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历史改革动态

中考历史改革动态

篇1:中考历史改革动态

历史:基于标准 贴近学情 强化指导

解析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文昌初级中学校长郭蜀宁

整体而言,基于标准,稳中有新;贴近学情,强化指导,是《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历史》(以下简称《指导书》)的编写宗旨和基本特点。

第一,基于标准,稳中有新。就是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体现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贯彻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中考评价的指导意见,关注历史常识的普及、学科素养的养成和独特育人功能的渗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就是以稳为主,《指导书》整体结构及涉及的中考相关参数保持稳定。同时,基于课标,更新了部分栏目。如:微调了“考查内容及能级要求”,包括“……,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改为“……,说明其作用”,“知道宣政院管辖西藏”改为“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改为“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认识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改为“……,理解其影响”等4处表述方式的调整,以及“了解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等1处的删减。

第二,贴近学情,强化指导。就是按照南京市中考方案,考虑南京市届 教育教学的实际与发展需要,强化对教与学的引领和指导。《指导书》明确了评价的各项指标与操作要求。如:试卷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8左右,试题的难度结构是7∶2∶1,以“注重基础、关注素养、严格标准、稳中有进”为命题原则,发挥考查对初中教学实践的引导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评价功能;仍采用与思想品德合卷、开卷笔试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类,其中选择题25题,约占有42%,非选择题3题,约点58%。调整了“教学建议及应考提示”栏目内容,强调了届初三历史教学与学习的基本思路,突出了训练与考试的基本规范;调整了“题型比例及题型样例”“考前检测及样卷训练”栏目内容,强调了中考评价的思路与特点,更新了中考复习的训练资源。

篇2:中考历史改革动态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对 说明进行了权威解读,详细介绍了生物、地理两项学科考试的形式、分值、难易度等。同时,教研院还将中考说明与的进行了对比解析,以便让考生和教师对中考有更清晰地了解。目前初三的学生仍按照改革前的“老办法”参加中考。

历史学科:中国历史比例增加5%

依据国家课时计划,结合沈阳历史学科教学实际,本着减轻毕业年级教学压力的原则,对考试内容的分值比例进行了微调。试卷中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比例如下:

中国历史:由原来的约占35%,变为约占40%。 (即由原约21分,变为约24分)

世界历史:由原来的约占65%,变为约占60%。 (即由原约39分,变为约36分)

思想品德:时事时间限定明年5月31日前

时事政治方面的考查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时政性。

考试涉及到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的时间范围调整为:9月1日—5月31日。时事政治均以材料背景或试题载体的形式出现在题目中,考查形式不发生变化。

篇3:中考历史改革动态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

  (2)田氏代齐(公元前3)(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

  1、背景:(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总结: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篇4:中考历史改革动态

  第二十一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了显示人们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粮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行乘飞机,私人汽车越来越多。

  5.就业: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6.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发展。

篇5:中考历史改革动态

中考历史复习: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

  1、原因:

  ①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③发展新兴工业;

  ④改善人民生活

  2、特点:

  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

  ②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

  ③通过调整政策,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欧洲联盟

  (1)背景: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美国的援助、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先进科技、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联合:①组成欧洲共同体;

  ②成立欧洲联盟(;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③发行欧元

  (3)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共体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②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随着欧盟、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冷战”结束后,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重要一极。

  三、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②美国的扶持;

  ③引进科技成就,发展教育科技

  (2)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3)借鉴:

  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篇6:中考历史改革动态

  世界格局新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形势,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这使世界处在新的大战和核战争的威胁之中,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中,出现“古巴导弹危机”,进而要升级为“星球大战”的高科技战争计划,使世界紧张局势加剧。

 

  东欧各国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发生东欧剧变。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东西方面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特别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如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

 

  在新旧世界格局交替的过程中,基本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形成前,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一超多强”的局面,仍会较长时间存在下去。争取和平和发展,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地区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热门文章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

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文章提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却因人而异。一些同学可能学习效率不高,而另一些同学则能在保持良好学习成绩的同时,享受充分的娱乐时间。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文章介绍了几

2025-03-19

最新文章

“自我纠错”第一课 “坏透了”的学生这样教

教育中的“无错推断”原则,即认为学生犯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老师或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自我反省,形成自我纠错机制。深圳大学城丽湖实验学校校长房超平强调孩子犯错不如叫“试错”,为孩子犯错辩护,认为孩子是在不断试错与改错中成长。同时,班主任

2025-04-26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中考

京ICP备10209629号-24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