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深入理解诗文典故
在中考语文的复习中,掌握诗文典故是提升文学素养和应对考试的重要一环。本文将介绍几则常考的诗文典故,帮助考生加深理解,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诗文典故一:
1. 女博士与甄后
女博士,原指三国时期魏文帝的甄后,她自幼聪慧,九岁即能识字,常使用兄长的笔砚写字。兄长曾戏言她想成为女博士。这一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文昭甄皇后传》,后世以此称呼才女。宋代黄庭坚在《赠李辅圣》诗中赞美了甄后的才华,用“女博士”来比喻才艺出众的女子。
2. 齐山诗酒与杜牧
唐代诗人杜牧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与友人在齐山饮酒作诗,创作了《九日齐山登高》一诗。自此,齐山诗酒成为重阳节登高赋诗的典故。宋代刘克庄在《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中提到“与牧之高会,齐山诗酒”,便是引用这一典故。
3. 漆园傲吏与庄周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曾担任过漆园吏。楚威王曾试图以高官厚禄邀请他出山为相,但庄周拒绝并表达了自己不愿成为牺牲品的决心。这一典故体现了庄周的孤傲不仕,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不愿屈服于权势、保持独立人格的人。晋代郭璞在《游仙诗》中提到“漆园有傲吏”,便是对这种品格的赞美。
诗文典故二:
4. 齐东野语与孟子
孟子的弟子咸丘蒙曾询问舜成为天子、尧率领诸侯北面称臣的说法是否真实。孟子回答说:“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这个典故出自《孟子·万章上》,后来被用来比喻那些没有根据的、荒诞不经的言论。
清代王韬在《日本通中国考》中提到徐福子孙定居熊野山麓的传说,并质疑其真实性,便用“齐东野语”来形容这类传说。
5. 七宝鞭与明帝
东晋时期,王敦谋反,明帝悄悄前往察看他的军营。王敦发现后派人追赶,明帝经过一个旅店,将七宝鞭交给老妇,并嘱咐她如果有人追来,就拿出鞭子给他们看。追兵到达后,老妇拿出七宝鞭,他们被其华丽所吸引,停止了追赶。
这一典故出自《晋书·明帝纪》,后来被唐代李白在《南奔书怀》诗中引用,形容留恋于美好的事物。
中考语文中常考的诗文典故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考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考生在复习时,应当对这些典故的来源、含义和用法有深入的理解,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