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详述

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详述

第二章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我国的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季风气候尤为显著。这一特点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章节将详细探讨我国南北气温差异、东西干湿差异以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 1.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南北温差。北方地区由于纬度较高,受冷空气影响较大,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地区则相对温暖,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冬季平均气温较高。这种温差的存在使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非常显著。

例如,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冬季平均气温可低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而华南地区的广州冬季平均气温却在10摄氏度以上。这种巨大的温差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农业生产和动植物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 2. 一月零度等温线与秦岭淮河一线

一月份是我国最冷的月份之一,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降至最低点。根据气象数据统计,我国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这条线不仅是温度带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冬季寒冷干燥,河流多有结冰现象;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冬季较为温暖湿润,河流很少结冰。

因此,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气候分区中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 3.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夏季是我国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尤其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地,夏季平均气温常超过30摄氏度。然而,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较低,成为夏季我国最凉爽的地方之一。此外,吐鲁番盆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成为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8摄氏度以上。

这种独特的气候现象为研究区域气候差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4. 活动积温和温度带划分

活动积温是指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总和,它反映了某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之一。根据活动积温的不同,我国被划分为五个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每个温度带内的气候条件不同,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也有所不同。

例如,寒温带适合种植耐寒作物如小麦、马铃薯等;而热带则适合种植热带水果如香蕉、芒果等。

# 5. 南北气温差异对农业和建筑的影响

南北气温差异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还体现在建筑风格上。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建筑物多采用厚墙、小窗的设计,以减少热量散失;而南方地区夏季炎热,建筑物则注重通风散热,多采用大窗、开放式设计。此外,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种类也不相同。例如,苹果树主要分布在暖温带,柑橘树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

这些差异反映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 1. 年降水量分布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地区由于靠近海洋,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这种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导致了我国东部湿润、西部干旱的气候格局。

# 2. 最多和最少降水量的地方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年降水量可达6000毫米以上,被誉为“雨极”。而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新疆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被称为“旱极”。这两个极端地点的对比充分体现了我国降水量分布的不均衡性。

# 3. 湿润程度与干湿地区划分

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比例,我国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湿润地区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丰富,植被茂密;干旱地区主要位于西北内陆,年降水量稀少,植被稀疏。

这种干湿差异不仅影响了自然景观,也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4. 分界线及其地理意义

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布,从大兴安岭经呼和浩特、兰州至拉萨。这条线是我国农牧交错带的重要分界线,两侧的农业类型和生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则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这条线不仅是干湿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重要分界线,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三、季风气候显著

# 1. 季风的概念及其影响

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的现象。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类型称为季风气候。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西北季风,天气寒冷干燥。季风气候对我国的降水、气温和农业生产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2.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

根据夏季风的影响范围,我国可以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和中部平原地带;非季风区则是指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主要位于西北内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分布。这条线以东为季风区,降水较多;以西为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 3. 降水集中期与季风的关系

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这是因为夏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形成了丰沛的降雨。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相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这种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

# 4.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的气候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等地,终年高温,年降水量丰富,四季分明。

- 亚热带季风气候: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的气候多样性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也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挑战。通过对气候特点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

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复习:地形和地势

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第二章的知识点,包括我国的地势特征、地形分类、各级阶梯的特点及分布、山脉走向以及常见的地质灾害等。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

2025-01-30

大家都在看

热门文章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文章提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却因人而异。一些同学可能学习效率不高,而另一些同学则能在保持良好学习成绩的同时,享受充分的娱乐时间。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文章介绍了几

2025-03-19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