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第四册期末考试题

识图作答(每空2分,共6分)
41. 下列两组图,分别反映了人体两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图 反映的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乙图 反映的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组成。这两道防线都是非特异性免疫。
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8分)
42. 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在研究牲口炭疽病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将供实验用的绵羊分为甲组和乙组。
- 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病原体注射,它们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
- 几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体,经过一段时间后,甲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绵羊全部死亡。
分析问题:
(1) 甲组绵羊在第二次注射后,没有死亡,是因为 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这种现象属于 特异性免疫。
(2) 这个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乙组。
(3) 如果再将山羊脑炎病毒(CAEV)注射到甲组绵羊的体内,甲组绵羊 不会 立即发病。因为甲组绵羊已经产生了针对炭疽病病原体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这些细胞和抗体可以识别并攻击CAEV,从而防止其感染。
详细解析
识图作答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构成,它们可以阻挡病原体侵入体内。当病原体接触到皮肤或黏膜时,会立即被阻挡在外,这是人体的天然屏障。
第二道防线:包括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吞噬细胞会吞噬并消灭这些病原体,同时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也会杀死病原体。这两道防线是非特异性的,也就是说,它们对多种不同的病原体都有效。
实验探究题
实验背景:巴斯德通过这个实验展示了免疫的概念和机制。他将绵羊分为两组,一组注射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病原体,另一组不注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第一组绵羊产生免疫反应,而第二组则作为对照组。
实验过程:在第一次注射后,甲组绵羊产生了针对炭疽病病原体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当再次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体时,这些记忆细胞和抗体立即启动免疫反应,消灭病原体,因此甲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绵羊没有产生免疫反应,所以全部死亡。
实验结论:甲组绵羊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这种免疫反应是特异性的,只针对炭疽病病原体。因此,这种免疫反应称为特异性免疫。
后续推断:由于甲组绵羊已经产生了针对炭疽病病原体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它们可以识别并攻击其他类似的病原体,如山羊脑炎病毒(CAEV)。因此,即使再注射CAEV,甲组绵羊也不会立即发病。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共同构成了非特异性免疫,而记忆细胞和抗体的产生则是特异性免疫的关键。这种特异性免疫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提供长期保护,是我们抵御疾病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