破裂。

2. 导管插入橡皮塞的深度适中,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气体流出。

3. 药品需均匀分布在试管底部,避免局部过热。

4. 铁夹应固定在距离试管口约三分之一的位置,以保证加热均匀。

5. 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先预热整个试管,再集中火力加热药品部位。

6. 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应充满水后倒置放入水槽中,导管仅需露出瓶口即可。

7. 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应直立放置,导管口靠近瓶底。

8. 收集气体时,应等到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开始收集,以避免收集到未完全反应的混合气体。

9. 停止反应时,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引起试管破裂。

10. 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立放置,瓶口覆盖一层玻璃片。

11. 在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在试管口放置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过程中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通过上述详细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指导:相对原子质量

中考化学知识点中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复习指导。文章介绍了国际上以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来确定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并解释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式和注意事项。文章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复习中考化学考点,以应对考试。

2025-08-20

大家都在看

热门文章

2019数学中考核心考点怎么样

数学中考的核心考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构成、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位置、函数的基本概念及性质、数据的统计量、特殊三角函数值、圆的基本性质以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文章详细讲解了每个考点的关键知识点和例题,为考生提供了全面的复习指南。

2025-07-14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