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实验现象解析

篇1:中考化学实验现象解析
化学反应现象是化学反应本质的外在表现,初中生不但要做好化学实验,而且还应该能用客观、准确的语言把实验现象描述出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概括和梳理出中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应该注意四个问题。
一、忌以偏概全,要面面俱到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感到新、奇、特,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时,往往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只观察到声、光、热、响等明显现象,而忽略细微变化的情况。如镁条的燃烧,只看到“发出耀眼的白光”,而没有看到石棉网上有白色固体生成。又如钟罩内红磷的燃烧,只看到“冒白烟、发出白光”,而没有看到钟罩内水面上升的现象……。细心观察每一个化学实验,再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养成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正如门捷列夫所说:“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
二、忌实验现象描述口语化,要用术语
许多同学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往往用词不当,使人啼笑皆非。如“点燃酒精灯”说成“酒精灯烧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描述成“碳酸钙化了,有泡放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描述成“石灰水变白了”等等。这些不规范的语言描述,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讲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如加热与点燃;烟与雾;溶解与熔化;组成与构成;吸水与脱水;酸碱性与酸碱度等。另外,教师要身体力行,作好实验操作示范,语言讲解规范,用语贴切。要向语文老师学文采,向数学老师学逻辑,向政治老师学哲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三、忌本末倒置,要有先有后
不少同学在描述酸碱与指示剂作用时,往往顺序颠倒,说成“紫色石蕊使盐酸变红”、“澄清石灰水使二氧化碳变浑浊”等。究其原因,没有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需要教师加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规律教学。在一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顺序与实验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氢气还原氧化铜,“通、点、熄、停”四步,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因此,在做每一个实验时,要弄清化学反应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不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样,实验现象的描述才具有科学性。
四、忌人云亦云,要实事求是
在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时,有位同学由于没有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导致没有氧气放出,但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没有分析失败的原因,而是抄袭他人的实验成果。这种不良的实验风气在中学生身上经常出现。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纠正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是化学教师一个重要的职责。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正如戴安邦所说“科学教学不单只传知识,而要进行全面的教学,包括人的科学思想和品德的培养”。
篇2:中考化学实验现象解析
易错点:
同学们常将描述现象与得出的结论相混淆。在观察现象时往往只考虑变化后的现象,不考虑变化时的现象和变化前的现象,描述现象时往往以结论代替现象。现象是能看到、能感觉到的,而生成的物质是什么,是看不到的。
[例1]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错因会诊]对现象和结论不能区分乱猜答案而错选B、C、D.
[解析]“蜡烛燃烧,放热,生成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雾”,这是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若改为“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为实验结论。结论往往由现象推出,二者不可混淆。
篇3:中考化学实验现象解析
中考作为中国学生教育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化学考试不仅考查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更要求他们能够准确描述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然而,许多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个难题:如何区分描述实验现象与得出结论,并在考试中准确无误地记录和应用这些信息。
本文将通过详细的分析和例证,揭示这一问题的根源,并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这一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实验现象,以及它与实验结论的区别。实验现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到和感受到的改变,例如颜色、形态、气味、声音、发光等的变化。而实验结论是基于这些现象进行的推断,通常是关于实验中发生了何种化学变化或产生了何种物质的判断。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将描述现象与得出结论混为一谈。例如,他们可能会在描述实验现象时直接使用结论性语言,而不是描述真正观察到的现象。这不仅会导致答题错误,也反映出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挑战,本文将提供一系列的实战策略和例证,并通过创建错题本的方式来巩固记忆。错题本是一个宝贵的复习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记录和分析他们在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从而在未来的测试中避免重复犯错。
以下是创建错题本并有效记忆化学实验现象的步骤:
1. 记录错误:在每次练习或考试后,学生应该仔细回顾他们的答案,找出错误的地方。对于那些与描述实验现象相关的错误,要特别注意。
2. 分析原因:对于每一个错误,学生应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不准确,还是因为混淆了现象和结论?
3. 重现实验:为了加深对实验现象的印象,学生可以重做实验,或者在头脑中模拟实验过程,确保能够准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 比较与对比:学生应该比较正确的描述和自己的错误描述,找出差异,并理解为什么正确的描述是正确的。
5. 定期复习:将错误记录在错题本中后,学生应该定期回顾这些错误,以确保记忆的巩固。
6. 实践应用:在新的练习或模拟考试中,学生应该尝试应用所学,确保能够正确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例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可能会错误地选择B、C、D选项,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正确的实验现象描述应该是“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和“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而“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也是实验现象的一部分。
选项A中描述的是实验结论,即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这是由实验现象推断出来的。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选项A中的错误:“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个描述实际上是一个实验结论,因为我们在实验中并不能直接看到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到烧杯内壁的水雾和石灰水的变浑浊现象,来推断出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并在未来的考试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创建错题本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生应该不断地更新和复习其中的内容,以确保在考试中能够正确地描述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记住,化学实验现象是直接观察到的改变,而实验结论是根据这些现象推断出来的。只有准确区分这两者,学生才能在化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