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辅导:到敌人后方去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在哪一次会议通过的?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八七”会议
解析: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初期提出的重要文件,旨在明确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这一文件是在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召开的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因此,正确答案是C.洛川会议。
2. 下列属于洛川会议内容的是(多选)
①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②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
③发动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争
④制订了党在抗战期间的政治路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洛川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以及发动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争。至于党在抗战期间的政治路线,虽然也是会议讨论的内容之一,但并非主要决议。因此,正确答案是A.①②③。
3.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是
A.西安
B.太原
C.陕甘宁边区
D.延安
解析: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要集中在陕甘宁边区,而延安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首府,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延安不仅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重要机构的所在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正确答案是C.陕甘宁边区,D.延安也可以作为补充选项。
4. 洛川会议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B.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制定全面的抗战路线
解析:
洛川会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制定全面的抗战路线,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坚持长期抗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等一系列重要决策,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正确答案是D.制定全面的抗战路线。
5.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我无辜军民达
A.3千多人
B.10多万人
C.30多万人
D.50多万人
解析: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最惨烈的暴行之一,发生在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间。在这场大屠杀中,日军在南京城内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抢劫和纵火,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历史资料统计,南京大屠杀中被杀害的中国军民人数达到了30多万人。
因此,正确答案是C.30多万人。
二、材料分析题
6. 阅读下列材料:
日军一是不敢往南推进,把很大数量的军对停留下来,企图用于消灭游击队。但是,它却没有根本影响到哪些游击队的发展,他们反而在陕西、河北、察哈尔三省的边界上建立起了和日军长期作战的根据地。现在这个根据地已经城了中国北方人民在日军包围下和日军继续战斗的最坚实的一个堡垒。
请回答:
① 材料中的“这个根据地”是指什么根据地?
② “这个根据地”有何重要性?
③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方针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答案:
① 材料中的“这个根据地”是指晋察冀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位于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交界处。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华北大部分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迅速挺进敌后,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晋察冀根据地。
这个根据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中国北方人民抗击日军的重要基地。
② “这个根据地”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战略意义:晋察冀根据地地处华北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连接其他敌后根据地的枢纽。通过这个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效地牵制日军的力量,使其无法集中兵力南下或西进,从而减轻了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压力。
- 军事意义:晋察冀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基地。在这里,八路军充分发挥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优势,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迫使日军不得不分兵防守,难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进攻。此外,晋察冀根据地还为八路军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确保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 政治意义:晋察冀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地区宣传抗日思想、动员群众的重要阵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同时,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也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经济意义:尽管晋察冀根据地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下,但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生产、发展经济,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根据地经济体系。这不仅解决了根据地内军民的生活问题,也为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提供了物质保障。
③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方针是在洛川会议上制定的。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西洛川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要“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这一方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敌后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基础。
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纷纷挺进敌后,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逐步建立了包括晋察冀在内的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拓展与深化
# 1. 洛川会议的历史背景
洛川会议召开于1937年8月,正值中国全面抗战爆发的关键时刻。此前,日本帝国主义已经通过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等一系列侵略行为,逐步蚕食中国的领土主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迅速调整了战略部署,决定召开洛川会议,讨论如何应对新的战争局势。
在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将是一场长期的、艰苦的斗争,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特别是提出了“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思想。
这一方针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敌后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基础。
# 2.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
洛川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纷纷挺进敌后,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最初,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北方人民抗击日军的重要堡垒。
随着战争的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抗日网络。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遍布华北、华中、华南等地,总面积达到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这些根据地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3.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与政治作用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敌后根据地的存在极大地牵制了日军的力量,使其无法集中兵力进行大规模进攻。据统计,到1945年,日军在中国的总兵力约为100万人,其中约有60万人被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力量所牵制。
其次,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力量通过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迫使其不得不分兵防守,难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作战。再次,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此外,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思想、动员群众的重要阵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同时,敌后根据地的建立也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4.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尽管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下,但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生产、发展经济,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根据地经济体系。根据地内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基本解决了根据地内军民的生活问题。
此外,根据地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和轻工业,生产了大量军需物资和生活用品,为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提供了物质保障。
为了应对敌人的封锁和破坏,根据地还建立了自己的货币体系和金融制度,发行了根据地货币,稳定了市场物价,保障了根据地经济的正常运转。同时,根据地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通过走私、交换等方式,获取了大量急需的物资,进一步增强了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储备了人才。
---
通过对洛川会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洛川会议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敌后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基础。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则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