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易错辨析:原子的结构

易错点一:原子结构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在原子内部,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多数原子都含有中子,但并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就没有中子。
例1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
B.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 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
D. 任何原子中的质子数都等于中子数
易错透视:部分学生因对知识点掌握不牢,未能准确理解原子的构成,导致选择A项;也有学生未考虑到氢原子不含中子的情况,从而遗漏B项;由于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混淆,未能注意到该题考察的是原子结构而非离子结构,因此错选C项;误认为原子中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导致漏选D项。
解析: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只含有质子,因此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A选项正确;并非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B选项错误;在同一原子中,核电荷数确实等于质子数且等于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C选项正确;原子中的质子数并不一定等于中子数,D选项不正确。
答案:BD
易错点二:原子与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离子是一种带有电荷的粒子,它是通过原子获得或失去电子形成的。非金属原子倾向于获得电子以达到稳定状态,形成阴离子;而金属原子则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尽管原子与离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紧密联系。
原子与离子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电子得失:原子通过获得或失去电子转变为离子。例如,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离子,氯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变成Cl-离子。
2. 电荷:原子在获得或失去电子后会带上正电或负电,从而形成离子。带正电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3. 稳定性:离子通过获得或失去电子达到更稳定的电子构型,这使得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具有不同的性质。
4. 转化过程:原子在获得或失去电子的过程中,其原子序数保持不变,但电荷状态改变,从而形成离子。
5. 结构相似性:原子和离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在物理性质和电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需要仔细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表格来对比原子与离子的主要特征:
| 特征 | 原子 | 离子 |
| :--: | :--: | :--: |
| 元素符号 | H | Na+ |
| 电荷 | 中性 | 带电 |
| 电子数 | 1 | 0 |
| 质子数 | 1 | 1 |
| 核电荷数 | 1 | 1 |
| 化学性质 | 稳定 | 不稳定 |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与离子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