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压轴题解析

一、无色溶液的分析
1. 实验现象
- 取废液观察,为无色溶液。
- 向废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继续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 另取废液,向其中加入锌粒,产生大量气泡。
2. 推断结论
- 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SO4^2-),因为加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但加稀硝酸无明显变化,说明沉淀不是硫酸钡(BaSO4)而是其他沉淀,排除了碳酸根(CO3^2-)和磷酸根(P04^3-)的可能性。
- 肯定不含碳酸根离子(CO3^2-),因为锌粒会产生大量气泡,而碳酸盐与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
- 可能含有氯离子(Cl^-),因为锌粒与酸反应产生氢气,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离子。
二、白色粉末A的成分分析
2. 实验现象
- 白色粉末A由Na2SO4、Na2CO3、BaCl2、NaCl中的三种混合而成。
- 把A加入适量水中,得到白色沉淀B和溶液C。
3. 推断结论
- 若B能全部溶于稀硝酸,A的成分为Na2SO4、NaCl。因为硫酸钡(BaSO4)不溶于稀硝酸,而碳酸钡(BaCO3)溶于稀硝酸。
- 若B只能部分溶于稀硝酸,A的成分为Na2SO4、Na2CO3。因为碳酸钡部分溶于稀硝酸,而硫酸钡完全不溶。
- 若B不能溶于稀硝酸,A的成分为BaCl2、NaCl。因为氯化钡(BaCl2)不溶于稀硝酸。
- 溶液C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NaCl。因为NaCl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存在。
三、化合物A、B、C、D的推断
3. 实验现象
- A是硝酸盐,B是酸,C是碱,D是氯化物。
- A、B的溶液混合后,出现难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 C、D的溶液混合后,得到蓝色沉淀和食盐溶液。
- A和D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4. 推断结论
- A为硝酸银(AgNO3),因为硝酸银与酸反应生成难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 B为盐酸(HCl),因为硝酸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沉淀。
- C为氢氧化钠(NaOH),因为氢氧化钠与氯化物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 D为氯化铜(CuCl2),因为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Cu(OH)2)蓝色沉淀和食盐溶液。
四、白色粉末组成的分析
4. 实验现象
- 将少量粉末放在烧杯中,加足量水、搅拌、静置、过滤,得无色溶液及白色沉淀。
- 向过滤所得沉淀中,加足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无气体产生。
- 向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立即有较多的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5. 推断结论
- 白色粉末中一定存在硫酸钡(BaSO4),因为加稀硝酸沉淀溶解,而加硝酸银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 一定不存在碳酸钙(CaCO3),因为加稀硝酸无气体产生。
- 可能含有氯化钡(BaCl2),因为加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
五、溶液中离子的分析
5. 实验现象
- 甲、乙两种溶液共含有8种离子:H+、Ag+、K+、Ba2+、OH—、CI— 、NO3— 和CO32—。
- 甲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甲溶液呈碱性。
6. 推断结论
- 甲溶液含有的离子是OH—、K+、Ba2+、NO3—。
- 乙溶液含有的离子是H+、Ag+、CI—、CO32—。因为两种溶液里所含的离子各不相同,且甲溶液呈碱性,所以乙溶液应为酸性溶液。
六、粉末组成的分析
6. 实验现象
- 取少量粉末放入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后,试管中有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 再向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有部分溶解。
7. 推断结论
- 该包粉末的可能组成是:
- (1) 碳酸钙(CaCO3)、硫酸铜(CuSO4)、硫酸钠(Na2SO4)。
- (2) 碳酸钙(CaCO3)、硫酸铜(CuSO4)、氯化钡(BaCl2)。
- (3) 碳酸钙(CaCO3)、硫酸铜(CuSO4)、硝酸钠(NaNO3)。
七、五种溶液中溶质的推断
7. 实验现象
- 五种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分别为:
- A: Na2CO3
- B: CaCl2
- C: HCl
- D: AgNO3
- E: Ba(NO3)2
8. 推断结论
- A+E: Na2CO3 + Ba(NO3)2 → BaCO3↓ + 2NaNO3
- B+E: CaCl2 + Ba(NO3)2 → BaCl2 + Ca(NO3)2
八、溶液组成的分析
8. 实验现象
- 有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钡、碳酸钠4瓶失去标签的溶液。
- 每次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9. 推断结论
- A: 稀盐酸(HCl)
- B: 稀硫酸(H2SO4)
- C: 氢氧化钡[Ba(OH)2]
- D: 碳酸钠(Na2CO3)
10. 反应方程式
- A+B: HCl + H2SO4 → SO4^2- + Cl^- + 2H2O
- C+D: Ba(OH)2 + Na2CO3 → BaCO3↓ + 2NaOH
通过以上详细推断和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每道题目的实验现象和推断结论。这些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考查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逻辑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