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知识点详解

在化学学习的旅程中,初三学生将迎来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不仅是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直观展示,也是对化学实验技能的实践检验。以下是对这一知识点的详细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实验操作的要点。
一、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如二氧化锰MnO2)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如下:
2H2O2 → 2H2O + O2↑
这个反应的特点是常温下即可进行,无需加热,因此实验装置的选择较为简单。
二、实验装置
1.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二氧化锰)和液体(过氧化氢溶液),且反应在常温下即可进行,因此选择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制取气体的装置。这通常是一个带有塞子的试管或锥形瓶,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被置于其中,过氧化氢溶液则通过滴加或直接加入的方式进行反应。
2. 收集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排水法,另一种是排空气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同时,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也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准备:首先,确保所有仪器清洁干燥,并将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放入试管或锥形瓶中。然后,准备过氧化氢溶液,并将其加入到装有二氧化锰的容器中。
2. 收集气体:使用排水法时,将集气瓶装满水,倒立在水中,然后将装有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的容器置于集气瓶上方,开始收集气体。使用排空气法时,将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将装有催化剂和过氧化氢溶液的容器置于集气瓶上方,开始收集气体。
3. 验满:使用排水法收集时,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4.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四、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应当小心操作,避免过氧化氢溶液溅出,造成皮肤或眼睛的伤害。
2. 实验结束后,应将剩余的过氧化氢溶液妥善处理,不可随意倾倒。
3. 不能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因为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和水蒸气一起逸出,水蒸气的干扰会使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五、实验延伸
1. 实验中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不会在化学反应中消耗。
2. 实验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反应速率也会有所差异。
3. 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的产生速率来判断反应的进行情况。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还能够了解催化剂的作用、气体收集的方法以及气体检验的原理。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学生未来的化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