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和地势知识点(人教版)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详细探讨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关于我国地形和地势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
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西高东低”,整体呈现出三级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征不仅影响了我国的气候、河流分布,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西部到东部,地势逐渐降低,形成了明显的层次感。具体来说:
1. 第一级阶梯:位于我国西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主要由青藏高原构成,被誉为“世界屋脊”。这一区域的地形以高山为主,气候寒冷,氧气稀薄,植被稀少,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2. 第二级阶梯:位于第一级阶梯以东,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这一区域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这里气候多样,既有干旱地区,也有湿润地带,农业发展较为丰富。
3. 第三级阶梯:位于第二级阶梯以东,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这一区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里是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农业和工业都十分繁荣。
二、地形类型的多样性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不同类型的地形在国土上分布广泛,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根据统计,我国的地形类型可以分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五类,各自占比分别为33%、26%、19%、12%和10%。这种多样化的地形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多样的自然景观,也为不同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空间。
1. 山地: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山地地形起伏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秦岭等,都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屏障和生态保护区。
2. 高原: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高原地形开阔平坦,但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是我国三大高原,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
3. 盆地:占全国面积的近五分之一,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盆地地形四周环山,中间低平,气候相对稳定。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盆地,其中四川盆地因其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
4. 平原:占全国面积的十二分之一左右,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它们不仅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工业和城市化区域。
5. 丘陵:占全国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丘陵地形起伏较小,坡度较缓,适合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江南丘陵、闽浙丘陵等地,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三、山脉走向与分布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复杂的地形骨架。根据山脉的走向,可以将其分为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弧形山系四类。
1. 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北向南依次为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和南岭。这些山脉横贯东西,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对我国的气候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使得其南北两侧的气候差异显著,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
2.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和台湾山脉。这些山脉大多位于我国东部,对东部地区的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武夷山作为福建与江西的天然屏障,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导致两地的降水量存在明显差异。
3.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包括横断山脉和贺兰山。横断山脉位于我国西南部,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贺兰山则位于我国西北部,是内蒙古高原与宁夏平原的分界线,对当地的气候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弧形山系:主要指喜马拉雅山及其延伸部分。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主峰珠穆朗玛峰更是世界最高峰。这条弧形山系不仅是中国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屏障,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四、山区地质灾害
由于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地质条件不稳定,因此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这些灾害不仅威胁着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1. 崩塌:是指山坡上的岩石或土体突然崩落的现象。通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或悬崖处,尤其是在暴雨或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诱发下,崩塌的发生频率会大大增加。
2. 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岩土体沿某一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泥土和石块倾泻而下,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滑坡的主要诱因包括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
3.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因暴雨、融雪等原因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摧毁大片房屋和农田,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监测预警、实施工程治理、开展宣传教育等。同时,公众也应增强防灾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通过对我国地形和地势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形和地势不仅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认识祖国大地、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次学习,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珍惜这片美丽而多样的土地。